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些原則,你講話會人人愛聽
諺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論語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鬃右嗾f:「為政不在多言,言多必失」。講話謹慎不多,沉默寡言,固然是美德;但多講話亦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只要懂得講話的技巧或藝術,那多講與人有利的話,我想亦是沒有什關系。
佛教中有些學佛的菩薩,他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說話的技巧與藝術,所以他說出來的話,多是娓娓動聽,令人喜愛的。所以菩薩說法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引人入佛。其中的「愛語」,正是懂得技巧的話法,能令人百聽不厭。所以愛語,實為人生和睦的要素,亦是人生一種謙讓的美德。因為愛語使人聽了精神爽利,心情愉快,態(tài)度和悅,如飲瓊漿,充滿喜樂。同時愛語也是從謙讓虛懷中吐露出來,不是趾氣高揚,傲慢自大的人所能做得到,說得出的。
佛教的愛語,從廣義說,可有四種:
1.不妄語
妄語是用騙話哄人或欺人;不妄語,是說真實話,不作狂語詐騙。華嚴經(jīng)十地品離垢章說:「性不妄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妄語有三種:小妄語、大妄語、方便妄語。方便妄語不犯;小妄語、大妄語,犯罪自害。如牧羊童子妄言狼來,騙人來救,使人空跑一趟;后來狼真的來了,他高聲求救,無人肯信,結(jié)果其羊被狼吃掉。
佛子羅云,少年出家,他好玩,喜說騙話,常使人討厭。有一次波斯匿王有事來只園找佛,佛明明在只園,羅云卻騙王說,佛在只園對面的山下坐禪。王去找佛,空跑一趟。后來佛要警誡羅云,把他帶到山里軟禁,促他用功,不好貪玩。過了半月,佛再去山里看他,他的態(tài)度好轉(zhuǎn),不再嬉戲,已有威儀禮貌。看佛腳臟,倒一木盆水給佛洗腳。
佛洗了腳問他:「這盆洗腳水還可以用來飲嗎」?他答:「水濁無用,不能飲了」!佛說:「人不持妄語戒,口業(yè)不凈,沒有信用,人不信賴,也好像此水無用,濁了不能飲」。佛又問:「這木盆如果有裂縫,水還藏得住否」?他答:「盆既有縫,水會漸漸漏光了」。佛開示道:「喜說騙話的人亦是如法,騙話說得多,功德之水亦慢慢漏光了」。佛又叫他倒了盆水,把盆覆在地上,問他:「盆覆在地上,還能藏得水嗎」?他答:「不能藏水了」。佛開示道:「一個人不用功,說盡騙話,也好像盆覆于地,什功德都難收藏了」!羅云經(jīng)過佛陀的訓練和開導。心開意解,努力持戒修善,不久就證到了羅漢的圣果。這也是佛陀教化兒童的方法。
2.不綺語
綺語,是說些花花綠綠、飄飄蕩蕩、引人妄念,想入非非的巧言令色的話;不綺語,是不說那些引人邪念,蕩人心魄的淫詞艷語。華嚴經(jīng)十地品說:「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diào)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倘審,何況出散亂之言」?這些都不是浮靡的綺語。
好說浮靡艷語,喜作艷詩詞曲的人,多是玩物喪志的。如愛作哀怨艷麗,悱惻纏綿的艷詞的陳后主李煜,結(jié)果弄得國敗家破,與寵妃愛妾,逃難死在胭脂井底!善寫斷腸詞的李清照作「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結(jié)果亦弄得人與黃花同瘦。又如李商隱寫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乾」!冈(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些說它是名句固好,說它是綺語,亦無不可!
