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十八 醫(yī)一

華佗 張仲景 吳太醫(yī) 句驪客 范光祿 徐文伯 徐嗣伯 腹瘕病 李子豫徐之才 甄權 孫思邈 許裔宗 秦鳴鶴 盧元欽 周允元 楊玄亮 趙玄景張文仲 郝公景 崔務

----------------------------------------

華佗

魏華佗善醫(yī)。嘗有郡守病甚,佗過之?な亓钯⒃\候,佗退,謂其子曰:\"使君病有異于常,積淤血在腹中。當極怒嘔血,即能去疾。不爾無生矣。子能盡言家君平昔之俧,吾疏而責之。\"其子曰:\"若獲愈,何謂不言?\"于是具以父從來所為乖誤者,盡示佗。佗留書責罵之。父大怒,發(fā)吏捕佗。佗不至,遂嘔黑血升余,其疾乃平。又有女子極美麗,過時不嫁。以右膝;家化,膿水不絕。華佗過。其父問之,佗曰:\"使人乘馬,牽一栗色狗走三十里,歸而熱截右足,柱瘡上。\"俄有一赤蛇從瘡出,而入犬足中,其疾遂平。(出《獨異志》)

又后漢末,有人得心腹瘕病,晝夜切痛。臨終,敕其子曰:\"吾氣絕后,可剖視之。\"其子不忍違言,剖之,得一銅槍,容數(shù)合許。后華佗聞其病而解之。因出巾箱中藥,以投槍,槍即成酒焉。(出《志恠》)

【譯文】

三國人華佗,醫(yī)術高明。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な刈屓A佗為他診治,華佗退了出來,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么不能說的?\"于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又,有一位極漂亮的姑娘,已經(jīng)過了結婚的年齡,可是仍沒有嫁人,因為常期以來她的右膝,長了個瘡,不斷往外流濃水。華佗看過后,她父親問女兒的病情,華佗說:\"派人騎馬,牽著一條栗色的狗跑三十里;貋砗,乘狗身子正熱時截下狗的右腳,拄在瘡口上。\"不一會兒,有一條紅色的小蛇從瘡口中出來,進到狗的腳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

又,后漢末年時,有人腹中長一結塊,白天黑夜疼痛無比。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死以后,可以剖腹把那東西拿出來,看看到底是什么。\"他兒子不忍心違抗父命,于是剖腹,取出一個銅槍頭,約有三分之一升左右。華佗聽說后,就前去了解。華佗看完,從小箱子里取出藥放在槍頭上,槍頭立刻化成了酒。

----------------------------------------

張仲景

何颙妙有知人之鑒。初郡張仲景總角造颙。颙謂曰:\"君用思精密,而韻不能高,將為良醫(yī)矣。\"仲景后果有奇術。王仲宣年十七時過仲景,仲景謂之曰:\"君體有病,宜服五石湯。若不治,年及三十,當眉落。仲宣以其賒遠不治。后至三十,果覺眉落。其精如比,世咸嘆颙之知人。(出《小說》)

【譯文】

何颙有極高的識別人才的能力。當初,郡中少年張仲景來拜訪他,他對仲景說:\"你考慮問題細微周到,但你的氣派、風度不太高,以后必成為一名良醫(yī)呀!\"后來張仲景果然醫(yī)術超凡。王仲宣十七歲時來拜訪張仲景,仲景對王仲宣說:\"你身體有病,應當服用五石湯,若不治療,到三十歲時,眉毛該脫落了。\"王仲宣認為到三十歲還遠著呢,沒及時治療。到三十歲時,果然發(fā)現(xiàn)眉毛脫落。張仲景的醫(yī)術精深到這種程度,世人無不贊嘆何颙識別人才能力的神妙!

