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譯文--妙境法師

《瑜伽師地論》聞所成地第十

本地分--聞所成地第十

  已經(jīng)說完有心地、無心地。

  什么是聞所成地?概略地說指對表述五明內(nèi)容名身、句身、文身的無量差別,在具有能理解宣述的理義的智慧前提下,耳聽聞心領(lǐng)會,讀解誦習明記不忘;又對依寓在言語的理義內(nèi)容的理解不顛倒,如此稱作聞所成地。

  哪些稱作五明處?即內(nèi)明處、醫(y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yè)明處。

  什么是內(nèi)明處呢?應當知曉可以概略說由四種相狀確立:第一、從統(tǒng)攝一切諸佛言教的事相方面加以確立,第二、從表述理義的種種名相概念差別方面加以確立,第三、從佛道教義的基本范疇方面加以確立,第四、從修道成佛所應知曉的種種教義方面加以確立。……

  如何從表述義理的種種名相概念差別方面加以確立?略語說:

  句、迷惑、戲論、住、真實、凈、妙、寂靜、性、道理、假施設(shè)、現(xiàn)觀。……

  又次略語說:

  思擇與現(xiàn)行、睡眠及相屬、諸相攝、相應、說、任持、次第。……

  什么是事物現(xiàn)象的次第?指六種次第:第一、十二緣起流轉(zhuǎn)的前后次第,第二、工巧作業(yè)成辦過程的先后次第,第三、宣講道義的次第,第四、隨種子自體諸方面生成的次第,第五、六種現(xiàn)觀的次第,第六、修習入定的次第。……

  已經(jīng)講述了九種數(shù)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系統(tǒng)內(nèi)容。接著講述十種數(shù)的,指修習觀行的徧及一切處的現(xiàn)象,應當知道此觀行即諸解脫所作的成就。其他的徧及一切處的完全徹底解脫法,將在<攝事分>中加以詳細說明。

  又有修習至無學境界的十種分支,應當知道這十種分支由五蘊統(tǒng)攝,五蘊即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

  如此已講述的十種數(shù)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內(nèi)容和前面所講的佛教應該知曉的教法內(nèi)容等,應當知道都是對佛道義理的范疇。

  什是醫(yī)方明呢?應當知道此明的內(nèi)容概略有四種,指的是觀察疾病相狀高明慧巧、診斷疾病根因高明慧巧、斷滅病人的疾病高明慧巧、使病愈者不再生病的方法高明慧巧。如此四種高明慧巧的詳細內(nèi)容如經(jīng)中所說,應當知曉。

  什么是因明處呢?指對基本義理的思惟抉擇的各種方法軌范,這是哪些?略語說:

  論體、論處所、論據(jù)、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應當知曉這略語中概略說了如下的七種:第一、論理的一切言語形式和內(nèi)容性質(zhì),第二、論理時所處的環(huán)境,第三、論理所具有的依據(jù),第四、論理宣說所具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五、論理的失敗,第六、對是否參與立論的決定,第七、宣立理論大都要遵循的作法。……

  什么是論理所具有的依據(jù)?應當知曉依據(jù)有十種,指的是所樹立的理義的基本觀點有二種,能使基本觀點成立的論證方法有八種。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有這樣二種:一是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二是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的最高范疇,指的是相對宇宙人生的現(xiàn)象存在性,就樹立存在性的觀點;相對宇宙人生的現(xiàn)象非存在性,就樹立非存在性的觀點。

  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指的是相對存在上性,就立存在上性的概念:相對非存在上性,就立非存在上性的概念;相對恒常不變性,就立恒常不變性的概念;相對變化不常性,就立變化不常性的概念。諸如此類有形質(zhì)性、無形質(zhì)性、能眼見性、不能眼見性,有對礙性、無對礙性,有漏性、無漏性,有造作因緣性、無造作因緣性,如此等無數(shù)的差別概念,應當知曉稱作所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中最高范疇下的主要概念。

  能使基本觀點成立的論證方法有八種:第一、立宗;第二、辯明原因;第三、引用世間人們熟習的事物現(xiàn)象進行比喻;第四、用同類事物進行比喻,即同喻;第五、用異類事物進行比喻,即異喻;第六、現(xiàn)量;第七、比量;第八、遵循圣人的正確教誨認識事物。

