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正理門論》講記之二

  《因明正理門論》講記之二

  言是中者。起論端義。或簡持義。是宗等中,故名是中。所言唯者。是簡別義。隨自意顯不顧論宗隨自意立。樂為所立。謂不樂為能成立性。若異此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應(yīng)亦名宗。

  偈子第二句中的“是中”,“起論端義”,說“是中”只是一個發(fā)語詞,并沒有什幺實在的意義!盎蚝喅至x”,也可以說是簡持語,“是中”就是“是宗等中”,表示現(xiàn)在先說“宗”,就簡取了宗,排除了因和喻!八晕ㄕ摺,所謂“唯”,“是簡別義”,唯也是一個簡持詞!半S自意”是指“偈子中的隨自意”,說偈子中的隨自意是說(顯)要立不顧論宗,而不能立遍所許宗、先業(yè)稟宗、傍憑義宗,簡取了不顧論宗,排除了其它三種宗!帮@不顧論宗隨自意立”的這個“隨自意”是解釋不顧論宗的,就是說,所謂不顧論宗就是只要自己高興,不管別人的意見!皹窞樗ⅰ,就是偈子中的“樂為所成立”,偈頌的句子不同于一般的斷法,第二句的最后一個字“樂”要隨第三句讀!八ⅰ本褪亲,是立論者要成立的對象、觀點兒。宗支是立論者要成立的東西,因支、喻支是雙方都贊同的、能夠證成宗的理由,不是立論者要成立的對象。這句“樂為所立”有兩種說法,宗有不顧論宗、遍所許宗、先業(yè)稟宗、傍憑義宗,不顧論宗是按照立論者自己的高興而立的宗,遍所許宗是立論者和論對者雙方都承認(rèn)的觀點兒,你要是這樣立的話,就是不但自己“樂”,論對者也樂,雙方都樂,就辯不成了。先業(yè)稟宗是在同一個教派內(nèi),教義都是一樣的,這也爭不起來。傍憑義宗是有話不明說,我本來想說“無我”,可我卻立“聲無常”,這也不行,若論對者給你裝傻,你也辯不成。所以,“樂為所立”就是指不顧論宗。第二種說法是說,因明論式的三支中,宗支是“樂為所立”,而因支和喻支不是,因為因支和喻支是雙方都承認(rèn)的東西,既然因支和喻支是雙方都認(rèn)可的,則因支和喻支就有成立宗支的能力。宗有遍所許宗、先業(yè)稟宗、傍憑義宗、不顧論宗四種,要是你立的不是不顧論宗而是其它三種宗,就是沒有按照“隨自意”這個原則來,就沒辦法達(dá)到你立宗的目的。“不樂為能成立性”,樂為所立是說宗的,說宗作為所立,是立論者所樂的。而這一句“不樂為能成立性”是說因和喻的,宗為所立,因和喻有成宗的作用,就是能立,因和喻是雙方都贊同的,不是說你高興怎幺立就怎幺立的,不是由著你的性子來立的,因和喻在當(dāng)下不是樂為成立的對象,這句話中的樂不但是自己樂,而且也得讓論對者樂!叭舢惔苏摺,要不是這樣的話,就是說你立的宗不是不顧論宗,不是自己樂而對方不樂的。“說所成立”,來立宗。這一句應(yīng)該與“若異此者”放在一起!八埔蛩朴鲬(yīng)亦名宗”,說要是不是只管自己高興也要讓對方高興,那幺因、喻也可以叫宗,因為因、喻也是自己高興,對方也高興的,而且不但因、喻應(yīng)該叫宗,連似因、似喻也應(yīng)該叫宗,這一來就整個地亂了套。這個大家明白不明白?我這幺說吧,說你立的宗不是不顧論宗,那幺似因、似喻也也成宗了,為什幺呢?似因、似喻之所以是似因、似喻,就是因為它不是立論者和論對者雙方共許,立論者要是非堅持說你的因、喻不是似因、似喻而是正確的因、喻,那幺論對者就會要求你加以論證,來論證你的因、喻是正確的,所以你的因和喻就成了宗。大家注意,雖然說你的這個因、喻成了宗,但這是后一步的事兒。

  為顯離余立宗過失故。言非彼相違義能遣。

  頌子的第四句是“非彼相違義能遣”,這句偈頌是說,立宗必須排除立宗的各種過失。也就是說,正宗必須是不為正確道理所排除的對象。“離”排除、沒有,沒有什幺?沒有“立宗過失”。為了顯示沒有立宗的種種過失,所以頌子的第四句說“非彼相違義能遣”。

  若非違義言聲所遣。如立一切言皆是妄。

  “非”,沒有!斑`”,違背、過失。“義”,義理!把、聲”就是辯論,辯論要用言詞,所以,“言聲”就是辯論時的言詞!八病敝缸诘倪^失。對于正確的宗來說,必須排除似宗,似宗就是似是而非的宗、有毛病的宗。也就是說,在辯論時,你要用言詞立宗,宗就不能有過失。陳那論師下邊兒就舉似宗的例子,“一切言皆是妄”。

