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漢傳人物問答 >

什么叫開悟?開悟后有什么不同?

可潛法師:什么叫開悟?開悟后有什么不同?

請問什么叫開悟?開悟以后有什么不同?

  關(guān)于這個問題,首先要先定義什么叫悟,這個悟是什么。有的時候,比如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那是要“起疑情”,起疑情以后要“參”,就像有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突然想明白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這個也可以叫悟,所以首先定義你所問的這悟是什么。你如果說要悟透宇宙人生的真相,象佛陀一樣,才叫開悟。

  而你所問的:“開悟以后有什么不同”,就是說,要回答沒開悟和開悟的狀態(tài),很慚愧,這個要問過來人(“欲知下山路,須問過來人”),因本人目前尚未象佛陀那樣大徹大悟,回答不了悟后的本地風(fēng)光,所以關(guān)于這問題你最好去問已開悟的人。但是,這個悟境關(guān)于開悟境界,就如剛才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甚至我們講“以心印心”心領(lǐng)神會,悟境不是用語言能表達(dá)的,如果能用語言表達(dá),我們經(jīng)常說:“開口即錯,動念即乖,離四句,絕百非,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文字層面,大家聽了很熟了,說開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開悟后,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之后,還要“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就像《金剛經(jīng)》常用的句式:“說是什么什么,即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所以這個句子,可以對應(yīng)昨天我們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可以有幾個階段,比如說“色不異空”講解時有口誤,有此為準(zhǔn)!,即所謂“從假入空觀”,后面“空不異色”所對應(yīng)的“從空入假觀”,雖然兩個都是用“假”這個字,其實(shí)兩者字面的實(shí)際意思是不同的,一個“從假入空觀”叫“空前假”,一個“從空入假觀”叫“空后假”。

  “空前假”的話,意思是說我們凡夫的種種的錯誤認(rèn)識。就像昨天打的比方一樣,就是我們在左邊的立場,說左邊的杯子少掉了,減掉了;右邊的說增加了。兩邊都反而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才是正確。我想開悟后的狀態(tài),應(yīng)該(更多的)就像說最高能的gps導(dǎo)航系統(tǒng),是全方位的,最高的。從最高的位置,從俯視的角度看,是不是這個杯子沒有增加,沒有減少。開悟以后真正的狀態(tài)悟境,那就自身要去體悟方知。

  當(dāng)年文殊師利菩薩有問維摩居士:什么叫“不二法門”?他維摩居士不開口便是作了回答。不二法門:佛法中有無數(shù)“法門”。簡單地說:“法門”就是入道的門徑;所謂“不二法門”就是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絕對真理、平等教法。

  此語出自《維摩詰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其載有三十三種“不二法門”:先有三十一位菩薩,認(rèn)為消除生滅、垢凈、罪福等對立面,即“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認(rèn)為“無言無說”才是“不二法門”。文殊又問維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贊嘆:這才“是真入不二法門”。其文曰:“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回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今之俗語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門”一語,轉(zhuǎn)指學(xué)習(xí)某種學(xué)問技術(shù)唯一無二的方法與訣竅。元·方回《贈刊工程禮》詩:“鏤金鐫石切瑤琨,深入詩家不二門。”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杭州東明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