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七十 精怪三

雜器用國子監(jiān)生 姚司馬 崔 玨 張秀才 河東街吏 韋協(xié)律兄 石從武 姜修

王屋薪者

----------------------------------------

國子監(jiān)生

元和中,國子監(jiān)學生周乙者,嘗夜習業(yè)。忽見一小兒,鬅鬙頭,長二尺余,滿頸碎光如星,熒熒可惡。戲弄筆硯,紛紜不止。學生素有膽,叱之稍卻。復傍書案,因伺其所為。漸逼近,乙因擒之。踞坐哀求,辭頗苦切。天將曉。覺如物折聲。視之,乃弊木構也,其上粘粟百余粒。(出《酉陽雜俎》)

【譯文】

唐朝元和年間,國子監(jiān)學生周乙,曾經夜間溫習學業(yè)。忽然看見一個小男孩,頭發(fā)蓬松雜亂,二尺多高,滿脖頸細碎的光亮象星星,熒熒發(fā)光,令人厭惡。他隨意擺弄周乙的筆和硯,弄得亂七八糟也不停止。周乙向來有膽量,呵叱他,他稍微向后退了退,又靠到書桌旁邊。周乙就等著看他要干什么,他漸漸逼近,周乙就把他捉住。他蹲坐在那里求饒,言辭非常凄苦懇切。天要亮的時候,周乙聽到好象有什么東西斷折聲。一看,是一把破木勺。那上面粘了一百多個米粒。

----------------------------------------

姚司馬

姚司馬寄居邠州,宅枕一溪。有二小女,常戲釣溪中,未嘗有獲。忽撓竿,各得一物,若鳣者而毛,若鱉者而腮。其家異之,養(yǎng)于盆池。經夕,二女悉患精神恍惚。夜常明炷,對作戲。染藍涅皂,未嘗暫息,然莫見其所取也。時楊元卿在邠州,與姚有舊。姚因從事邠州。又歷半年,女病彌甚。其家嘗張燈戲錢,忽見二小手出燈影下。大言曰,乞一錢。家或唾之。又曰:"我是汝家女婿,何敢無禮?"一稱烏郎。一稱黃郎,后常與人家狎昵。楊元卿知之,因為求上都僧瞻。瞻善鬼神部,持念,治病魅者多著效。瞻至姚家,標釭界繩,印手敕劍,召之。后設血食盆酒于界外。中夜,有物如牛,鼻于酒上。瞻乃匿劍,蹝步大言,極力刺之。其物匣刃而步,血流如注。瞻率左右,明炬索之,跡其血,至后宇角中,見若烏革囊,大可合簣,喘若鞴橐。蓋烏郎也。遂毀薪焚殺之,臭聞十余里,一女即愈。自是風雨夜,門庭聞啾啾。次女猶病。瞻因立于前,舉代折羅叱之。女恐怖叩額。瞻偶見其衣帶上有一皂袋子,因令侍奴婢解視之,乃小龠也。遂搜其服玩,龠勘得一簣,簣中悉是喪家搭帳衣,衣色唯黃與皂耳。瞻假將滿,不能已其魅,因歸京。逾年,姚罷職入京,("京"原作"意",據(jù)明抄本改。)先詣瞻,為加功治之。涉旬,其女臂上腫起如漚,大如瓜。瞻禁針刺,出血數(shù)合,竟差。(出《酉陽雜俎》)