----------------------------------------

吳太醫(yī)

吳孫和寵鄧夫人。嘗醉舞如意,誤傷鄧頰,血流,嬌惋彌苦。命太醫(yī)合藥。言得白獺髓、雜玉與琥珀屑,當滅此痕。和以百金購得白獺,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滅,左頰有赤點如痣。(出《酉陽雜俎》)

【譯文】

吳國的孫和寵愛鄧夫人,一次酒醉后揮舞如意,不意刺傷了鄧夫人的面頰,流出了血,鄧夫人嬌聲嘆惜疼痛不已。孫和令太醫(yī)配藥。太醫(yī)講,須用白獺骨髓、雜玉和琥珀粉末調配,可以除掉疤痕。孫和用一百兩黃金買來白獺,于是太醫(yī)配制藥膏。因琥珀用得過多,到傷愈時,鄧夫人左頰疤瘡沒有完全去掉,臉上留下一顆象痣一樣的紅點。

----------------------------------------

句驪客

魏時有句驪客善用針。取寸發(fā),斬為十余段,以針貫取之,言發(fā)中虛也。其妙如此。(出《酉陽雜俎》)

【譯文】

魏時有個句驪客人擅長用針治病。他拿來一寸長頭發(fā),截為十多段,用針把它穿起來,說是頭發(fā)中間是空的,真是絕妙。

----------------------------------------

范光祿

有范光祿者得病,兩腳并腫,不能飲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徑入齋中。坐于光祿之側。光祿謂曰:\"先不識君,那得見詣?\"答云:\"佛使我來理君病也。\"光祿遂廢衣示之。因出針(\"出針\"原作\"以刀\",據(jù)明抄本改。)針腫上。倏忽之間,頓針兩腳及膀胱百余下,出黃膿水三升許而去。至明日,并無針傷而患漸愈。(出《齊諧錄》)

【譯文】

有位叫范光祿的人得了病,兩只腳全都腫了,不能吃也不能喝。忽然有一人,不通報自己的姓名,徑直進入光祿的書房中,坐在他的旁邊。范光祿對來人說:\"先前我并不認識你,怎么到我這里來了?\"來人回答說:\"是佛派我來治病的。\"于是范光祿脫去衣服給他看。來人拿出針,在腫腳上行針。不一會兒,就在兩腳和膀胱的穴上進針一百多次,流出黃膿水三升多,他就走了。到第二天,范光祿沒有留下傷,他的病漸漸好了。

----------------------------------------

徐文伯

宋徐文伯嘗與宋少帝出樂游苑門,逢婦人有娠。帝亦善診候,診之曰:\"是女也。\"問文伯,伯曰:\"一男一女,男在左邊,青黑色,形小于女。\"帝性急,令剖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必落。\"便針足太陰,補手陽明。胎應針而落,果效如言。文伯有學行,不屈公卿,不以醫(yī)自業(yè),為張融所善,歷位泰山太守。文伯祖熙之好黃老,隱于秦望山。有道士過乞飲,留一胡蘆子曰:\"君子孫宜以此道術救世,當?shù)枚。\"熙開視之,乃扁鵲醫(yī)經(jīng)一卷。因精學之,遂名振海內(nèi)。仕至濮陽太守。子秋夫為射陽令,嘗有鬼呻吟,聲甚湊苦。秋夫問曰:\"汝是鬼也,何所須?\"鬼曰:\"我姓斛斯,家在東陽;佳炊。雖為鬼,疼痛猶不可忍。聞君善術,愿見救濟。\"秋夫曰:\"汝是鬼,無形,云何措治?\"鬼曰:\"君但縛芻作人。按孔穴(穴原作定,據(jù)明抄本改)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四處,又針肩井三處,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君療疾,復為設祭,除饑解疾,感惠實多。\"忽然不見。當代服其通靈。(出《談藪》)

又宋明帝宮人患腰疼牽心,發(fā)即氣絕。眾醫(yī)以為肉癥。徐文伯曰:\"此發(fā)瘕也。\"以油灌之,則吐物如發(fā)。稍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懸柱上,水滴盡,一發(fā)而已。病即愈。(出《談藪》)

