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

李德裕 齊州僧 抱玉師 束草師惠寬 素和尚 懷信 佛陀薩 興元上座 趙蕾

懷浚智者禪師 法本

--------------------------------------------

李德裕

唐相國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嘗召一僧,問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知。愿結(jié)壇設(shè)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謂公曰:“公災(zāi)戾未已,當(dāng)萬里南去耳!惫笈,叱之。明日,又召其僧問焉,慮所見未仔細(xì),請更觀之。即又結(jié)壇三日,告公曰:“南行之期,不旬月矣。不可逃!惫娌粯,且曰:“然則吾師何以明其不妄耶?”僧曰:“愿陳目前事為驗,庶表某之不誣也!惫:“果有說也!奔粗钙涞卦:“此下有石函,請發(fā)之!奔疵F其下數(shù)尺,果得石函,啟之亦無睹焉。公異而稍信之,因問:“南去誠不免矣?然乃遂不還乎?”僧曰:“當(dāng)還耳!惫嵠涫,對曰:“相國平生當(dāng)食萬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當(dāng)還者,未盡五百羊耳!惫珣K然而嘆曰:“吾師果至人。且我元和十三年,為丞相張公從事于北都,嘗夢行于晉山,見山上盡目皆羊,有牧者十?dāng)?shù),迎拜我。我因問牧者,牧者曰:‘此侍御平生所食羊。\’吾嘗記此夢,不泄于人。今者果如師之說耶,乃知陰騭固不誣也。”后旬日,振武節(jié)度使米暨遣使致書于公,且饋五百羊。公大驚,即召告其事。僧嘆曰:“萬羊?qū)M,公其不還乎!”公曰:“吾不食之,亦可免耶!痹:“羊至此,已為相國所有!惫萑弧Q,貶潮州司馬,連貶涯州司戶。竟沒于荒裔也。(出《宣室志》)

【譯文】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任太子少保分管東都洛陽時。曾經(jīng)召見一位僧人,讓他占卜自身吉兇。僧人說:“這不是馬上就能知道的。我要設(shè)立祭壇和佛像,才能觀察出來!奔缐O(shè)好后,僧人居于其中,一共過了三天,他對李公說:“你的災(zāi)難還沒有結(jié)束,你要到萬里之遙的南方去!崩罟笈,大聲地呵叱了他一頓。第二天,他又召見這位僧人問卜,對他說:“我擔(dān)心你昨天看得不仔細(xì),今天請你重新觀察一下!庇谑怯衷O(shè)祭壇觀察了三天,僧人告訴李公道:“你離南行的日期,不足一個月了。這是逃脫不了的!崩罟鼮椴桓吲d,并且質(zhì)問道:“然而,師父怎么能夠證明你說的話不是隨便胡說的呢?”僧人說:“我可以說件眼前的事作為驗證,略微表示一下我的話絕非欺人之談!崩罟f:“你果然有說詞呀!”僧人當(dāng)即指著一個地方說:“這下面有只石盒子,請你挖開看看!崩罟⒓疵送峦诹藥壮呱,果然挖出一只石盒子,打開盒子什么也沒看見。李公有些驚異,對他的話有點(diǎn)相信了,于是便問道:“到南方去看來確定是免不了的事了,然而去了之后就回不來嗎?”僧人說:“能回來的!崩罟儐査@是怎么回事,僧人對他說:“相國平生應(yīng)當(dāng)吃一萬只羊,現(xiàn)在吃了九千五百只了。說你能夠回來的理由,就是因為還差五百只羊而已!毕鄧鴤牡貒@道:“師父果然是個了不起的人呀!我在元和十三年,在北都為張丞相從事時,曾夢到正在晉山走路,看見山上滿眼都是羊,有十幾個牧羊人迎著我施禮,我就詢問他們,牧羊人說:‘我們在這里放牧的,就是您平生所吃的羊’我過去一直記著這個夢,沒有向別人透露過。今天果然像師父說的一樣呀。由此便知陰德之事確實不是騙人的!边^了十天,振武節(jié)度使米暨派人給相國送書信,并且贈給他五百只羊。李相國大為吃驚,立即召見僧人告訴了他這件事。僧人嘆道:“一萬只羊要夠數(shù)了,相國公南行可要回不來了!”李相國說:“我不食這些羊,也是可以避免的嘛!鄙苏f:“羊即到這里,就已為相國所有!崩钕鄧浅3類。第十天,李相國被貶為潮州司馬。接著又貶為崖州司戶。最終死在荒涼的邊遠(yuǎn)地區(qū)。