【譯文】

姚司馬寄住在邠州,住所緊靠一條小溪。他有兩個小女兒,常常在溪上釣魚,不曾有什么收獲。忽然有什么弄彎了釣竿,二女各釣到一個東西,一個象鳣而有毛,一個象鱉而長鰓。家里認為這東西奇怪,把它養(yǎng)在盆池中。經過一夜,兩個小女孩都有了精神恍惚的毛病。夜里常常點亮燈燭,相對玩耍嬉戲,染藍的染黑的,不曾有暫時的停歇,但是沒見到她們拿取什么。當時楊元卿在邠州,和姚司馬有交情,姚司馬就在邠州做事。又過了半年,二女病得更厲害了。家里曾經作點燈數(shù)錢的游戲,忽然看見兩只小手從燈影下伸出來,大聲說:"請給一個錢!"家里有的人唾罵它。它又說:"我是你家女婿,怎么敢無禮?"其中一個叫"烏郎",另一個叫"黃郎"。后來它們常與家人親近、玩笑。楊元卿知道了這件事,于是就為他們請了京城里一個叫"瞻"的和尚。瞻善長鬼神部的法術,念經來整治病魅,大多都有顯著的效果。瞻和尚來到姚家,用燈作標,用繩劃界,用手按出指印,用劍發(fā)出敕令,召引它們。后來又在界外擺設了血食盆酒。半夜,有一個牛一般的東西,把鼻子放到酒上。瞻和尚就藏著劍,趿拉著鞋大聲說話,極用力地刺它。那東西帶著劍就跑了,流血象灌水一般。瞻和尚率領左右的人們,舉著火把追尋。循著它的血跡,來到后屋墻角下,看到一個東西像黑色皮口袋,大小可以包住筐,喘息像風箱一樣,大概是烏郎。于是燃柴把它燒死了,臭氣飄出去十多里,一個女兒痊愈了。從此,風雨夜里,會聽到門庭有啾啾的聲音。另一個女兒還是病著。瞻和尚就站在她面前,舉起代替折合的羅綜帶怒叱它。女嚇得叩頭。瞻和尚偶然見她衣帶上有一個黑袋子,于是就讓侍立一邊的奴婢解下來看。一看,是一個叫作"龠"的樂器。于是就搜尋她的衣服、玩物,查到了一個筐?鹄锶撬廊藭r治喪用的衣服。衣服的顏色只有黃和黑兩種。瞻和尚的假期要滿了,不能把他的鬼魅整治完,于是就回京城了。過了年,姚司馬免了官職進京城,先去拜訪瞻和尚。瞻和尚為他女兒加強功力治病。到了十天,他女兒胳膊上腫起來一個瓜那么大的水泡似的包。瞻和尚念咒用針刺那包。包出血幾合,病終于好了。

----------------------------------------

崔玨

元和中,博陵崔玨者,自汝鄭來,僑居長安延福里。常一日,讀書牖下。忽見一童,("一童"二字原闕,據(jù)明抄本補。)長不盡尺,露發(fā)衣黃,自北垣下,趨至榻前,且謂玨曰:"幸寄君硯席?珊?"玨不應。又曰:"我尚壯,愿備指使,何見拒之深耶?"玨又不顧。已而上榻。躍然拱立。良久,于袖中出一小幅文書,致玨前,乃詩也。細字如粟,歷然可辨。詩曰:"昔荷蒙恬惠,尋遭仲叔投。夫君不指使,何處覓銀鉤。"覽訖,笑而謂曰:"既愿相從,無乃后悔耶?"其僮又出一詩,投于幾上。詩曰:"學問從君有,詩書自我傳。須知王逸少,名價動千年。"又曰:"吾無逸少之藝,雖得汝,安所用?"俄而又投一篇曰:"能令音信通千里,解致龍蛇運八行。惆悵江生不相賞,應緣自負好文章。"玨戲曰:"恨汝非五色者。"其僮笑而下榻,遂趨北垣,入一穴中。玨即命仆發(fā)其下,得一管文筆。玨因取書,鋒銳如新,用之月余。亦無他怪。(出《宣室志》)

【譯文】

唐朝元和年間,博陵人崔玨,從汝鄭來,僑居在長安延福里。曾經有一天,他在窗下讀書,忽然看見一個小童,高不到一尺,披露著頭發(fā),穿黃色衣服,從北墻根走到床前,并且對崔玨說:"請讓我寄住在你的硯臺和坐席上可以嗎?"崔玨不吱聲。小童又說:"我還健壯,愿意等候你指派使用,為什么被你拒絕得這樣厲害呢?"崔玨還是不理睬他。不一會兒他就上了床,蹦蹦跳跳地拱手站著。許久,他從袖子里取出一小幅文書,送到崔玨的面前,原來是詩。小字象小米粒兒那么大,但是清析可辨。詩云:"昔荷蒙恬惠,尋遭仲叔投。夫君不指使,何處覓銀鉤。"崔玨看完,笑著對他說:"既然你愿意跟著我,可不要后悔呀?"小童又拿出來一首詩放到幾案上。詩云:"學問從君有,詩書自我傳。須知王逸少,名價動千年。"崔尋又說:"我沒有王羲之的技藝,即使得到你,有什么用?"一會兒又投來一首,說:"能令音信通千里,解致龍蛇運八行。惆悵江生不相賞,應緣自負好文章。"崔玨開玩笑說:"恨你不是五種顏色的。"那小童笑著下了床,就走向北墻,進入一個洞中。崔玨讓仆人挖掘那下面,挖到一管毛筆。崔玨就拿起來寫字,象新筆一樣鋒銳。用了一個多月,也沒有發(fā)生別的怪事。