【譯文】

宋國徐文伯曾與宋國的少帝一起走出樂游苑門,遇見一孕婦。少帝也擅長診病,他給婦人診視后說:\"是個女孩。\"又問文伯,徐文伯說:\"一男一女。男孩在左邊,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少帝性子急,令剖婦人腹。徐文伯不忍心,說:\"請讓我給她用針,胎兒一定能下來。\"于是針那孕婦腳的太陰穴,并用手按摩她的陽明穴。用針后,胎兒隨之落下來,果然和他說的一樣。徐文伯有學問,品德好,不畏權貴,不以醫(yī)術為自己的職業(yè),深得張融的賞識,多次任泰山的太守。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黃帝和老子,在秦望山過著隱居的生活。有位道士路過他那時向他討水喝,之后留下一只胡蘆,說:\"你的子孫就用這個道術來拯救人世吧,必定能得至二千石的報酬。\"徐熙之打開一看,原來里面裝的是扁鵲的醫(yī)書一卷。于是,他專心致志地學習醫(yī)術,終于名振四方。他做官做到濮陽太守。徐熙之的兒子徐秋夫任射陽縣令時,曾經(jīng)有一次,他聽見鬼在呻吟,聲音非常凄苦。徐秋夫問道:\"你這鬼,要干什么?\"鬼說:\"我姓斛斯,家住在陽縣,因患腰痛病死,現(xiàn)在雖然做了鬼但還是疼得不能忍受,聽說你醫(yī)術很好,希望你救救我。\"徐秋夫說:\"你是鬼,沒有形狀,我怎么給你治療啊?\"鬼說:\"你只要割草,扎個草人,按著穴位用針就可以了。\"徐秋夫按著鬼說的,扎好草人,在四個穴位用了針,又在肩部的三個穴位用了針,又擺酒供食,祭禱之后才把草人埋掉。第二天有人來謝徐秋夫,說:\"承蒙你為我治病,又為我設祭,除病解饑,你對我的恩惠太多了,真該好好謝謝你!\"說完,忽然不見蹤影。與徐秋夫同時代的人都佩服他能通鬼神。

又,宋明帝的一位宮女患腰痛病,連著心也痛,發(fā)病時就不省人事。許多醫(yī)生都診斷是肉癥,徐文伯診視過后,說:\"此病是發(fā)癥。\"給這宮女灌了油之后,她就吐出了象頭發(fā)樣的東西,輕輕撥弄它,有三尺長,頭已經(jīng)長成蛇的形狀。能動,把它懸掛在柱上,水滴盡后,一根頭發(fā)罷了,病就全好了。

----------------------------------------

徐嗣伯

徐嗣伯字德紹,善清言,精于醫(yī)術。曾有一嫗,患滯淤,積年不差。嗣伯為之診疾曰:\"此尸注也,當須死人枕煮服之可愈。\"于是就古塚中得一枕,枕以半邊腐缺,服之即差。后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yī)不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當以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服之,得大利,出(出字原缺,據(jù)明抄本補)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許,病即差。后沈僧翼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之,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知而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療之,俱差何也?\"答曰:\"尸注者,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復附體,故尸注可差。石蛔者,醫(yī)療即僻。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除,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后可散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邪物以釣其氣,因而去之,所以令埋于故處也。晏深嘆其神妙。(出《南史》)