3.不兩舌
兩舌是兩邊嘴,好像一個人有兩條舌頭,對張三說李四不好,對李四說張三不是,挑撥是非,離間感情,引起兩相斗爭,俗語喻作「兩頭蛇」,是最毒的捉弄。華嚴經(jīng)十地品說:「性不兩舌,菩薩于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4.不惡口
惡口、是用粗言咒罵人;不惡口,是對人不說惡毒咒咀的粗言。華嚴經(jīng)十地品說:「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獷語,苦他語,令他瞠恨語,F(xiàn)前語,不現(xiàn)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瞠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jié)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身心踴悅語」。
佛教的愛語
愛語,是說的話可愛,令人喜悅;亦是贊揚他人的美德的話。普賢大士學佛曾發(fā)十愿,其中有一愿是「稱贊如來」,專贊佛陀的智慧莊嚴和福德莊嚴。 也可以說在佛邊是贊佛,在人邊也是贊人。佛是過去的人,人是未來的佛,所以稱贊人和稱贊佛,理性是平等的,功德也是一樣的。雜花譬喻經(jīng)說有一個「 香口沙彌」,他初生時口中就出青蓮花香,使人遠遠聞到,就會感到神情喜悅;原因是他在過去世曾經(jīng)稱揚贊嘆佛陀的功德。又過去在印度有兩個乞丐,見到佛帶一大群弟子游化,一個說佛像一頭牛,帶了一群小牛。
另一個說佛像個國王,帶了一群臣子出游。前一個乞丐輕視佛造了口業(yè),不料酒醉道中,竟為許多經(jīng)過的牛車輾死,后一個贊佛像王的,適遇國王逝世,諸臣正在物色賢君,見他睡在樹下,慶云在上,樹影遮身不移,如是有德貴人,就扶之為王。這是口業(yè)造的現(xiàn)報,毀贊因異,貧富苦樂之果亦殊。故普賢大士發(fā)愿「稱贊如來,就是重視愛語,要推揚人生和愛的美德。
我曾在美國講「普賢十愿」,在「稱贊如來」愿中說了一個故事:從前印度有一頭黃牛,平常吃草耕田很守本分。一天早晨主人牽它入城,甫近城門, 忽用角觸死一個路人。主人驚其已瘋,入市賤價賣與主仆二人。途中牛欲飲水,新主人牽近河,又被它一角觸死。仆人憤此瘋牛殺主,回家把它殺了,售肉于市。一人買其頭歸,路中疲倦,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在樹下少坐。牛頭忽然掉下,角尖插中那人頭頂,腦漿迸出而死。這頭惡牛一日殺了三人,震動全城,都以為奇,奔詢于佛。
佛說前世有一老媼,微本經(jīng)營了一間小旅店。一天來了三客,食宿數(shù)日,乘她出外,三人逸去。媼歸覺察,窮追索值,三人欺她孤身年老可欺,不但不付欠款,反而惡口罵辱,媼無奈何,誓殺三人,回家氣憤而死。佛說完此故事,指出媼死后投入畜生道,此惡牛即前世之媼轉(zhuǎn)世;被牛角觸死的三人,就是前世旅店食宿不給分文的三個惡棍。前世昧良,今生得報,因果循環(huán)的,毫厘無爽,不可不信。
總之,贊嘆屬于愛語,是使人生和諧最好的美德。我們?nèi)嗽谄饺眨茈[惡揚善,贊譽他人,戒經(jīng)所謂「好事向他人,惡事向自己」!赋蕴澓眠^討便宜」,正是做人的忠恕之道,希各勉旃!
- 凈界法師:小妄語戒在什么情況下會開緣?
- 仁清法師:拍到陽光說是佛放光加持算妄語嗎?有果報嗎?
- 靜波法師:不要輕信謠言
- 仁清法師:有人說自己是佛菩薩再來、將軍轉(zhuǎn)世,這是打妄語嗎?
- 靜波法師: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 竺摩法師:一心念佛 執(zhí)持名號,達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 濟群法師:總是在生活中妄語,該怎么辦?
- 覺醒法師:妄語是什么?“善意的謊言”有沒有果報呢?
- 圣嚴法師:用這種方式溝通 別人更喜歡你
- 慧凈法師:念佛不妄語
- 凈慧法師:易破妄語戒
- 寬見法師:方便語和妄語的區(qū)別
- 妙江法師:工作待遇好但需要經(jīng)常撒謊怎么辦?妙江法師這樣說
- 妙蓮法師:說話也有分寸,這幾類話千萬別說!
- 竺摩法師:高僧眼中的4種人生狀態(tài),你屬于哪種?
- 竺摩法師:人生在世,什么最靠得?
- 竺摩法師:它可以治療各種身病和心病,你知道是什么嗎?
- 廣化法師:持不妄語戒,小偷大難臨頭撿回老命
- 廣欽和尚:有人跟你談論是非時,可以這樣應對
- 成剛法師:說話前三思,別說這幾種話!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