----------------------------------------

張秀才

東都陶化里,有空宅。大和中,張秀才借得肄業(yè),常忽忽不安。自念為男子,當抱慷慨之志,不宜恇怯以自軟。因移入中堂以處之。夜深欹枕,乃見道士與僧徒各十五人,從堂中出。形容長短皆相似,排作六行。威儀容止,一一可敬。秀才以為靈仙所集,不敢惕息,因佯寢以窺之。良久,別有二物,展轉于地。每一物各有二十一眼,內四眼,剡剡如火色。相馳逐,而目光眩轉,砉剨有聲。逡巡間,僧道三十人,或馳或走,或東或西,或南或北。道士一人,獨立一處,則被一僧擊而去之。其二物周流于僧道之中。未嘗暫息。如此爭相擊搏,或分或聚。一人忽叫云:"卓絕矣!"言竟,僧道皆默然而息。乃見二物相謂曰:"向者群僧與道流,妙法絕高,然皆賴我二物,成其教行耳。不然,安得稱卓絕哉?"秀才乃知必妖怪也,因以枕而擲之。僧道三十人與二物,一時驚走,曰:"不速去,吾輩且為措大所使(明抄本"使"作"辱"。)也。"遂皆不見。明日,搜尋之,于壁角中得一敗囊,中有長行子三十個,并骰子一雙耳。(原闕出處。按見《宣室志補遺》)

【譯文】

東都陶化里,有一處空宅院。大和年間,張秀才借住這個地方修習學業(yè)。他;谢秀便备械讲话。想到自己身為男子,應該抱有慷慨的大志,不應該害怕而自己軟弱。于是就搬到中堂去住。夜深了躺在枕頭上,就看見道士和尚各十五人,從堂中出來,模樣高矮都差不多,排成六行。他們的威嚴、儀態(tài)、容貌、舉止,全都可敬。秀才以為這是神仙聚會,不敢大聲出氣,就假裝睡著了偷看。許久,另有兩個東西,輾轉不定地來到地上。每一個東西都有二十一只眼睛,內側有四只眼,尖尖的,顏色像火。兩個東西互相追趕,目光耀眼,旋轉,有碰撞的聲音。突然間,和尚道士三十多人,有的奔有的跑,有的東有的西,有的南有的北。一個道士獨自站在一個地方,就被一個和尚打跑了。那兩個東西周旋流動在和尚道士之中,不曾有暫時的停歇。如此爭搶著互相搏斗進擊,或者分,或者聚。有一個人忽然叫道:"達到極點啦!"和尚道士們默然而止。就見那兩個東西互相說:"向來和尚們和道士們的法術絕對高妙,然而全靠我們兩個成全他們的教令實行罷了。不然,哪能叫達到極點呢!"秀才這才知道這兩個東西一定是妖怪,于是就把枕頭扔過去,和尚道士三十人和兩個東西,同時嚇跑了。他們說:"不趕快離開,我們將被這個窮酸秀才使用的!"于是全不見了。第二天,一搜尋,在墻角里找到一個爛口袋,里邊有賭戲用的的長行子三十個,并有兩只骰子。

----------------------------------------

河東街吏

開成("成"原作"城"。據(jù)明抄本改。)中,河東郡有吏,常中夜巡警街路。一夕天晴月朗,乃至景福寺前。見一人俯而坐,交臂擁膝,身盡黑,居然不動。吏懼,因叱之。其人俯而不顧。叱且久,即樸其首。忽舉視,其面貌及異。長數(shù)尺,色白而瘦,狀甚可懼,吏初驚仆于地,久之,稍能起。因視之,已亡見矣。吏由是懼益甚,即馳歸,具語于人。其后因重構景福寺門,發(fā)地,得一漆桶,凡深數(shù)尺,上有白泥合其首,果街吏所見。(出《宣室志》)

【譯文】

唐朝開成年間,河東郡有一個官吏,常常半夜巡察街道。一天夜里天晴月朗,他來到景福寺前。他看到一個人俯身低頭坐在那里,兩手交叉抱住膝蓋。這個人身上全是黑的,居然不動。官吏害怕了,就呵叱他。那人俯身不理不睬的。呵叱了許久,就去擊打他的頭。他忽然抬頭看官吏,官吏才看到他的面貌極特別。他幾尺高,顏色白而且瘦,樣子非?膳。官吏一開始嚇得趴到地上,老半天,漸漸能站起來。看他,他已經不見了。官吏因此怕得更厲害,就奔跑回去,詳細地告訴了別人。以后因為重建景福寺門,挖地,挖到一個漆桶,有幾尺深,上邊有白泥封閉的桶頂,果然是巡街官吏見到的那怪物。

