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行動莫過于關懷

  佛陀教我們要時時付出愛心,愛的行動莫過于關懷。“一切功德中,以看病功德為第一。”這是佛陀對我們的鞭策、鼓勵,希望我們時時付出關懷,關懷一切的人,特別是病人。

  短短的幾句話,讓我想起十二年前的八月十七日,也就是花蓮慈濟醫(yī)院啟用的日子。從那時開始,隨著病人的增多,志工們也不斷地增加、投入關懷的工作,常在醫(yī)院內(nèi)構(gòu)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病人跟醫(yī)師、志工跟病人,形成一種善與愛的循環(huán)。每天在醫(yī)院里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發(fā)生──幫助人的人滿心歡喜;被幫助的人得到溫馨、調(diào)養(yǎng)他們的身心疾病。

  志工們付出無所求、輕安自在,每天都有很多很好的心得題材能與我們分享。付出無所求而得到的輕安,不就是佛陀所說的功德嗎?這讓我想到一位阿枝伯的故事。

  以平常心相待志工與病人情感殊勝

  在慈濟醫(yī)院剛啟用時,有一位孤老無依的阿枝伯,因病住進慈院。

  這位老人年輕時很放蕩,花天酒地,常常跟人家吵架,并到處向人借錢。對家人、親戚能騙就騙,能借就借,借了就不還,讓他的親友很失望,最后都斷絕交往。

  后來他老了便開始流浪,一直到病了被送到慈濟醫(yī)院,完全沒有親人來照顧他。

  這期間,他還是帶著很不好的習氣來面對我們的醫(yī)師、護士;但因為他沒有親戚朋友前來探視,所以醫(yī)護人員特別關懷他,尤其有一位年輕的志工,經(jīng)常在下班后就到醫(yī)院照顧病人,特別是阿枝伯。

  阿枝伯剛住院時很孤僻,常常發(fā)脾氣,也不肯和人說話。但是,這位年輕志工仍不斷地付出愛、關懷他,并常常引導他心要平、氣要和、要多念佛。

  志工的用心付出,阿枝伯高興時會接受,不高興時還是會拒絕。但是這位年輕志工鍥而不舍,不管阿枝伯拒絕或接受,都抱著一分平常心;經(jīng)過好幾個月之后,兩人終于建立起一分感情。

  慈院身心靈療治阿枝伯輕安自在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進到病房,想跟以前一樣幫阿枝伯洗澡、刮胡子、洗頭、剪指甲,但這時老人提出一個條件:“你若想幫我,就要答應我一件事。”

  “要答應你什么事?”

  “請你叫我一聲‘爸爸’。”

  剛開始這位志工想:我可以侍奉你、照顧你,但是要我叫你爸爸……我只有一個爸爸,怎能無緣無故叫別人“爸爸”呢?

  阿枝伯說:“我不要求什么,只要求你叫我一聲爸爸!你要我做什么,我都會聽你的。”

  這位志工盡管內(nèi)心很掙扎,但是“愛在心中”,這分愛的力量促使他非付出不可;再加上阿枝伯病況嚴重,志工認為念佛可以幫助他安心,所以他就答應:“好,我叫你爸爸,但是你也要聽我的話,除了讓我?guī)湍阆搭^、刮胡子、剪指甲之外,還要跟著我念佛。”

  阿枝伯說:“可以,我跟著你念佛。”

  那一天,在幫阿枝伯做好個人清潔工作后,這位年輕志工說:“爸爸!我叫你爸爸了,你要跟著我念佛。”

  阿枝伯面露笑容說:“好啊!我很好命,有這么好的兒子,我甘愿了!你幫我念佛,我也跟著你念。”

  就這樣,阿枝伯躺在床上,志工就坐在身邊帶領他念“阿彌陀佛”。

  念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老人從有聲念到聲音變小,再一直念到?jīng)]聲音,這時他的嘴還在動;一直念到最后,老人的嘴不動了,眼睛閉上,但臉上仍露出微笑。那位志工以為他睡著了,還是繼續(xù)念佛,再看清楚,才發(fā)發(fā)現(xiàn)阿枝伯已安詳往生了。

  這個故事,是一個很感人、很美的畫面,常常在我的腦海中盤旋。年輕的志工這么細心地照顧病人,從病人身心靈三方面來療治,讓他能在念佛中,輕安自在而解脫。

  培養(yǎng)愛的力量照顧孤老加倍用心

  由于身心靈的療治,讓阿枝伯在人生的最后,心靈有所依靠;病時心安,往生后相信他也會靈安,所以說愛的力量很大。

  一個人生病時是最苦的時候,我們除了要在平時多培養(yǎng)愛心,對一般人付出關懷和愛之外;對于病人,尤其是孤老無依的人,更應加倍用心付出,彌補他所欠缺的親情和友愛。

  佛陀說:“探視病人就像在照顧我、關懷我、愛我一樣。”供養(yǎng)病人與供佛的功德平等,這是多么殊勝的因緣,所以我們要時時培養(yǎng)愛心,愛心的力量真的很大。

  有了愛心就要去關懷別人,把這念愛的力量推展出去;所以,我們要時時培養(yǎng)心中這分愛的力量。大家要多用心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