  所說的立宗,即依二種所成立之義,即依自性所成立義,攝受自宗所許品類差別,或者攝受本派所承認的宗。……

  所說的辯因,為了成立所立的宗義,依據(jù)同喻、異喻、現(xiàn)量、比量和圣言量,建立順益所立宗義道理的言論。

  所說的利用比喻,也是為了成立所立的宗義。利用因支所依據(jù)的其他許多世間熟習公認易曉的事物現(xiàn)象,進行比喻論述。

  所說的同喻,就此事物相對其他事物來說,它們的相狀間輾轉(zhuǎn)存在少部分相似。……

  所說的異喻,就此事物相對其他事物來說,它們的相狀間輾轉(zhuǎn)存在少部分不相似。……

  所說的現(xiàn)量,有三種:一并非不是現(xiàn)見的,二不是已思,但應當思的,三不是對境界認知的錯亂謬誤。

  并非不是現(xiàn)見的現(xiàn)量,又分為四種:各種感覺器官沒有破壞,作意心所法出現(xiàn)在面前,使感知器官與感知對象境相對在同一地界;使處在上地的感知器官相對下地感知對象境的狀況;對象境界呈現(xiàn)面前下存在障礙;對象境界相對人的感知不處在極遠難及的狀況。……

  不是已思,但應當思的現(xiàn)量,又分有二種:第一種,思惟一開始思取對象境界,對象境界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第二種,設(shè)想各種境界相,這些境界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

  第一種,指的是對于對象境界,思惟一開始思取它,它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如同高明的醫(yī)生開給病人藥,藥物的色、香、味、觸藥性齊全,發(fā)揮大勢力獲得良好療效顯示威德,應當知曉這藥的色、香、味、觸起效過程的藥性,一開始作用病人,就始終在療病過程中依賴病體顯示藥性的勢力威德。藥雖有大勢力威德,如果病未治愈,稱作思惟未來的;如果病已治愈,稱作思惟過去的。如此等類,就稱作思惟一開始思惟對象境界,對象境界就成為思惟運行所依托的對象。

  第二種,指的是對于對象境界,設(shè)想出它們后,它們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例如修行人對地界思惟水、火、風界,如果是以地界思惟為基礎(chǔ),思惟與地界聯(lián)系的水界,就在對地界思惟的過程中轉(zhuǎn)向思惟地界中的水界;如果是以對地界思惟為基礎(chǔ),思惟與地界聯(lián)系的火界、風界,就在對地界思惟的過程中轉(zhuǎn)向思惟地界中的火界、風界。這些思惟中,對地界的思惟,就是設(shè)想出各種境界相來對這些境界思惟領(lǐng);地界相,就是設(shè)想出各種境界后思惟領(lǐng)取的過程依賴這些境界相;和以思惟地界為基礎(chǔ)的思惟過程一樣,以思惟水界或火界或風界為基礎(chǔ)來思惟其他界,應當知曉也是如此。……這些思惟中,設(shè)想各種境界相,這些境界就成為正運行的思惟的作用著落的對象,不是思惟過去,不是思惟未來。地等各界,對它們的思惟未達到理解地步,稱作思惟未來;如果已達到理解地步,稱作思惟過去。如此稱為不存在思惟過去和思惟未來的,對呈現(xiàn)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的正常思量獲知。

  不存在對境認知錯亂謬誤的、對呈現(xiàn)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正常思量獲知,指的是或者五種,或者七種。五種的,指不存在五種對境認知錯亂謬誤。哪五種呢?第一、思想張冠李戴的錯亂謬誤,第二、對數(shù)量認知錯亂謬誤,第三、對形體認知錯亂謬誤,第四、對色彩認知錯亂謬誤,第五、對造作動態(tài)認知錯亂謬誤。七種的,指不存在七種對境認知錯亂謬誤。哪七種呢?指就前面講述的五種和其他的二種普徧存在的錯亂謬誤共七種。其余二種是哪些呢?第一、對前五種心生感受的錯亂謬誤,第二、對前五種生起執(zhí)見的錯亂謬誤。……如果思惟不是如此對境認知的錯亂謬誤,就稱作對呈現(xiàn)面前的對象境界本身進行正常思量獲知。……