【譯文】

徐嗣伯字德紹,善談老莊之道,精通醫(yī)術。曾有一老婦人,患有滯淤病,多年不愈。徐嗣伯給她診視,說:\"這是鬼附身,應該用死人的枕頭煮后服用,可以治好你的病,\"于是老夫人從古墓中找到一只已經(jīng)半邊腐爛,殘缺不全的死人枕頭,煮后服用,病就好了。后來,有秣陵人張景,十五歲,腹脹,面目焦黃,許多醫(yī)生都不給他治了,因此就去找徐嗣伯。徐嗣伯說:\"這是石蛔!應該用死人枕煮后服用。\"張景按嗣伯的話去做,煮死人枕服用后,去大解,便出了蛔蟲。這些蛔蟲堅硬如石頭,約有六、七寸長。打下蛔蟲后,張景的病就好了。后來還有一位叫沈翼的和尚眼睛疼痛,并常?匆姽。這個和尚來找徐嗣伯診治。徐嗣伯說:\"這是邪氣進入肝臟,可以找死人枕頭煮后服用,完了,再把枕頭埋在原處。\"和尚按徐嗣伯的話做了,他的病也好了。王晏知道了徐嗣伯用尸枕治病的事后,來問徐嗣伯,說:\"三個人的病不一樣,卻都是用死人枕頭治療,而且全都治好了,是什么原因?\"徐嗣回答說:\"鬼附身的人,是中了鬼氣,它附在人身上不離開,所以使人沉滯,必須用死人枕讓它離去,鬼氣飛走,不再附在人的身上,所以鬼附身的人的病就好了。得石蛔病的人,已是不常見的,蛔蟲變成石頭,人世間的藥打不下來,所以須用鬼物來驅逐它,然后就可以打下它了。因為邪氣進入肝臟,所以就眼睛痛,并且看見鬼魅,必須用邪物把邪氣引出來,因此就除掉它了,所以讓他把死人枕埋在原處呵!\"王晏深深贊嘆徐嗣伯的神妙!

----------------------------------------

腹瘕病

昔有一人,與奴同時得腹瘕病。奴既死,令剖腹視之,得一白鱉。乃試以諸藥澆灌之,并內(nèi)藥于腹中,悉無損動,乃系鱉于床腳。忽有一客來看之。乘一白馬,既而馬溺濺鱉。鱉乃惶駭。疾走避之。既系之,不得去,乃縮藏頭頸足焉。病者察之,謂其子曰:\"吾病或可以救矣。\"乃試以白馬溺灌鱉。須臾消成水焉。病者遂頓服升余白馬溺,病卻豁然除愈。(出《續(xù)搜神記》)

過去有一個人,與仆人同時得了腹內(nèi)結塊的病,不久仆人就死了。這個人讓剖腹查看,從里面取出一只白鱉,于是試著用各種藥澆灌它,并同時給它內(nèi)服這些藥,但這些藥全都不能損傷這只白鱉,就把它拴在床腳上。忽然有一天,一位客人來看望這個病人,客人是騎著一匹白馬來的。過不多久。白馬撒尿。濺在白鱉上,白鱉非;趴,急忙躲避著馬尿。因為拴著,沒能逃掉,就把頭和腳都縮回去了。那個病人看到了這情景,對他兒子說:\"我的病也許可以好啦。\"于是試著用白馬尿灌白鱉,不一會,鱉化成了水。那位病人立刻就服了一升多白馬尿,病當即就好了。

----------------------------------------

李子豫

許永為豫州刺史,鎮(zhèn)歷陽。其弟得病,心腹堅痛。居一夜,忽聞屏風后有鬼言:\"何不速殺之?明日,李子豫當以赤丸打汝,汝即死矣。\"及旦,遂使人迎子豫。即至,病者忽聞腹中有呻吟之聲。子豫遂于巾箱中出八毒赤丸與服之。須臾,腹中雷鳴絞(絞原作彭,據(jù)明抄本改)轉。大利。,所病即愈。(出《續(xù)搜神記》)

【譯文】

許永任豫州刺史,鎮(zhèn)守歷陽。他的弟弟患病,腹內(nèi)有一硬硬的東西陣陣作痛。這天夜里,忽然聽見屏風后面,有鬼說話。鬼說:\"為什么不快點殺了他?明天李子豫該用紅丸打你,你就得死了。\"到了天亮,派人去接李子豫,不多時,李子豫來了。許永的弟弟忽然又聽見腹中呻吟的聲音。李子豫從小藥箱中拿出八毒紅藥丸給許永的弟弟服下去,不一會兒,許永弟弟腹中鳴響絞痛,去大便,回來之后,他的病就好了。

----------------------------------------

徐之才

北齊右仆射徐之才善醫(yī)術。時有人患腳跟腫痛,諸醫(yī)莫能識之。窺之曰:\"蛤精疾也。得之當由乘船入海,垂腳水中。\"疾者曰:\"實曾如此。\"為割之,得蛤子二個,如榆莢。(出《太原故事》)