--------------------------------------------

齊州僧

史論在齊州時,出獵至一縣界。憩蘭若中,覺桃香異常,訪其僧。僧不及隱。言近有一人,施二桃,因從經(jīng)案下取出,獻(xiàn)論。大如飯碗。論時饑,盡食之。核大如雞卵。論因詰其所自,僧笑曰:“向?qū)嵵囇灾。此桃去此十余?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shù)枚!闭撛:“愿去騎從,與和尚偕往!鄙坏靡,導(dǎo)論出荒榛中。經(jīng)五里許,抵一水。僧曰:“恐中丞不能渡此!闭撝驹E往,乃依僧解衣,載之而浮。登岸,又經(jīng)西北,涉二水,上山越澗,數(shù)里至一處。奇泉怪石,非人境也。有桃數(shù)百株,枝干掃地,高二三尺,其香破鼻。論與僧各食一串,腹飽矣。論解衣,將盡力包之。僧曰:“此域靈境,不可多取。貧道常聽長老說:“昔有人亦嘗至此,懷五六枚,迷不得出!”論亦疑僧(僧原作生,據(jù)明抄本改)非常,取兩顆而返。僧切戒論不言。論至州,使召僧,僧已逝矣。(出《酉陽雜俎》)

【譯文】

史論在齊州的時候,出外打獵走到一個縣的邊界。他在一座寺廟里歇息,聞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問這里的僧人。僧人來不及隱瞞。就說附近有個人施舍給他兩枚桃子,于是便從經(jīng)案下面拿出來獻(xiàn)給了史論。桃子大如飯碗。史論當(dāng)時餓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雞蛋那樣大。吃完之后,史論詳細(xì)盤問桃子的來歷,僧人笑著說:“剛才我說的,其實是假話。這桃子離此地十多里遠(yuǎn),道路又很危險。貧道偶然間走到那里看見了,覺得奇異,于是摘了幾個!笔氛撜f:“我愿扔下馬與隨從人員,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帶他去。他們穿過灌木叢,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條河邊,僧人說:“史中丞恐怕不能渡過這條河!笔氛搱詻Q要過,便依照僧人的樣子脫掉衣服,用手舉著衣服游了過去。上岸后,又經(jīng)西北方向,涉過兩條河,爬山越澗,走了好幾里,來到一個地方,只見到處是奇泉怪石,與人間大不一樣。這里有幾百棵桃樹,枝條垂到地上,樹高只有二三尺,散發(fā)著沖鼻的香味。史論與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飽了。史論脫下衣服,想盡量多包幾個,僧人說:“這個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貧道常聽方丈說,過去有人也曾到過這里,帶了五六枚桃子,結(jié)果迷路出不去了!笔氛撘矐岩缮瞬皇菍こH,只拿了兩顆就往回走。僧人極力勸誡史論,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此事。史論回到齊州后,派人去叫僧人來,僧人卻已經(jīng)消失了。

--------------------------------------------

抱玉師

抱玉師以道行聞,居長安中,師而事者千數(shù)。每夕獨(dú)處一室,闔戶撤燭。嘗有僧于門隙視之,見有慶云自口中出。后年九十卒,時方大暑,而其尸無萎?dāng)。唐宰相第五琦與師善,及卒,來治喪。將以香乳灌其口,已而有祥光自口出,晃然四照。公甚奇之;蛟弧7鹩袘c祥光,今抱玉師有之,真佛矣。(出《宣室志》)

