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序
新序 重印太上感應(yīng)篇直講序
內(nèi)典有之:‘萬法因緣生。’因者果之前因,緣者果之四緣,乾坤萬象,九界萬事,括而名之曰法,成法為果,凡果之成,何莫非由因緣也。
惟其事有顯有隱,有近有遠,智人能明其隱者遠者,常人僅能見其顯者近者而已。夫如是,佛始分五乘說教焉。人天凡乘,世間之因果,易見者也;菩薩聲緣圣乘,出世間之因果,難明者也。以眾生根器萬殊,權(quán)實必契乎機,是權(quán)為藉之以顯貴,五為導之以歸一也。若必專談一乘,不設(shè)方便,猶不梯而樓,不花而果,其能登之人,能結(jié)之木,幾何哉。
太上感應(yīng)篇者,道家勸善之書。其文,尚樸不事浮華;其言,舉事以明功罪;婦孺能喻,雅俗不傷,茍非至頑至癡,聞之未或不興趨避之心,其輔世間風化,開人天之路,豈曰小補之哉。
吾教拘墟之士,以其為有漏之業(yè),且言自教外,多藐而忽之,甚則譏凈宗印祖,序而流通。噫!未之思也。其肯為有漏善者,已涉人天之乘,再善誘而進之,得非為佛乘之津梁歟。況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他人有善,贊而成之,契機隨緣,正大權(quán)之所以普攝也。昔蕅益大師,嘗治周易孟子;夢顏開士,著有陰騭文廣義。一大藏教,每有不輕婆羅門之誡,莫非同其善也,與其進也。如斯,則善吾善之,進吾進之也。夫欲,惡事也,尚可借作勾牽;是篇,善言也,烏得不宜作津梁乎?
嘗思地藏本愿經(jīng),所說大都世間因果,考其時教,當世尊將入涅槃之際。嗚呼!華嚴法華兩大經(jīng)王,距時幾四十年,其間開演群經(jīng),何止恒沙妙義,而后復懸懸于因果者,寧無深意存焉。縱觀今之宿學,每學進而道退,辯給空有,而鮮及因果,甚則恥出諸口,浸尋有撥無之概。學風如是,反不若未及門者,謹愿有功。世尊后托地藏,或古今有同慨耶!
予友金天鐸學士,凈宗篤行人也,其先世為名宦,恪奉是篇,并遺囑學士,印行勸世,學士征序于予,予曰:孝哉!是能行先人之志者也。繼而問曰:伊誰之贈?曰贈信之者。予曰否,未若贈昧之者,蓋信者必有行,如健夫復知攝生,可緩與之論醫(yī);昧者或邪見,如尪弱而膺沈痀,不可緩于藥石也。至有通三藏、誦萬偈,未破半個蒲團,未斷一貫念珠,輒爾高睨大談,墮豁達空,是謂昧中之昧,乃病將及膏肓者,與之醫(yī)藥,尤應(yīng)先之又先也。
夫因果不落不昧,一言之升墮,誠以言為心聲,而升墮是心所造也。此怠敬之機,寧不畏哉!況因果不有畛域,一其緣生,非若指心見性,吾教獨宗,斥彼之言,已近撥無矣,予故曰未若與昧。學士瞿然曰:有是哉!予復莊辭以堅其信,獲報曰諾諾,遂欣然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癸卯仲秋稷門李炳南識于寄漚軒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