----------------------------------------

韋協(xié)律兄

太常協(xié)律韋生,有兄甚兇,自云平生無懼憚耳,聞有兇宅,必往獨宿之。其弟話于同官,同官有試之者。且聞延康東北角有馬鎮(zhèn)西宅,常多怪物,因領送其宅。具與酒肉,夜則皆去,獨留之于大池之西孤亭中宿。韋生以飲酒且熱,袒衣而寢。夜半方寤,乃見一小兒,長可尺余,身短腳長,其色頗黑,自池中而出,冉冉前來,循階而上,以至生前,生不為之動。乃言曰:"臥者惡物,直又顧我耶?"乃繞床而行。須臾,生回枕仰臥,乃覺其物上床,生亦不動。逡巡,覺有兩個小腳,緣于生腳上,冷如水鐵,上徹于心,行步甚遲。生不動,候其漸行上,及于肚,生乃遽以手摸之,則一古鐵鼎子,已欠一腳矣。遂以衣帶系之于床腳,明旦,眾看之,具白其事。乃以杵碎其鼎,染染有血色。自是人皆信韋生之兇,而能絕宅之妖也。(出《異怪錄》。黃本作出《玄怪錄》)

【譯文】

太常官中有一個姓韋的協(xié)律郎,他有個哥哥很兇猛,自己說平生沒有懼怕的事物,聽說哪里有兇惡的宅第,就一定會去獨自宿在那里。協(xié)律郎把這事說給同僚們,同僚中有一個想試試他,聽說延康末北角有馬鎮(zhèn)西宅,常有許多怪物出現(xiàn),就把協(xié)律的哥哥領著送到那宅子里去。人們給他準備了酒肉,天黑就全都離開了,只留他自己在大池之西孤亭中過夜。他因為喝了酒身上發(fā)熱,就袒露著身體睡下了,半夜時分才醒。他就看到了一個小男孩,能有一尺多高,身短腿長,顏色很黑。小男孩從池中出來,慢慢地向前來,循著臺階而上。小男孩已經來到他面前,他一點兒也沒受驚動。小男孩就說:"躺著的壞東西,只是又來看我嗎?"于是就繞著床走。不一會兒,他回過頭來仰臥著,就覺得那東西上床了。他也不動。突然,他覺得有一雙小腳爬到了他腳上,像冰和鐵那樣涼,直涼透心。那小男孩邁步很慢。他不動。等到小男孩漸漸走到上邊來,走到肚子上,他才急忙用手一摸,原來是一個古代的鐵鼎子,已經缺了一腳了。于是他用衣帶把鐵鼎子系在床腳上。第二天早晨,眾人看到了,他詳細地說明了夜間的事,就用鐵杵砸碎了鐵鼎子。鐵鼎子上微微透出血色。從此,人們都相信韋協(xié)律的哥哥兇猛,而且能除掉宅中的妖怪。

----------------------------------------

石從武

開成("成"原作"城",據(jù)明抄本改,)中,桂林裨將石從武,少善射,家染惡疾,長幼罕有全者。每深夜,見一人自外來,體有光耀。若此物至,則疾者呼吟加甚,醫(yī)莫能效。從武他夕,操弓映戶,以俟其來。俄而精物復至,從武射之,一發(fā)而中,焰光星散。命燭視之,乃家中舊使樟木燈擎,已倒矣。乃劈而燔之,棄灰河中。于是患者皆愈。(出《桂林風土記》)

【譯文】

唐朝開成年間,桂林裨將石從武,年輕的時候善長騎射。他家里染上惡病,老少很少有安全無恙的人。每到深夜,就能看見一個人從外邊進來,這人身上有一閃一閃的光亮。如果這個怪物到了,那些有病的人就呻吟得更加厲害,醫(yī)生不能醫(yī)治。另一個晚上,石從武拿著弓箭迎看它,等著那怪物來。不大一會兒那精物又來了,石從武射它,一箭就射中了,火光像星星散滅了。讓人拿來燈燭一照,原來是家里以前使用的樟木燈架,已經倒了。于是把它劈碎燒了,把灰扔到河里。于是有病的人都不治而愈了。