  “一切言皆是妄”,這是自語相違,是宗過的第一種。你立一個宗,說“一切言皆是妄”,那幺人家論對者就會說:請問你的這一句“一切言皆是妄”是不是妄?你總不能自打嘴巴吧?所以你就只能說:我的這個“一切言皆是妄”是特例。論對者于是就又問:你的“我的這個一切言皆是妄是特例”是不是妄?你只能說:我的這個‘我的這個一切言皆是妄是特例\’還是特例。論對者又問:你的這個“我的這個‘我的這個一切言皆是妄是特例\’還是特例”是不是妄?這樣一步步的問,你就只能一步步的是特例下去,既然有這幺多的特例,則特例也不成其為特例了,所以,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一切言皆是妄”這個宗中存在著矛盾。

  這個問題是古人都說的,中國的名辯中說“言盡!,這可以說就是古印度因明中的“一切言皆是妄”的另一種說法。亞里斯多德有“一切的判斷都是假的”,這不是與東方一樣嗎?現(xiàn)代人說到這兒時就規(guī)定:任何一個集合都不能把它自身當(dāng)作自己集合的一個元素。

  這是第一種情況:真宗不能犯自語相違的毛病。

  或先所立宗義相違。如獯狐子立聲為常。

  這是宗過的第二種:自教相違。自教相違就是自己立的這個宗與自己所尊奉的教義相違背。陳那論師舉的例子是這樣的,比如說獯狐子立“聲為!。獯狐子就是鵂鹠仙人,鵂鹠仙人是勝論派的創(chuàng)宗者。勝論派本是主張聲無常,立“聲為!本褪桥c自己教派的教義相矛盾。

  又若于中由不共故,無有比量,為極成言相違義遣。如說懷兔非月,有故。

  這是宗過的第三種了,叫世間相違!坝谥小本褪乔拔牡摹胺沁`義言聲所遣”,就是似宗!安还病,就是人家別人都承認(rèn)某事可就你不承認(rèn)!盁o有比量”,佛教中本來有現(xiàn)量、比量、圣教量,但陳那論師說,佛陀的圣教量是必然符合現(xiàn)量與比量的,如果有雖是佛陀所教導(dǎo)但不符合現(xiàn)量與比量,那這部經(jīng)肯定不是佛陀所說的,即使你是佛陀所教導(dǎo)的,必須憑現(xiàn)量、比量可以證實,同時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現(xiàn)量、比量去證明這件事的真?zhèn)尾判?所以只要現(xiàn)量、比量就行了,沒必要列出什幺圣教量。陳那論師既然說只有現(xiàn)量和比量,這句“無有比量”,就是只有現(xiàn)量了。比量是以已知的來推出未知的,是借名言概念來構(gòu)成命題、組成論式進(jìn)行推理,而且這個推理是正確無誤的,F(xiàn)在“沒有比量”,就是沒法推理,既然沒法推理,就只能親證了。“極成”就是都承認(rèn),都認(rèn)可,“相違”就是不承認(rèn),這個“極成”只能說是大家都承認(rèn),人家都極成了可你卻“相違”,你卻不承認(rèn)。

  這個就是說,有一個事兒,這個事兒還沒辦法用比量論式來推理,別人都承認(rèn)這個事兒,可你卻非拗著個勁兒不承認(rèn),這樣的宗也不行。陳那論師舉的例子是“懷兔非月”。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片林野,里邊兒住著一只狐貍、一個猿猴和一只小兔兒,它們和睦相處。帝釋天想考驗考驗它們,于是就化身為一個饑餓的老頭兒,向它們討吃的。狐貍給叼了一條魚,猿猴給摘來了野果子,小兔子沒找到食物,就自己跳到了火里,把自己給燒了,讓老頭兒吃自己的肉,帝釋天于是就把小兔子的遺骨送到了月亮里,小兔子在月亮里復(fù)活了,所以,直到現(xiàn)在,月亮里還有一只小兔子。當(dāng)時的人們都相信月亮里有只小兔子,現(xiàn)在你立了宗說“懷兔非月”,就是說月亮懷里沒有小兔子,這不行,這就是世間相違。世間相違就是與世人共許的觀念相違背。這世間相違其實是說理智的人不要與不理智的人辯論,辯論必須是在同等量級的人之間進(jìn)行。秀才沒法與兵辯論,大人不和小孩兒打架。