【譯文】

北齊的右仆射徐之才擅長醫(yī)術。當時有一人患了腳跟腫痛的病,很多醫(yī)生都診斷不出是什么病,徐之才看這后說:\"是蛤蜊精病,是你在海上乘船時,你的腳垂到水中而得的。\"患者說:\"真是這樣的。\"徐之才為患者做手術,取出兩個象榆錢大小的蛤蜊仔。

----------------------------------------

甄權

甄權精究醫(yī)術,為天下最。年一百三歲,唐太宗幸其宅,拜朝散大夫。(出《譚賓錄》)

【譯文】

甄權專心致志研究醫(yī)術,成為天下第一。他一百零三歲時,唐太宗到他家中去看望了他,封他為朝散大夫。

----------------------------------------

孫思邈

唐鄧王元裕,高祖第十八子也。好學,善談名理,與典簽盧照鄰為布衣之交。常稱曰:\"寡人之相如也。\"照鄰范陽人,為新都尉,因染惡(惡原作患,據(jù)明抄本改)疾,居于陽翟之具茨山,著釋《疾文》及《五悲》。雅有騷人之風,竟自沉于潁水而死。照鄰寓居于京城鄱陽公主之廢府。顯慶三年,詔征太白山隱士孫思邈。亦居此府。思貌華原人,年九十余,而視聽不衰。照鄰自傷年才強仕,沉疾困備,乃作《蒺藜樹賦》,以份其稟受之不同。詞甚美麗。思邈既有推步導養(yǎng)之術。照鄰與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皆執(zhí)師資之禮。嘗問思貌曰:\"名醫(yī)愈疾。其道何也?\"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故天有四時五形,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散而為露,亂而為霧,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霓。此天之常數(shù)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wèi),彰而為氣色,發(fā)而為音聲,此亦人之常數(shù)也。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為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隔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fā)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彗孛流飛。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此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降,川澤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醫(y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灸。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體有可消之疾,天有可消之災。通乎數(shù)也。\"照鄰曰:\"人事如何?\"思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照鄰曰:\"何謂也?\"思邈曰:\"心為五臟之君。君以恭順為主,故心欲小。膽為五臟之將。將以果決為務,故膽欲大。智者動象天,故欲圓。仁者靜象地,故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為大膽也。\'《傳》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兑住吩:\'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照鄰又問:\"養(yǎng)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茍不自慎而能濟于厄者,未之有也。故養(yǎng)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憂畏為本!督(jīng)》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憂畏者,死生之門,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兇之源。故士無憂畏則仁義不立,農(nóng)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guī)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盈,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勛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故養(yǎng)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理,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兇。夫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仇。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懼于大。戒于近者,不懼于遠。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能害,陸行虎兕不能傷。五兵不能及,疫癘不能染。讒賊不能謗,毒螫不加害。知此則人事畢矣。\"思邈尋授承務郎,直尚藥局。以永淳初卒,遺令薄葬。不設冥器,祭祀無牲牢。死經(jīng)月余。顏色不變。舉尸就木。如空衣焉。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出《譚賓錄》)