----------------------------------------

姜修

姜修者,并州酒家也。性不拘檢,嗜酒,少有醒時,常喜與人對飲。并州人皆懼其淫于酒,或揖命,多避之,故修罕有交友。忽有一客。皂衣烏帽,身才三尺,腰闊數(shù)圍,造修求酒。修飲之甚喜,乃與促席酌。客笑而言曰:"我平生好酒,然每恨腹內酒不常滿。若腹?jié)M,則既安且樂。若其不滿,我則甚無謂矣。君能容我久托跡乎?我嘗慕君高義,幸吾人有以待之。"修曰:"子能與我同好,真吾徒也,當無間耳。"遂相與席地飲酒?惋嫿,不醉。修甚訝之,又且意其異人,起拜之,以問其鄉(xiāng)閭姓氏焉,復問何道能多飲邪?驮:"吾姓成,名德器。其先多止郊野,偶造化之垂恩,使我效用于時耳。我今既老,復自得道,能飲酒。若滿腹,可五石也。滿則稍安。"修聞此語,復命酒飲之。俄至五石,客方酣醉,狂歌狂舞。自嘆曰:"樂哉樂哉!"遂仆于地。修認極醉,令家僮扶于室內。至室客忽躍起,驚走而出。家人遂因逐之,見客誤抵一石,剨然有聲,尋不見。至曉睹之,乃一多年酒甕,已破矣。(出《瀟湘錄》)

【譯文】

姜修,是并州一個開酒店的。他性情不拘小節(jié)不大檢點,嗜酒,很少有不醉的,平常喜歡和人家對飲。并州人都怕他沉湎于酒,有時他求與人同飲,人大多都躲著他,所以姜修很少有朋友。忽然有一位客人,黑衣黑帽,身高才三尺,腰粗幾圍,到姜修這來要酒喝。姜修一聽說飲酒就特別高興,就和來客促膝同席而飲?腿诵χf:"我平生喜歡喝酒,但是常常恨肚子里的酒不能總是滿的。如果肚子滿就既安寧又快樂。如果不滿,我就非常無聊。你能讓我長久地托身給你嗎?我曾經仰慕你的高尚情義,希望能給我一個報答你的機會。"姜修說:"你能和我有共同喜好,真是我的好兄弟,我們應該親密無間啊!"于是和他一塊席地而坐喝起來。客人喝了將近三石不醉,姜修非常驚訝,而且認為他是異人,起來參拜他,問他家住哪里姓氏名誰,又問他有什么原因能喝這么多。客人說:"我姓成,名德器,我的先人大多住在郊野。偶然遇上老天降恩,使我有用于當時了。我現(xiàn)在已經老了,又自己修得道行,能喝酒,要裝滿肚子,得五石。滿了就漸漸安靜。"姜修聽了這話,又擺上酒喝起來。不一會兒喝到五石,客人才酣醉,發(fā)狂地唱歌跳舞。他自己嘆息說:"快樂呀。"快樂呀,就倒在地上。姜修認為他醉到極點,讓家僮扶他到室內。到了室內客人忽然跳起來,驚慌的跑出來。家人于是就追趕他,見他誤撞到一塊石頭上,"當"地一聲就找不見了。到天亮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多年的酒甕,已經破了。

----------------------------------------

王屋薪者

王屋山有老僧,常獨居一茅庵,朝夕持念,唯采藥苗及松實食之。每食后,恒必自尋溪澗以澡浴。數(shù)年在山中,人稍知之。忽一日,有道士衣敝衣,堅求老僧一宵宿止。老僧性僻,復惡其塵雜甚,不允。道士再三言曰:"佛與道不相疏,混沌已來,方知有佛。師今佛弟子,我今道弟子,何不見容一宵,陪清論耳?老僧曰:"我佛弟子也,故不知有道之可比佛也。"道士曰:"夫道者,居億劫之前,而能生天生人生萬物,使有天地,有人,有萬物,則我之道也。億劫之前,人皆知而尊之,而師今不知,即非人也。"老僧曰:"我佛恒河沙劫,皆獨稱世尊。大庇眾生,恩普天地,又豈聞道能爭衡?我且述釋迦佛世尊,是國王之子。其始也。舍王位,入雪山,乘曩劫之功,證當今之果。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故使外道邪魔,悉皆降伏。至于今日。就不聞之。爾之老君,是誰之子?何處修行?教跡之間,未聞有益,豈得與我佛同日而言?"道士曰:"老君降生于天,為此劫之道祖,始出于周。浮紫氣,乘白鹿,人孰不聞?至于三島之事。十州之景,三十六洞之神仙,二十四化之靈異,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豈獨師以庸庸之見而敢蔑耶?若以爾佛,舍父逾城,受穿膝之苦,而與外道角勝,又安足道哉?以此言之,佛只是群魔之中一強梁者耳。"我天地人與萬物,本不賴爾佛而生。今無佛,必不損天地人之萬物也。千萬勿自言世尊,自言世尊,世必不尊之,無自稱尊耳。老僧作色曰:"須要此等人。設無此等。即頓空卻阿毗地獄矣。"道士大怒,伸臂而前,擬擊老僧。僧但合掌閉目。須臾,有一負薪者過,見而怪之,知老僧與道士爭佛道優(yōu)劣。負薪者攘袂而呵曰:"二子俱父母所生而不養(yǎng),處帝王之土而不臣,不耕而食,不蠶而衣,不但偷生于人間,復更以他佛道爭優(yōu)劣耶。無居我山,撓亂我山居之人。"遂遽焚其茅庵,仗伐薪之斧,皆欲殺之。老僧驚走入地,化為一鐵錚。道士亦尋化一龜背骨,乃知其皆精怪耳。(出《瀟湘錄》)