  又于有法即彼所立為此極成現(xiàn)量、比量相違義遣。如有成立聲非所聞瓶是常等。

  第四種宗過是現(xiàn)量相違,第五種宗過是比量相違。陳那論師把這兩種宗過一下子說了。

  “有法”就是宗前陳、主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讀成“又于有法即彼所立為此極成現(xiàn)量相違義遣”和“又于有法即彼所立為此極成比量相違義遣”兩句,前一句說現(xiàn)量相違,后一句說比量相違!皹O成”就是共許,就是都承認(rèn),“極成現(xiàn)量”就是大家都承認(rèn)的感覺經(jīng)驗,在《因明入正理論》中沒有“極成”這倆字兒!凹幢怂ⅰ本褪悄懔⒄撜咴谧谇瓣惿纤闪⒌闹^詞,就是法,宗前陳叫“有法”,相對的宗后陳叫“法”。現(xiàn)量相違就是你在有法上立的法與人們的直接感覺不符。比量相違就是你在有法上立的法與人們都承認(rèn)的比量推理不符合。陳那論師舉的例子是這樣的,對于現(xiàn)量相違,說,比如你立一個“聲非所聞”,這就不行,人們都知道,聲音就是聽的,你說“非所聞”,不是聽的,難道是聲音是讓你吃的不成?對于比量相違,陳那論師舉了這幺個例子,“瓶是!,瓶子是會破的,這是任何人都不會否認(rèn)的事實!難道你比別人能?這都是世間公理,就象幾何學(xué)上的公理一樣,根本不需要證明的。大家記住,現(xiàn)量相違就是立論者在有法上立與世間共許的感覺經(jīng)驗相違背的法,比量相違就是立論者在有法上立與世間共許的推理知識相違背的法。

  陳那論師舉了宗的五種過失,而且是只舉了例子,沒有立過名,咱們說的自語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現(xiàn)量相違、比量相違是用的《因明入正理論》中的名字。

  諸有說言。宗因相違名宗違者,此非宗過。以于此中立“聲為常,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喻方便惡立異法,由合喻顯“非一切”故。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蚴撬⒁环至x故,此義不成,名因過失。

  在商羯羅主菩薩的《因明入正理論》中,是立了現(xiàn)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等九種宗過,在這個《因明正理門論》中,不大一樣。

  陳那論師接著說,有的人把宗和因不相配合的情況也說是宗過,其實這個不算宗過。把因和宗不相配合說成宗過的,是古因明師以及小乘論師!爸T有說言”就指的這個。

  陳那論師舉了個例子說,比如立這幺一個論式:在這個論式中,宗是“聲!,因是“一切皆無常”。象這樣的論式,古因明師說是宗過,而陳那論師說不應(yīng)該是宗過。我們看,不管它到底是不是宗過,反正是這個論式有毛病,因為“聲為!焙汀耙磺薪允菬o!笔囚[著別扭的。我說是宗過,你陳那論師說不是宗過,我就想問問你陳那,難道你陳那能說這個式子是正確的嗎?陳那論師笑了:我只說它不是宗過,我可沒說它是正確的,它“是喻方便惡立異法”,什幺意思呢?就是說,“一切皆是無!逼鋵嵅皇且,它不夠作因的資格,它是野狐子充狼(河南方言),它根本就不是因,它只是喻,“方便”是佛教常說的究竟、方便那個方便,“惡立”就是說你立的是錯誤的,“異法”就是異法喻。異法喻的構(gòu)作有個規(guī)則,就是喻體要“宗無因不有”,看看你這論式是不是?陳那論師說,你這個式子不是宗過而是喻過,具體來說是異法喻“倒離”。

  這里邊兒就有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陳那論師說這個式子的“一切皆是無!笔怯,而且是錯誤的異法喻,可沒有說它為什么是錯誤的異法喻,這不解說就不大好。假如是我,我就覺得這沒有什么不可以做因的。我說聲是常的,為什么我說聲是常的呢?因為“一切皆是無!,就是說“一切”皆是無常,而“聲”不是一切,“聲”是下位概念,“一切”是上位概念,這就象公孫龍先生的白馬非馬一樣。“一切”實際上是抽象出來的,你拿不出“一切”來的。“一切”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單個單個的事物。我以前給說過一個事兒,說比如我是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我是為人民服務(wù)的,你來一個人,我對你的態(tài)度不好,你怪我說,“難道你就是這樣為人民服務(wù)的嗎?”我就說,你不是人民,你只是一個單個的具體人,我是為人民服務(wù)的,我怎么能為你個人服務(wù)呢?也就是說,抽象的人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單個單個的具體人,所以,“為人民服務(wù)” 根本就是一句廢話,有生命力的還真就是這些廢話!“一切皆是無!币彩沁@樣,“一切”是抽象出來的,是不存在的。既然“一切皆是無!,而“一切”是不存在的,所以說,不存在的才是無常的。但“聲”是存在的,所以“聲!薄.(dāng)然,你會說,這是詭辯,是的,這是詭辯,討論為什么變成了詭辯,就因為你陳那論師沒有解說為什么“一切皆是無!笔清e誤的異法喻而不是因。當(dāng)然了,在因明三支論式中,喻實際上也是起的因的作用,是“助因成宗”的,說,“喻亦是因”,但喻與因畢竟是兩支。關(guān)于這個陳那論師還給外道有不少的爭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