【譯文】

抱玉禪師以道行高深聞名于世,住在長安城內(nèi),拜他為師的門人弟子數(shù)以千計。每天夜晚他獨(dú)處一室,關(guān)著門窗不點(diǎn)燈燭。曾有個僧人從門縫里去看他,見有一片祥云從他的嘴里飄了出來。抱玉師后來在九十歲時去世,當(dāng)時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尸體一點(diǎn)也不腐敗。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與抱玉師關(guān)系密切,抱玉師去世時第五琦前來吊喪。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師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見有祥光從嘴里射出來,明晃晃地照射著四面。第五琦非常驚奇。有人說,佛的嘴里就有祥慶之光,如今抱玉師也有這種光,可見他是真佛。

--------------------------------------------

束草師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負(fù)束藁,坐臥于于寺西廊下,不肯住院,經(jīng)數(shù)年。寺綱維或勸其住房。曰:“爾厭我耶?”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燼耳,無血菺之臭。眾方知為異人,遂塑灰為僧于佛殿上。世號為束草師。(出《酉陽雜俎》)

【譯文】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個僧人,自己從來不說姓名,常常背著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廟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這樣一連過了好幾年。寺院里有個管事的和尚勸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卻說:“你們這樣厭惡我嗎?”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燒化了,到天亮?xí)r,只剩下一堆灰燼,沒有半點(diǎn)血腥味。眾人這才知道他是個異人,便用他燒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稱他為束草師。

--------------------------------------------

惠寬

綿州靜慧寺僧惠寬,先時年六歲,隨父設(shè)黃箓齋。眾禮石天尊像;輰挄r在,不肯禮,曰:“禮則石像遂倒,不勝致也!奔榷Y而天尊像果倒,腰已折矣。后出家在寺。寺近池,人多撲魚為業(yè)。惠寬與受戒,且曰:“爾輩不當(dāng)以此為給,吾能令汝所得,不失于舊!币蛑钙涑嘏,盡生菌蕈。魚人采之,省力得利。后人呼為和尚蕈也。(出《成都記》)

【譯文】

綿州靜慧寺僧人惠寬,當(dāng)年他僅六歲的時候,跟隨父親擺設(shè)道教的齋場。人們信奉道教,都給天尊的石像施禮;輰挳(dāng)時在場,卻不肯施禮,他說:“我若施禮,石像就會倒了,弄得不可收拾!彼┒Y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經(jīng)摔折了;輰捄髞沓黾易∵M(jìn)了寺院。寺院附近有個池塘,許多人在池塘捕魚為業(yè)。惠寬給他們講解佛教戒規(guī),讓他們受戒,不要殺生,并且說:“你們不要以捕魚的收入維持生活,我能讓你們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魚!庇谑怯檬种噶酥赋嘏,池畔頓時生滿了香菇。漁民都去采磨菇,與捕魚相比,即省力氣又能多賣錢,后來,人們稱這種蘑為和尚蘑。

--------------------------------------------

素和尚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院庭有青桐數(shù)株,皆素之手植。唐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昭國鄭相,嘗與丞郎數(shù)人避暑,惡其汗,渭素曰:“弟子為和尚伐此桐,各植一松也!奔澳,素戲祝樹曰:“我種汝二十余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fù)有汗,我必薪之!弊允菬o汗矣。素公不出院,轉(zhuǎn)法華經(jīng)三萬七千部。夜常有狼子聽經(jīng)。齋時,有烏鵲就案(酉陽雜俎續(xù)五案作掌)取食。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詩云:“三萬華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門塵!碑(dāng)時以為佳句也。(出《酉陽雜俎》)