【譯文】

唐朝鄧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兒子,喜歡學習,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典簽盧照鄰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經(jīng)常聲稱,說:\"我的命相就這樣了。\"盧照鄰是范陽人,任新都尉,因為患有難醫(yī)治的疾病,他住在陽翟的具茨山,編著并注釋《疾文》和《五悲》。盧照鄰性情高雅頗具詩人風度,不料后來竟投潁水自殺身亡。盧照鄰曾居住在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顯慶三年時,唐高宗召見太白山隱士孫思邈,當時孫思邈也住在這里。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后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終日里困頓疲備,于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的差異。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孫思邈會算天象歷法和攝生養(yǎng)性之術。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jié)待孫思邈。他們曾問孫思邈,說:\"名醫(yī)能治好病,是根據(jù)什么道理呢?\"孫思邈說:\"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fā)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guī)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循環(huán)。流動就是血氣循環(huán),顯現(xiàn)出來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及至它違背了這正常規(guī)律就要生病了。蒸就發(fā)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氣喘噓噓用盡了精力,就會焦枯,根據(jù)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nèi)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xiàn)的差錯,日蝕、月蝕現(xiàn)象,彗星的隕落,這是自然界的危險的征兆!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啊。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啊。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澤干涸,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醫(y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shù)啊!\"盧照鄰說:\"人世間的事情怎么樣呢?\"孫思邈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茍。\"照鄰說:\"怎么講呢?\"思邈說:\"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遵循規(guī)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茍。《詩經(jīng)》說,\'好象走到了深淵的邊緣,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層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壯的武士,保衛(wèi)著三公九卿,是大膽。\'《傳》說\'不因為有利可圖就返回去;不因為行仁施義就悔疚,就是仁義的人的方正不茍。\'《易經(jīng)》說\'遇到機會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這就是明智人的圓通。\'\"盧照鄰又問:\"養(yǎng)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孫思邈說:\"天有滿有虧,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艱難和困苦。如果不謹慎行事而能從危難中解脫出來的人,從來也沒有過。所以講求養(yǎng)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謹慎。自己謹慎的人,長期以憂畏為根本。《經(jīng)》說,\'人不畏懼災禍,天就要降災難給你。\'憂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禍福的根本,吉兇的源頭。所以讀書人無憂畏,仁義就不存在;種田的人無憂畏,糧食就不能增產(chǎn);做工的人無憂畏,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和法則;做買賣的人無憂畏,經(jīng)營就不能盈利;當兒子的無憂畏,孝敬父母親就不至誠;做父親的無憂畏,慈愛就不執(zhí)著;為人臣子的無憂畏,就不能建功立勛;身為君王的無憂畏,國家就不會安定,因此養(yǎng)性的人,失掉了憂畏就心思紊亂沒有條理,行為焦燥,難以自持,神散氣越,意迷志搖。應該活著的卻死了,應該存在的卻消亡了,應該成功的卻失敗了,應該吉利的卻遇兇險。啊憂畏就象水與火一樣,一會兒也不能忘掉它呀!人無憂畏,子弟就會成為你的強敵;妻妾變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憂畏,就不被別人限制,自己永記憂畏就不受別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謹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懼眼前憂慮,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難。能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龍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這些雄猛的動物都不會傷著你;各種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種疾病、瘟疫也傳染不上你;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毀謗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孫思邈被授予承務郎,執(zhí)掌藥局事務。孫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扎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性畜。他死后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尸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一生撰寫《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后代。

----------------------------------------

許裔宗

許裔宗名醫(yī)若神。人謂之曰:\"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裔宗曰:\"醫(yī)乃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玄,甚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后識病。病之于藥,有正相當者。唯須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億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不知兔處,多發(fā)人馬,空廣遮圍;蚣揭蝗伺既环暌。以此療病,不亦疏乎。脈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譚賓錄》)

【譯文】

名醫(yī)許裔宗醫(yī)術高超,如同神仙一般。有人對他說:\"怎么不著書立說,留給后人?\"許裔宗說:\"醫(yī)術就是\'意\'呀,它決定于人的思考,而脈又是極奧妙的,很難識別,只能心意領會,嘴不能說出來。自古以來的名手,與別人不同的,唯一差別就在診脈。先準確切出脈象,然后才能診斷病情,用藥治病。如果診斷準確,只須用一味藥,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能好。不準確辨別脈象,不了解病因,憑自己主觀推測進行診斷,多放幾味藥。這好比打獵,不知兔子在哪里,大批出動人馬,大面積包抄圍剿。希望有人也許偶然能碰上。用這種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嗎?脈的奧妙,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所以不能著書之立說。\"

----------------------------------------

秦鳴鶴

唐高宗苦風眩,頭目不能視。召侍醫(yī)秦鳴鶴診之。秦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愈矣。\"天后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出血處耶?\"鳴鶴叩頭請命。上曰:\"醫(yī)人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決矣。\"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畢,后自簾中頂禮以謝之曰:\"此天賜我?guī)熞。\"躬負繒寶以遺之。(出《譚賓錄》)

