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與新生活運動

  菩薩行與新生活運動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學講──

  中國平常人的觀念,以為菩薩就是偶像的代名詞,其實偶像很多不是菩藶,菩薩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過表示恭敬的意義。菩薩是略語,正云菩提薩埵。菩提、是對宇宙萬有的最高覺悟,薩埵、是有情的意思。有情比人的范圍還寬,佛學上譯為眾生,所以菩薩即是求覺悟的眾生。譬如人類有能達到最高知覺的可能性,倘有大的志愿而去求佛的最高覺悟,這個人就是菩薩。中國古書上,講君子、賢人、圣人,就是指有特殊仁智勇的人;菩薩的意義,也是如此。菩薩的行為,首先是不存心自私自利,能犧牲自己,為社會服務(wù),替公眾謀幸!,F(xiàn)在我們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正須要犧牲自己,為國家民族求生存自由的菩薩行了。所謂菩薩行,即六度行:第一、布施:如金錢、生命、全都可供獻國家民族,及為世界人類乃至宇宙一切眾生而犧牲。我國古代的伊尹,被稱為圣之任者。謂如一民未免饑溺,如已罹于溝壑,就是菩薩行的第一行。第二、持戒:就是應(yīng)守的軌律,這不但惡的消極不做,而尤在善的方面積極必做,故有積集一切善法戒。將不應(yīng)做的事不去做,應(yīng)做的事業(yè)行起來,這是圣賢行為,與普通豪杰行為不同。因為豪杰所作的事業(yè),未必盡是善的,而圣賢所做的無往而不是善。所謂:“行一不義,殺一無辜,雖得天下不為也”;也即是夷齊的圣之清者。第三、忍辱:這并不是含冤受辱,而是一種寬容大度。從大覺大悟的胸襟,見到普通人很多易犯幼稚病。譬如我們?yōu)榇蟊娭\利益,或有人不諒解的,應(yīng)以精誠感服,而自己仍孜孜不息的行善,絲毫不動于心,由此得到其心悅誠服,就是孟子所謂柳下惠的圣之和者。第四、精進:這是精純無雜的進行不息,認定真理即孜孜不倦,為正義和大眾利益去進行。無論遇到怎樣大的困難,都能克服而不為所阻。古來禹王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又如墨子為普利天下,摩頂放踵,這就是菩薩的精進行。第五、禪定:不限靜坐,大學中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因為精神力量很大,我們不能集中,隨外境散漫,故力量小了。譬如我們中國偌大地人民,就因為不能團結(jié)一致,所以受倭寇的侵略;但近來中國能精誠團結(jié),全國統(tǒng)一了,也就能夠抵抗他了。我們常由物欲的引誘,精神不能集中。古書中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又顏回三月不違仁,這都是定的修養(yǎng)。這樣、方可擔當大事,作濟世利人的事業(yè)。第六、智慧:對事理要有頭緒,并有明切的經(jīng)驗,然后方少有錯誤。有此大智大慧,就成為人哲,像孔子、孟子、都是有超人的智慧,所作事業(yè)才沒有不好的。平常所謂學佛菩薩行,與其他的宗教不同,因為其他的宗教,只系信仰萬能的神,而學佛是以佛的覺悟為標準,由人或眾生依菩薩行去漸漸達到佛的最高覺悟。

  新生活運動,就是把從前謂為個人私德的禮義廉恥,社會化、國民化了,成為中國民族必有的行為準標,乃成為國民公共的道德。管子說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新生活就是要在我們?nèi)粘5墓娚,高張著四維,變成我們嶄新的道德,由此使國民的道德提高增進,這樣一來,我們的生活都合于禮、義、廉、恥了,一切越軌的事件都沒有了。中國有五千年的光榮歷史,現(xiàn)在受人侵略,古人所謂“知恥近乎勇”。把過的恥辱除去,將光榮恢復(fù)光大起來。有禮、義、廉、恥,則自然會奮發(fā)成功的。再進為廉潔的政治,則民權(quán)平均發(fā)達,各得其義,而民生充實,彬彬有禮也。菩薩行既然就是我們古圣先賢的道德綜合,而禮、義、廉、恥,也是先民道德的結(jié)晶,把他貫澈到個人、家庭、社會和整個民族,便是達到了新生活運動的目的。(葦舫記)(見訪問日記)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