【譯文】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幾棵青桐樹,都是素和尚親手栽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朝廷的卿相們經(jīng)常到這座院里游覽。青桐樹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車上的潤滑油一樣,沒法洗掉,昭國鄭相曾與丞郎數(shù)人來這里避暑,因為厭惡青桐樹上的汗,便對素和尚說:“弟子給和尚把這幾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給你栽一棵松樹!钡教旌跁r,素和尚開玩笑對青桐樹說:“我種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為流汗被別人所厭惡。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當(dāng)木柴燒。”從此之后,這幾棵青桐樹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從不出院門,整年坐在屋里抄經(jīng)書,共抄寫《法華經(jīng)》三萬七千部。夜里經(jīng)常有狼來聽他讀經(jīng)。吃飯時常有烏鴉與喜鵲飛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長慶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給這個庭院題的詩道:“三萬華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碑(dāng)時的人認(rèn)為這兩句詩是佳句。

--------------------------------------------

懷信

揚(yáng)州西靈塔,中國之尤峻峙者。唐武宗末,拆寺之前一年,有淮南詞客劉隱之薄游明州。夢中如泛海,見塔東渡海。時見門僧懷信居塔三層,憑欄與隱之言曰:“暫送塔過東海,旬日而還!睌(shù)日,隱之歸揚(yáng)州,即訪懷信。信曰:“記海上相見時否?”隱之了然省記。數(shù)夕后,天火焚塔俱盡,白雨如瀉,旁有草堂,一無所損。(出《獨(dú)異志》)

【譯文】

揚(yáng)州的西靈塔是中國最高的佛塔。唐武宗末年,在拆毀寺廟的頭一年,淮南有個詞客劉隱之,到明州去旅游,夢到自己好像在漂洋過海,看見西靈塔正在泛海東渡。同時看到守護(hù)寺塔大門的僧人懷信正在第三層塔上,靠著塔上的欄桿與劉隱之說道:“我現(xiàn)在暫時護(hù)送寺塔渡過東海,十天后再返回來!边^了幾天,劉隱之從明州回到揚(yáng)州,立即去訪問懷信。懷信說:“你還記得在海上與你相見時的情況不?”劉隱之豁然想了起來。幾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燒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礫像大雨一樣落下來,塔旁的草房卻一點(diǎn)也沒有損壞。

--------------------------------------------

佛陀薩

有佛陀薩者,其籍編于岐陽法門寺。自言姓佛氏,陀薩其名也。常獨(dú)行岐隴間,衣黃持錫。年雖老,然其貌類童騃。好揚(yáng)言于衢中,或詬辱群僧。僧皆怒焉。其資膳裘紵,俱乞于里人。里人憐其愚,厚與衣食,以故資用獨(dú)饒于群僧。陀薩亦轉(zhuǎn)均于里中窮餓者焉,里人益憐其心。開成五年夏六月,陀薩召里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為吾塔瘞其尸。”果端坐而卒。于是里中之人,建塔于岐陽之西岡上,漆其尸而瘞焉。后月余,或視其首,發(fā)僅寸余,弟子即剃去。已而又生,里人大異,遂扃其戶,竟不開焉。(出《宣室志》)

【譯文】

有個叫佛陀薩的僧人,他的名籍編在岐陽法門寺。他自己說是姓佛,陀薩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個人在岐陽的鄉(xiāng)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黃衣服,手里拿著佛僧離不了的錫杖。年紀(jì)雖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樣。他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中大聲說話,或者辱罵其他僧人。僧人對他又氣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鄉(xiāng)里人乞討來的。鄉(xiāng)里人可憐他愚呆,格外多給他衣食,所以他的費(fèi)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薩也把自己寬裕的東西勻給鄉(xiāng)里的窮苦人,鄉(xiāng)里人于是更喜愛他的善良心腸。開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薩召集起鄉(xiāng)里人,告訴他們說:“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們要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體葬在里面!钡搅送砩,他果然端坐著死去了。鄉(xiāng)里人于是在岐陽的西山崗建起佛塔,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里面。一個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頭發(fā)長出一寸多長,弟子們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長了出來,鄉(xiāng)里人大為驚異,便把塔門鎖住了,再也打不開。