【譯文】

唐高宗患風眩病痛苦不堪,頭暈目?床磺鍠|西。高宗召侍醫(yī)秦鳴鶴給他看病,秦鳴鶴看后說:\"是風毒往上攻引起的,如果刺頭出點血就能好。\"則天皇后在簾后面大怒道:\"此人該斬!天子的頭上是出血的地方嗎!\"秦鳴鶴磕頭請求饒命。高宗說:\"給人看病,議談病情,按道理是不應該治罪的,并且我的頭非常沉悶,幾乎不能忍受了,出點血不一定就不好。我決心已定。\"高宗讓他給刺。秦鳴鶴刺唐高宗的百會穴和腦戶穴,并出血。唐高宗說:\"我的眼睛能看見了。\"他的話未說完,則天后在簾后行大禮,謝秦鳴鶴,說:\"這是上天賜給我的醫(yī)師啊!\"然后親自贈送絲帛、珠寶給秦鳴鶴。

----------------------------------------

盧元欽

泉州有客盧元欽染大風,唯鼻根未倒。屬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膽欲進,或言肉可治風,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頓漸可,百日平復。(出《朝野僉載》)

又商州有人患大風,家人惡之,山中為起茅舍。有烏蛇墜酒罌中,病人不知,飲酒漸差。罌底見蛇骨,方知其由也。(出《朝野僉載》)

【譯文】

盧元欽客居泉州,患了麻瘋病,只有鼻根還未爛掉。正值五月五日,醫(yī)官拿著蚺蛇膽正要給他吃,這時有人說,蛇肉可以治麻瘋病,于是取一段蛇肉給他吃,吃了三五天后,病漸好轉,百日以后就完全好了。

又,商州有人患麻瘋病,家里人討厭他,在山中給他蓋了茅舍,他一個人住在那里。有一條黑蛇掉進一個小口大肚的酒壇子里,病人不知道,飲壇中酒后病漸漸好了。后來在壇底發(fā)現(xiàn)蛇骨,才知道是因為喝了蛇浸泡過的酒的緣故。

----------------------------------------

周允元

則天時,鳳閣侍郎周允元朝罷入閣。太平公主喚一醫(yī)人自光政門入,見一鬼撮允元頭,二鬼持棒隨其后,直出景運門。醫(yī)白公主,公主奏之。上令給使覘問。在閣無事,食訖還房,午后如廁。長參典怪其久,思往候之。允元踣面于廁上,目直視不語,口中涎落。給使奏之。上問醫(yī)曰:\"此可得幾時?\"對曰:\"緩者三日,急者一日。\"上與錦被覆之,并床舁送宅。止夜半而卒。上自為詩以悼之。(出《朝野僉載》)

【譯文】

武則天時,鳳閣侍郎周允元朝中議完事后,到閣中。這時太平公主傳喚一位醫(yī)生從正光門進宮,正看見一鬼摘周允元的頭,兩個鬼手里拿著木棒跟在他的后邊,一直走出景運門,醫(yī)生把這事告訴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把這事稟報了武則天。武則天命給使去察詢。周允元在閣中無事,吃完飯回房休息。午后上廁所,長參典奇怪他去的時間長,想到這兒,就去廁所看他,只見周允元面向前撲倒在廁所里。參典扶起他,他眼睛直視不說話,口中流涎水。給使把這情況奏明武則天,武則天問醫(yī)生說:\"他這樣能堅持多久?\"醫(yī)生說:\"慢了三兩天,快了就一天。\"武則天拿被給他蓋上,派人連床抬著送回住處,到半夜他就死了。武則天親自作詩悼念他。

----------------------------------------

楊玄亮

久視年中,襄州人楊玄亮年二十余,于虔州汶山觀庸力。晝夢見天尊云:\"我堂舍破壞,汝為我修造,遣汝能醫(yī)一切病。\"寤而說之。試療無不愈者。贛縣里正背有腫,大如拳。亮以刀割之,數(shù)日平復。療病日獲十千。造天尊堂成,療病漸漸無效。(出《朝野僉載》)

