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大智若愚,得理也要讓三分

大智若愚,得理也要讓三分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歡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其實,這是最不聰明的做法。很多時候,伴隨智慧而來的不是聰明,而是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聰明的人,外表往往是愚笨的,相反,那些外表聰明的人其實是最不聰明的。

  古代著名文學(xué)家蘇東坡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里首次用到“大智若愚”這個詞。蘇東坡不僅學(xué)問淵博,而且品格高尚,對于先哲的思想自是體會深刻,才會有此感想。

  其實,大智若愚是一種故作糊涂的智慧。

  況鐘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隨尚書呂震左右。況鐘雖是小吏,但頭腦精明,辦事忠誠。呂震十分欣賞他的才能,推薦他當(dāng)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蘇州知府。因為自己出身吏員,況鐘深知吏治中的積弊,也知道蘇州小吏的奸猾。

  但是,初到蘇州,況鐘并沒有立刻著手吏治,而是假裝對政務(wù)一竅不通,凡事問這問那,府里的小吏們懷抱公文,個個圍著況鐘轉(zhuǎn)悠,請他批示。況鐘佯裝不知,瞻前顧后地詢問小吏,小吏說可行就批準(zhǔn),不行就不批準(zhǔn),一切聽從屬下的安排。這樣一來,許多官吏樂得手舞足蹈,個個眉開眼笑,說況鐘是一個大笨蛋。

  過了3天,況鐘召集全府上下官員,一改往日溫柔愚笨之態(tài),大聲責(zé)罵道:“你們這些人中,有許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卻阻止我去辦,某某事不可行,他則慫恿我,以為我是個糊涂蟲,耍弄我,實在太可惡了!”

  況鐘說罷,當(dāng)即下令,將其中的幾個小吏捆綁起來,痛打一頓,鞭撻后扔到街上。

  此舉讓其他屬下膽戰(zhàn)心驚,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從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稱況鐘為“況青天”。

  “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傻瓜一個,其實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一個人可以利用別人以為他“笨拙”“愚蠢”來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況下不容易辦成的事情。

  唐代名臣郭子儀乃四朝元老,他擔(dān)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手握重兵,一舉手、一投足都關(guān)系到大唐帝國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的祖墳被人掘了的時候,卻氣不長出,面不改色。

  當(dāng)時,皇帝身邊有一個叫于朝恩的宦官,為人很勢利,雖然沒有什么才華,但是由于他擅長溜須拍馬,所以深為皇帝寵愛。

  于朝恩對郭子儀的才干、權(quán)勢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報告,誹謗攻擊郭子儀,卻沒有成功。在憤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盜挖郭家的祖墳。

  身在前線的郭子儀得知自己家的祖墳被掘,非常氣憤。滿朝公卿都以為郭子儀必會有所動作,但是,當(dāng)他從前線返回朝廷時,并沒有因此大張旗鼓地實施報復(fù)。

  不僅如此,郭子儀還平靜地對皇帝說:“我多年帶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殘暴行為,士兵毀壞別人墳?zāi)沟氖乱舶l(fā)生過不少。我家祖墳被掘,這是報應(yīng)的結(jié)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壞。”

  很顯然,郭子儀要除掉一名奸宦不費吹灰之力。然而,郭子儀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忍讓,選擇了平和地對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沖突都是由于一方或雙方糾纏不清或得理不讓人,一定要小事大鬧,爭個勝負(fù),結(jié)果矛盾越鬧越大,事情越弄越僵。如果能夠?qū)W學(xué)郭子儀“難得糊涂”的做法,在小事上適當(dāng)?shù)睾恳幌,得理也讓人三分,?a href="/remen/kuanr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寬容之心待人,那么自然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菜根譚》說:“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有理也讓三分,不僅可以化解矛盾,還能夠讓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對于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起到促進作用。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絕,于情不偏激,于理不過頭。得理之時,不妨讓人三分,做一個聰明的糊涂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