--------------------------------------------

興元上座

興元縣西墅有蘭若,上座僧常飲酒食肉,群輩皆效焉。一旦多作大餅,招群徒眾,入尸陁林。以餅裹腐尸肉而食,數(shù)啖不已。眾僧掩鼻而走。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諸肉!弊源司l徒因成精進(jìn)也。(出《云溪友議》)

【譯文】

興元縣西郊有座寺廟,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許多僧人都跟著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廟里做了許多大餅,上座僧人招呼著一群門徒,走進(jìn)了專門停放尸體的山林。他用大餅包著腐尸的肉吃,一塊一塊地吃起來沒完。僧人們一個個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卻說:“你們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從此以后,佛教徒因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

趙蕃

唐國子祭酒趙蕃,大和七年為南宮郎。忽一日,有僧乞食于門且謂,其家僮曰:“吾愿見趙公?珊?”家僮告蕃,蕃即命延入與坐。僧乃曰:“君將有憂,然亦可禳去!鞭窗荻碇。僧曰:“遺我裁刀一千五百、庶可脫君之禍。不然,未旬日,當(dāng)為東南一郡耳。”蕃許之,約來日就送焉,且訪其名暨所居。僧曰:“吾居青龍寺,法安其名也!毖砸阉烊。明日,蕃即辦送之。使者至寺,以物色訪群僧,僧皆不類。且詢法安師所止,周遍院宇,無影響蹤跡。后數(shù)日,蕃出為袁州刺史。(出《宣室志》)

【譯文】

唐朝國子祭酒趙蕃,文宗大和七年時任南宮郎。一天,忽然有個僧人到他門前討飯,并且對僮仆說:“我要見見你家趙公。可以嗎?”僮仆報告了趙蕃,趙蕃就讓把僧人領(lǐng)進(jìn)屋,又讓他坐下。僧人說:“你要面臨憂患,但這憂患也是可以消除的!壁w蕃急忙施禮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說:“送給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說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禍患。不然,你要離開朝廷而去東南一個郡任職!壁w蕃答應(yīng)了他,約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詢問僧人的名字與住所,僧人說:“我住在青龍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說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趙蕃就備齊了剪刀派人給送去。使者到了青龍寺時,根據(jù)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們一個個都不像。他便詢問法安師父在什么地方。全寺廟都找遍了,也沒見到法安的音訊和蹤跡。過了幾天,趙蕃離開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

懷浚

秭歸郡草圣僧懷浚者,不知何處人。唐乾寧初到彼,知來藏往,皆有神驗。愛草書,或經(jīng)、或釋、或老,至于歌詩鄙瑣之言,靡不集其筆端。與之語,即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以其惑眾,系而詰之。乃以詩代通狀曰:“家在閩川西復(fù)西,其中歲歲有鶯啼。如今不在鶯啼處,鶯在舊時啼處啼!庇衷懼,復(fù)有詩曰:“家住閩川東復(fù)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不在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笨つ廉惗屩T斊湓娨,似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經(jīng)過,必維舟而禮謁,告其吉兇,唯書三五行,終不明言,事往果驗。荊南大校周崇賓謁之,書字遺之曰:“付皇都勘!睜柡笕胴,因王師南討,遂縶于南府,竟就戮也。押衙孫道能謁之,書字曰:“付竹林寺!逼淠晡锕,營葬乃古竹林寺基也;矢︺C知州,乃畫一人荷校,一女子在旁。后為娶民家女遭訟,錮身入府。波斯穆昭嗣幼好藥術(shù),隨其父謁之,乃畫一道士乘云把胡盧,書云:“指揮使高牒衙推!蹦律笠葬t(yī)藥有效,南平王高從誨與巾裹,攝府衙推。王師伐荊州,師寄南平王詩云:“馬頭漸入揚(yáng)州路。親眷應(yīng)須洗眼看!笔菤q輸誠淮海,獲解重圍。其他不可殫記。或一日,題庭前芭蕉葉上云:“今日還債。幸州縣無更勘窮!眮砣諡槿怂,尸首宛然,刺史高公為之荼毗之。(出《北夢瑣言》)

