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宗教只重信與行,佛教更重解與證

\

  覺真長老(1933~2015),當代高僧,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宗教事務監(jiān)督、《世界佛教論壇》雜志總編輯。覺真長老晚年為國內(nèi)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交大、長江商學院等講授“佛學與企業(yè)管理”“佛學與人生智慧”“和諧是道”“蕅益大師四書解”等課程,著有《快樂人生》《和諧人生》《徹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有容乃大》《當管理遇到佛學》《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素往來》等書籍。

佛法源頭在佛陀的證悟,不從外得,不從他得。

  佛教之道,這個論題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經(jīng),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讓我用一句話表達,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們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講反對迷信。聽其言,再察其行,忽然發(fā)覺,他們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權威,盲目崇拜偶像,盲從于一知半解的知識、傳說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為何物,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別人后面去買香買燭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稱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實上,漢文中“迷信”這個詞兒原是佛教用語,最初正是從佛教中來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對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從哪里來的?佛教的真理是從哪里來的?我去印度朝禮菩提伽耶,來到佛陀證道的菩提樹下。我既來朝拜佛陀圣跡,但也有一個心愿,我要尋找佛教的源頭,佛陀證道的源頭。我在菩提樹的圍欄邊上,菩提樹的正門前,兩次靜坐。若不尋得這個源頭,我也不起坐,不離座。終于,我的腦中出現(xiàn)了很清晰的五句話:不是天啟、不是神示、不是先驗、不是知識、不是傳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啟的。佛陀的證道、證悟,不是天啟,也不是神的示現(xiàn),當然更不是未經(jīng)驗之前、先于經(jīng)驗的結論,它亦不屬于知識的范疇,不是任何人的傳授,不是任何人的給予。這五句話,讓我釋然清明:佛法的源頭在佛陀的證悟,在佛陀的自心,不從外得,不從他得,仍在自心、自證、自悟、自覺

  我們懂得了佛法的源頭,懂得了佛教的源頭,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從。佛陀住世時,一位婆羅門學生曾問佛陀,在所有婆羅門與沙門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樣的導師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羅門與沙門導師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傳統(tǒng)的導師,口口相傳,以知識傳授為主,如以四吠陀為天啟的婆羅門。二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沙門與婆羅門,如推理者和臆測者。三是親自見道(法)的沙門。我就屬于這第三類。”這是說,佛法是他親自證悟的,所以當佛陀講到他自己的證悟時,說“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親自證悟的,是他內(nèi)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這一切,無不出自心源。

  我們學習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樣也要經(jīng)由自己去檢驗、去證得,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羅經(jīng)》中佛陀說道:“迦摩羅人啊!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據(jù)宗教典籍,不要單靠理論或推測,也不要只看表面現(xiàn)象,也不要單靠揣測,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就接受他。’迦摩羅人。∧銈円米约旱慕(jīng)驗去檢驗,當你們了解到,你們所聽到或所見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則應當拒絕之。”同樣,在《中阿含》的《求解經(jīng)》中,佛陀也強調(diào)要像檢驗金子那樣去檢驗他所講的話,不要僅僅出自于對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講話?梢姡鹜訉ψ约旱难越潭家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別、去檢驗而不要盲從。這是因為只有弟子們審察如來的所言所行,他們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們所追隨的導師的真正價值。那羅陀長老指出:“一個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個人的奴隸。”“自然地,佛教徒視佛陀為他們的權威,而佛陀自己卻揚棄一切權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尋求真理,但規(guī)勸他們不要僅僅因為即使出于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去追隨他的勸說。正是為了“請來觀察”而不是請來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羅門亙西陀來問佛陀有關靈魂回歸大梵之婆羅門學說。佛陀反問亙西陀:“你的婆羅門導師曾見過大梵嗎?”亙西陀回答:“沒有。”“那么,婆羅門導師的導師,直到七世之前的導師,有見過大梵嗎?”回答同樣是“沒有”,于是佛陀說:“如果婆羅門導師、導師的導師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導師都未見到過大梵的話,就像一個人愛上了一位鄉(xiāng)村姑娘,既不知道誰是這位姑娘,這位姑娘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個人在建筑一條通向天堂的路,卻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樣。”這就是說,與大梵相結合的理論是荒謬的,因為婆羅門導師都沒有見過大梵,那么他們所講的教義不是以實際經(jīng)驗為基礎,不是他們的所知所見,而只是一種傳說或傳統(tǒng)的信仰而已。可見佛陀多么強調(diào)自身的實踐,強調(diào)由實踐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實踐,由深入實踐而親證親悟,這就叫“信解行證”。這就是從實踐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實際”正是佛教的用語),這就是佛教的科學精神。

  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區(qū)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與行,而佛教更重解與證。把信、解、行、證結合起來的,正是佛教。可見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攝佛教。

  在佛教中,還有一個“行者”(實踐者)的區(qū)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鈍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們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實踐的法行人。

  可見,由理解而實踐,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