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經》簡讀之六

  《正理經》簡讀之六

  1.2.11 它(指曲解)有三種:詞語曲解、類曲解和暗喻曲解。

  曲解有三種,就是詞語曲解、類曲解、暗喻曲解,就一個一個地來說吧。

  1.2.12 詞語曲解指在說話者沒有特殊所指的情況下,故意理解為另外一個意思。

  什么是詞語曲解呢?比如我說,“孔子曰,‘有錢不花,掉了白搭’”,你就說,“孔子啥時候說過這話?在哪兒說的這話?證據是啥?”其實我說的孔子是誰?是“我家對門那個姓孔家的老二兒子”而不是圣人孔子。這就是我是故意來曲解孔子這個詞語的。我見過好多書上都是舉這個例子:一個人說“這小孩有新毯子”,另一個人說,“不,他只有一條毯子而不是九條毯子”。這在咱們漢語中是怎么也無法曲解的,但在梵文中“新”給“九”這兩個詞的詞形是一樣的,都是nava,這個詞作形容詞是“新的”,要是作數詞的話,就是“九”,你要是不著意說清的話,就會讓人家鉆空子曲解。

  1.2.13 類的曲解是指通過擴大意思范圍的方法,把可能的事說成不可能。

  第二是類曲解。這是把一個詞的外延擴大了,你若是把一個詞的外延一擴大的話,有些內容就包含不進去。比如說佛教因明中常用一個論式,“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fā)性故”,在立這個論式之先就已經說好了談內聲的,這時候你又要反悔,說聲還包括電閃雷鳴,雷電聲可不是勤勇無間所發(fā)的~~這就是把詞的外延給擴大了。這也是不許的。

  1.2.14 暗喻曲解是指在有另外意思的情況下,否認本意。

  再看這個暗喻曲解。這個好說,比如我們常說,某領導人去世了,于是大山也在哭泣。有人就說,大山怎么會哭泣呢?大山根本不會哭泣,會哭泣的應該是六道眾生才行,大山根本是器世間,當然是不會哭泣的。

  曲解就有這三種曲解,三種曲解說完了以后,下邊兒就把三種曲解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唇浳。

  1.2.15 (有人說)詞義曲解就是暗喻曲解,因為與它(指暗喻曲解)沒有不同。

  因為正理派把曲解分成了三種,有人不同意正理派這種分法,就提出了不同的說法。在經文中介紹說,有人認為,曲解中的“詞語(義)曲解”其實就是暗喻曲解,這兩種曲解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正理派進行了駁斥。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把詞語曲解與暗喻曲解混在一起的到底是什么人,他們沒有解說,我就也搞不清了。咱就看正理派對這說法的駁斥。

  1.2.16 不是這樣的,因為與它有意思上的區(qū)別。

  正理派當然是維護自己派別的觀點兒了~~正理派說,你們的說法是不對的,詞語曲解和暗喻曲解是不同的,不同之處在哪兒呢?詞語曲解是只在字詞的表面上作文章,對字詞進行曲解,而暗喻曲解則是在詞語之義上作文章,對詞語的引申義作歪曲。這是二者的不同。接著呢,正理派又說。

  1.2.17 如果因為只有一些區(qū)別(而不是完全不同)就認為沒有區(qū)別,那么曲解(豈不)就是只有一種了?

  就是說,我們看問題要看它到底是相似的地方占主要還是不同的地方占主要,我們不能因為它們之間只有一丁點兒的區(qū)別而不是很大差別就忽略不計它們的差別,而說它們沒有差別,如果這樣弄的話,三種曲解就只有一種曲解了。類的曲解也就與詞語曲解、暗喻曲解沒什么區(qū)別了。

  下邊兒輪到倒難了。

  1.2.18 倒難是根據相似或不相似提出反對。

  這個倒難到第五卷還詳細講,列出來了二十四種倒難,這句經文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說倒難是根據相似或不相似而提出對立論者所立論式的反對。這都是利用表面上的相似、不相似提出反對的。什么是根據相似提出反對呢?比如我說,“上帝恒常,遍于虛空無處不在故”,另一個人就說,因為它無處不在所以恒常,那么它就也在這茶杯中,既在茶杯中,茶杯是會壞的,是不是就可以說上帝也是會壞的呢?這個就是根據相似而反對。那么,根據不相似而反對的呢?比如說,“聲無常,因為它不象恒常的虛空那樣,它是所作的”,另一個人就說,你說它不象恒常的虛空一樣是所作的,所以它是無常的,我就可以說它是常的,因為聲音是可聽的,它給茶杯不一樣,茶杯是無常的,它既然與茶杯不一樣,則它就應該是常的。這個就是根據不相似而提出反對。

  但是,實際上對這一句經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各人有各人的說法,有人這么說,有人那么說,其實我們不必要在這兒爭論,到第五卷的時候具體再說,F在只說一下,實際上相似、不相似應該理解為同法相似、異法相似等二十四種情況。

  第七節(jié)是墮負。

  1.2.19 墮負是指錯誤地理解或者根本不理解。

  什么叫墮負呢?就是在辯論的時候,來判定誰失敗的標準、規(guī)則。那么具體來說,就是指在辯論的時候,對一個問題理解錯了或者說根本就不了解而進行辯論,你理解錯了或者根本就不理解,怎么辯論呢?在這種情況下的辯論就會出現很多種具體的情況,這到第五卷的時候再講。

  1.2.20 由于它們各種各樣,所以倒難和墮負有很多種。

  這一句經文是說,在辯論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會出現,我們就要盡可能地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到,所以倒難和墮負有很多種情況,到第五卷的時候再說,那里把倒難和墮負分了不少,現在根據一句經文就想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十六句義至此就簡單地說完了,這就輪到第二卷了。從第二卷開始,就要詳細地展開來討論。

  看第一章,第一節(jié)是對疑的討論,好,看經文。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