【譯文】

王屋山有一位老僧人,平常獨自住著一所茅草庵,朝夕念經,只采藥草和松籽來吃。每吃完一頓飯之后,總是要自己尋一處溪澗來洗澡。他幾年里一直住在山里,很少有人了解他。忽然有一天,有一位穿破舊衣服的道士,堅決要求老僧讓他在庵中住一宿。老僧性格孤僻,又討厭道士有很多塵俗之氣,不答應。道士再三地說:"佛教和道教不疏遠,開天辟地以來才知道有佛。你現(xiàn)在是佛門弟子,我現(xiàn)在是道家弟子,為什么不能容我一宿,陪伴你清談呢?"老僧說:"我是佛門弟子,不知道有道家能比上佛家的地方。"道士說:"道,產生在億劫之前,能生天生人生萬物,使人間有了天,有了地,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的道。億劫之前,人都知道它,尊重它,而你現(xiàn)在還不知道,就不是人了!"老僧說:"我佛在天竺國恒河沙劫之后,人們都稱他為世尊。他廣泛地庇護眾生,恩澤普及天地,又哪里聽說道能和他抗衡?我暫且說一說釋迦佛世尊,他是國王的兒子,當初一開始的時候,他舍棄了王位,進入雪山,趁過去大劫修煉的功夫,證明當今的現(xiàn)實。天上地下,只有我為尊。所以讓邪魔外道全都降服。到了現(xiàn)在,就不知道他了。你的太上老君是誰的兒子?他在什么地方修行?他的傳道事跡中,沒聽說有好處的,怎能和我佛同日而語?"道士說:"太上老君降生在天上,他作為這一劫的道祖,是從周朝開始的。他飄浮在紫氣之上,騎著白鹿,人誰沒聽說過?至于三島之事,十州之景,三十六洞的神仙,二十四化的靈異,五尺的兒童都知道,難道只有你以庸俗的見解就敢蔑視?如果要說你佛,他舍棄父親丟掉城池,受穿透膝蓋的痛苦,而又與外道爭強斗勝,又哪里值得一說呢?從這方面講,佛只是群魔之中的一個強盜罷了。我們的天、地、人以及萬物,本不是依靠你的佛而生的,F(xiàn)在沒有佛,一定不會給天、地、人以及萬物帶來什么損失。千萬不要自己說是世尊。自己說是世尊,世一定不尊,不要自稱尊了!"老僧變了臉色說:"須要這樣的人,假設沒有這樣的人,就頓時把空門變成阿毗地獄了。"道士非常生氣,伸手臂向前,打算打老僧。老僧只是合掌閉著眼睛。不一會兒,有一個背著柴的人路過,見了他二人覺得奇怪,知道是老僧和道士爭佛和道的優(yōu)劣,就捋起袖子呵斥他們說:"你們兩個都是父母生的,但是不奉養(yǎng)父母;都住在帝王的土地上,但是不對帝王稱臣。不耕田而吃飯,不養(yǎng)蠶而穿衣。不但在人世間茍且偷生,而且還要為佛道爭優(yōu)劣嗎?不要住在我山上,擾亂我居住在山上的人!"于是就迅速燒了那茅庵,拿著砍柴的大斧,要把他們全殺了。老僧嚇得跑進地里,變成一個鐵錚,道士很快變成一塊龜背骨,這才知道他們都是精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