【譯文】

武則天久視年間,襄州人楊玄亮,當時二十多歲,在虔州,受汶山觀雇用,在這里做工白天睡覺夢見天尊對他說:\"我的房屋已破舊不堪,你能給我重新修造,我使你能醫(yī)治一切病。玄亮睡醒后很高興,試著給人治病,沒有不好的。贛縣有位里正,背部有拳頭大一塊腫留,玄亮用刀割下,幾天以后就好了。玄亮給人治病每天可得錢十千。待他為天尊修造好了廟堂,再給治病,漸漸無效了。

----------------------------------------

趙玄景

如意年中,洛州人趙玄景病卒,五日而蘇云。見一僧與一木長尺余。教曰:\"人有病者,汝以此木拄之即愈。\"玄景得見機上尺,乃是僧所與者。試將療病,拄之立差。門庭每日數(shù)百人。御史馬知己以其聚眾,追之禁左臺。病者滿于臺門。則天聞之,召(召原作追,據(jù)明抄本改)入內(nèi)。宮人病,拄之即愈。放出,任救病百姓。數(shù)月以后,得錢七百余貫。后漸漸無驗,遂絕。(出《朝野僉載》)

【譯文】

武則天如意年間,洛州人趙玄景病逝,五天后又復活了。他說:\"我看見一個和尚,他給了我一根長木,有一尺多長,他告訴我說\'有患病的人,你用它觸一下病人,病立刻就好。\'\"趙玄景看見幾上有一只長尺,正是和尚送給他的。他試著用它治病,觸病人,立刻就好了。消息傳開,人們紛紛來找他,每天有幾百人聚在他門前等待讓他治病。御史馬知己認為他是聚眾鬧事,逮捕了他并把他囚禁在左臺,患者又聚集在左臺門前。武則天聽說了這事,召趙玄景進宮。宮人有病。他用尺觸病人,病人立刻就好。武則天放他出宮,任由他為百姓治病。幾個月以后,趙玄景得錢七百多貫。后來漸漸不靈驗了,就再也沒有人找他治病了。

----------------------------------------

張文仲

洛州有士人患應病,語即喉中應之。以問善醫(yī)張文仲。張經(jīng)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讀之。皆應,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錄取藥,合和為丸。服之,應時而止。一云,問醫(yī)蘇澄云。(出《朝野僉載》)

【譯文】

洛州有位讀書人患了應答之病,每次說話,喉嚨中就應答一聲,這位讀書人去問懂醫(yī)術的張文仲。張文仲經(jīng)過一夜的考慮,想出一個辦法:拿《本草》一書讓患者讀。所讀的,喉嚨中全都有應答之聲。讀到它害怕的藥名時就沒有應聲了,于是文仲就把那味藥先抄錄下來,然后配制成丸劑,讓患者服用,應聲當時就止住了。還有的說,那書生是找蘇澄云看的病。

----------------------------------------

郝公景

郝公景于泰山采藥,經(jīng)市過。有見鬼者,怪群鬼見公景,皆走避之。遂取藥和為殺鬼丸,有病患者,服之差。(出《朝野僉載》)

【譯文】

郝公景在泰山采藥,回來時經(jīng)過集市。有一個能看見鬼的人,奇怪群鬼看見郝公景全都逃離而去。于是這個人向郝公景討來草藥,制成殺鬼丸,有患邪病的人,服用后就好。

----------------------------------------

崔務

定州人崔務墜馬折足。醫(yī)令取銅末,和酒服之,遂痊平。乃亡后十余年,改葬,視其脛骨折處,銅末束之。(出《朝野僉載》)

【譯文】

定州人崔務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腳。醫(yī)生讓他拿來銅末。用酒和了給他服用,他的腳就好了。崔務死后十多年,遷墳另葬,看見他脛骨折損的地方,用銅末束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