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哲理故事
看淡名利,心境自然變得自在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后,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連朝廷也被驚動了,派人急忙趕過來。[閱讀全文]

學會知足,別讓欲望毀了生活

  有一次孟子問齊宣王是否因為發(fā)動戰(zhàn)爭而感到心中暢快,齊宣王回答說:“不,對此我能有什么感到痛快的呢?我只是想借此來實現(xiàn)此生最大的心愿罷了。”孟子就問他:“...[閱讀全文]

享受寂寞,修煉德行

  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東晉后期著名的大詩人和文學家,他生性淡泊,在生活貧困不堪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讀書寫詩,他少年時期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豪邁志向,更...[閱讀全文]

懂得知足,才能懂得快樂

  古時候,江西金溪有一個叫胡九韶的人口焚香叩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日的清福。他的妻子笑著說:“我們一日三餐都是菜粥,又怎么能稱得上是清福呢?”他則說:“我要...[閱讀全文]

別讓欲望成為累贅

  釋遠禪師還未做禪師,還是行者的時候,到寺廟中拜謁在這里修行的禪師,希望禪師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疑惑。釋遠問道:“禪師,人的欲望是什么?”[閱讀全文]

放下欲望,才能享受生活的恬淡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活的滋味總是苦的。為什么會苦,就是因為放不下自身的很多欲望。追逐名利,將自己弄得像一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zhuǎn)動。試問,這樣又怎會不累、不煩...[閱讀全文]

無欲,則人生可通達

  入夜,元圭禪師正在坐禪,一陣颯颯陰風過后,一位頭戴高冠、身穿蟒袍、身材魁偉、相貌奇異的人,帶領(lǐng)著一大群隨從,來到了禪師座前。[閱讀全文]

物質(zhì)不是生活的目的

物質(zhì)不是生活的目的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生活在一個物質(zhì)的世界里,許多人很難擺脫物質(zhì)欲望,甚至著了魔一樣地追求它們! ∩鐣恼T惑很...[閱讀全文]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說:“發(fā)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細想之下,的確如此,生氣大都為他人、他事而發(fā),錯誤并不在于自身。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是一種愚蠢...[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