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法鼓山的威儀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小時候在家時,一旦穿著拖鞋或不扣扣子就去串門子,總會招致母親一頓呵斥:“流里流氣,不往好處學,什么樣子!”于是不得不回來,穿鞋正衣再出門。走親戚,還沒有去之前,母親就一再交代,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吊兒郎當,否則以后不得再去走親戚。于是我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老老實實地站。

  出家之后,一直住大叢林,每個大寺院總是要求大眾:要有威儀,要有僧相,要莊嚴穩(wěn)重。于是,從來不敢放肆。出門必然穿著大褂,會客一定著裝整齊。

  多年的訓導,養(yǎng)成了自己注重形儀的習慣,也自以為做得還不錯?墒欠ü纳缴畧F的威儀,讓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法鼓山的僧眾,每個人都把大褂穿得嚴嚴實實,幾乎從來沒有看到他們穿著短褂出門,就是在樓道里、在自習室看書都是這樣。能夠這樣的整齊,絕不是一兩天的教育所能成就的,一定是經(jīng)年累月的訓練,習慣成了自然。有時候,我習慣性地穿著短褂就在門前晃悠,一遇到他們來合掌問訊,羞愧至極,趕緊回來把大褂穿上。一向還算有“模樣”的我都這樣困窘,不敢想大陸那些穿著T恤、襯衫或拖著拖鞋就滿街跑的出家人,見了他們會怎樣!

  他們見了面,必然親切打招呼,遠遠就合掌問訊,與我們大部分人擦身而過卻如同陌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陸佛教——包括我自己在內,要想真正提升社會形象,威儀方面確實還需要進一步回復傳統(tǒng)!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