【譯文】

秭歸郡草圣僧人懷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唐昭宗乾寧初年到了秭歸。他能預(yù)測未來的事情,每次都像神靈一樣準(zhǔn)確。愛好草書,對于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學(xué)說,乃至于詩歌、筆記、小說等文字,無不廣泛涉獵,都能駕馭運(yùn)用。別人跟他說話時,他只是哼哼哈哈而已。鄉(xiāng)里人都把他當(dāng)做神人圣人看待。秭歸刺史于公以“惑眾”之罪名把他綁了去審問,他用詩歌代替狀子道:“家在閩川西復(fù)西,其中歲歲有鶯啼。如今不在鶯啼處,鶯在舊時啼處啼。”又一次審問他,他又用詩回答道:“家住閩川東復(fù)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不在紅花處,花在舊時紅處紅!笨な匾詾樗钱惾,就把他釋放了。推究他的那兩首詩的含義。似乎說的是在海中的事,懷浚莫非是杯渡之流嗎?過路的行人在路過此地時,必定泊船停車前去訪問他。他在告訴人家吉兇之事時,只寫幾句文字,一直不明說。事過之后,往往都能應(yīng)驗。荊南大校尉周崇賓訪向他時,他寫了幾個字送給他,這幾個字是:“付皇都勘”。爾后氏入朝進(jìn)貢,因為朝廷軍隊南下討伐,周崇賓被拘囚在南府,終于被殺死了。押衙孫道能訪向他時,他寫的幾個字是:“付竹林寺”。這年孫道能死了,安葬的地點(diǎn)就是過去一座竹林寺的舊址;矢︺C知州訪問他時,他畫了一個人帶著枷,有一女子在旁邊。后來皇甫鉉因為娶了民家女子一事吃了官司,被關(guān)押在官府里。波斯人穆昭嗣年幼時愛好制藥的技術(shù),跟著父親去訪問懷浚時,懷浚畫了一個道士手把胡盧坐在云端,并在畫上題字道:“指揮使高牒衙推!蹦抡阉煤髞硪驗樗幾龅煤,很有療效,南平王高從海給一套官服,讓他統(tǒng)攝府內(nèi)衙推。南平王出師討伐荊州時,懷浚師寄給南平王兩句詩:“馬頭漸入揚(yáng)州路,親眷應(yīng)須洗眼前。”這一年南平王輸誠于淮海,才得以解脫了重圍。類似的例子很多,其他的就不能一件件都寫在這里了。有一天,懷浚在院子內(nèi)的芭蕉葉上題寫道:“今日還債!币驗橹菘h之中沒有比他更貧窮的,所以當(dāng)天并沒人殺害他。后來有一天被人害死了,尸體就象活著時一樣,表情很自然,刺史高公將他遺體火化了。