  所說的比量,指與思惟抉擇同起的,所有對過去、未來境界的思量獲知。這類思量獲知狀況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yè)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所說的相比量,指的是所知境界的相狀與其他境界相狀的相互聯(lián)系,或者由現(xiàn)在見到的境界相狀,或者由先前見到的境界相狀,推求得知與它們有聯(lián)系的境界。例如因為看見了幢柄就模擬推知有車;由于看見了煙就模擬推知有火;……由于見到有人具有如來微妙大丈夫好相、無上智慧、寂滅清靜、慈悲善行、神通自在,就推知他是應受世間眾生供養(yǎng)恭敬的、徹底覺悟的、具有覺知一切法義的無上智慧的如來;通過對某人老年相中顯出的幼年時所有相狀,就能推知某老人正是幼年的某人。如此等類,稱作相比量。

  所說的體比量,指由見到某事物現(xiàn)象的體性模擬推知某事物現(xiàn)象的未見到的體性,或者由當前見到的某物一部分體性類比推知某事物的其余的部分,例如以現(xiàn)知的類比推知過去的,或者以過去的類比推知未來的,或者以現(xiàn)在相近的事物類比推知遠的,或者以現(xiàn)在的模擬推知未來的。……如此等類,稱作體比量。

  所說的業(yè)比量,指通過起作用的行動類比推知行動者的體性。如看見遠處的物沒有動搖,有鳥棲息上面,就由這些事相類比推知那物是矮樹;如果有動搖等事相,就模擬推知那是人;……見有人側(cè)耳傾聽大聲音,就模擬推知那人耳聾……。

  所說的法比量,指從某現(xiàn)象模擬推知與它相鄰近、相系屬的現(xiàn)象。例如屬于流變不常的現(xiàn)象,可以類比推知其中存在苦;因為這現(xiàn)象屬于苦,就可以類比推知其實本空不存在恒常主宰的我;……因為現(xiàn)象屬于有造作因緣范疇,就可以類比推知它有生成、保持、變異、消滅的現(xiàn)象;因為現(xiàn)象屬于無造作因緣的范疇,就可以類比擬推知它無生成、保持、變異、消滅的現(xiàn)象。如此等類,稱作法比量。

  所說的因果比量,指以因與果境界輾轉(zhuǎn)相互類比推知。例如看見行走,就可以類比推知達到的其他地方;看見所達到的其他地方,就可類比推知之前的行走;……如看見有人在修習道法,就可以類比推知出家人修行所獲得的道果;如看見出家人修行所獲得的道果,就可以類比推知他如何修習道法。如此等類,應當知曉總的稱作因果比量。

  這些稱作從已知境類比推知未知境界。

  所說的圣言量,指佛自說的言教,或從佛聽聞后有所言說,或依佛法如理言說。這種思量獲知又有三種狀況:第一、不違悖佛及其弟子等圣人的言教,第二、能治伏一切煩惱,第三、不違悖萬有現(xiàn)象本相。……

  問:一切事物現(xiàn)象自身成就本性,各自具有自身本性而存在著,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要用言語形式建立表述事物現(xiàn)象本性的基本觀點呢?

  答:為的是想使他人產(chǎn)生對所表述的事物現(xiàn)象本性的信心和理解,并不是為了生成諸事物現(xiàn)象的本性相狀。

  問:為使所要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成立,為什么先要立宗呢?

  答:為的是顯揚標示自己所愛好樂意的宗之理義。

  問:為什么把辯因放在其次呢?

  答:為的是想啟迪導引人們能循依現(xiàn)見事物體性抉擇一定道理,使他人接受所要樹立的理義基本觀點的緣故。

  問:為什么把引用世間人們熟習事物現(xiàn)象加以比喻放在其次呢?

  答:為的是要顯示論證道理所依據(jù)的現(xiàn)見事物的緣故。

  問:為什么把同喻、異喻、現(xiàn)量、比量、正教等放在后面說呢?

  答:為的是要開啟明識展開論述因、喻這二種論證方法與各自的宗相違悖與否的智慧。又相違悖的狀況,原因有二種:第一、不決定。即因、喻不能使自宗成立,反而使他宗成立;第二、同所成。因、喻不是立、敵雙方共同承認的。不相違的情況也有二種:第一、決定。因、喻能使自宗成立;第二、異所成。因、喻二支,立、敵雙方共同承認。那相違的,對于自己所立的宗來說,不能成為量,所以不能叫做量。所說的不相違,對于所要立的宗來說,可以成為正確的量,所以叫做量。

  這一切,就稱為論理的依據(j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