--------------------------------------------

智者禪師

唐越州山陰縣有智禪師。院內(nèi)有池,恒贖生以放之。有一鼉,長三尺,恒食其魚。禪師患之,取鼉送向禹王廟前池中。至夜還來。禪師咒之曰:“汝勿食我魚,即從汝在此!秉冇谑浅鐾夥偶S,皆是青泥。禪師每至池上,喚鼉即出,于師前伏地。經(jīng)數(shù)十年,漸長七八尺。禪師亡后,鼉亦不復(fù)見。(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代,越州山陰縣有個智禪師。寺廟院里有個池塘,他經(jīng)常贖回被人撲撈的生物放到池塘里。池塘里有一只大鱷魚,有三尺長,總吃池塘里的魚。禪師把它當(dāng)作禍患,便把它送到禹王廟前面的池塘里去了。到了夜晚,這只大鱷魚又自己回來了。禪師對它詛咒道:“你不吃我的魚,就隨你呆在這里。”從此,鱷魚到池塘外面排糞時,排出的全是黑泥。禪師到池邊一召喚它就爬上來,趴在禪師面前。過了幾十年,這只鱷魚慢慢長到七八尺長。禪師去世后,鱷魚也看不到了。

--------------------------------------------

法本

晉天福中,考功員外趙洙言:近日有僧自相州來。云:“貧道于襄州禪院內(nèi)與一僧名法本同過夏,朝昏共處,心地相洽。法本常言曰:‘貧道于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暇,請必相訪!逼渖纺畲搜,因往彼尋訪。洎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寄宿。問其村僧曰,此去竹林寺近遠(yuǎn)。僧乃遙指孤峰之側(cè)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圣賢所居之地。今則但有名存焉,故無院舍!鄙芍,詰朝而往。既至竹林叢中,果有石柱,罔然不知其涯涘。當(dāng)法本臨別云:“但扣其柱,即見其人。”其僧乃以小杖扣柱數(shù)聲。乃風(fēng)雨四起,咫尺莫窺。俄然耳目豁開,樓臺對峙,身在山門之下。逡巡,法本自內(nèi)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之舊事。乃引其僧,度重門,升秘殿,參其尊宿。尊宿問其故,法本云:“早年相州同過夏,期此相訪,故及山門也!弊鹚拊:“可飯后請出,在此無座位!笔钞,法本送至山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進(jìn)。頃之,宛在竹叢中石柱之側(cè),余并莫睹。即知圣賢之在世,隱顯難涯,豈金粟如來獨(dú)能化見者乎。(出《玉堂閑話》)

【譯文】

晉朝天福年間,考功員外趙洙說,近日有個僧人從相州來到京城,對他說:“貧道在襄州禪院里與一個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處,情投意合。法本經(jīng)常說:‘貧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閑暇時,請你一定去訪向我!边@位僧人一直惦記著法本的話,便去相州尋訪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莊,在一座寺廟里寄宿。他問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還有多遠(yuǎn)。村中僧人指著遠(yuǎn)處孤峰的側(cè)面說:“那個地方就是竹林寺。自古以來代代相傳,說那個地方是從前圣賢所居之地。但是現(xiàn)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稱,并沒有寺院房舍!边@位僧人表示懷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走到竹林叢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尋的標(biāo)志。他想起法本臨別時說過,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見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錫杖敲了石柱幾下。頓時風(fēng)雨四起,眼前漆黑一團(tuán),咫尺之內(nèi)都看不見東西。眨眼之間又豁然開朗,耳目為之一新,只見樓臺雙雙聳立,自己就站在寺廟的山門跟前。不大一會兒,法本從寺內(nèi)走了出來,兩人相見十分高興,又問起當(dāng)初在襄州相處時的往事,然后就領(lǐng)著這位僧人穿過重門,走上秘殿,參見法本的老前輩。老前輩詢問法本為什么領(lǐng)進(jìn)這位僧人來,法本說:“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時,約他來此訪問我,所以他才來到山門下的!崩先思艺f:“請他吃過飯后就出去吧。在這里沒有他的座位。”吃完飯后,法本送他到山門。于是兩人相別。他與法本剛剛分手,就見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該往哪里走。轉(zhuǎn)眼之間,他已站在竹林叢中石柱旁邊,剛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見了。由此可知,古代圣賢在世間是存在的,只不過他們的存在或隱或顯很難辨清而已;豈止像金粟如來等能夠化身而出現(xiàn)在世上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