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致窮
吝嗇致窮
從前有一個名叫伊利沙的富人,雖然家中很富有,但他生性十分吝嗇。
他不但平時一文錢也要掰成兩半花,連一粒芝麻的便宜也不肯讓別人占,而且自己在平時生活中也非?量,穿的是僅能遮體的破爛衣服,連補丁都舍不得補,吃的是糟糠爛菜,舍不得沾半點兒油腥。
伊利沙有一個鄰居,家境雖然不富裕,但天天大魚大肉吃著,而且隔個三天五天就歡宴賓朋,活得好不快活。
伊利沙見后,很不服氣,心想:我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他天天過著國王一樣的生活,自由快活,而我卻這樣艱難清苦,這太不合理了,得改變改種狀況。
想過之后,他做了一項重大的決定,狠了狠心,宰了一只雞,又稱了一升白米,想美美地吃上頓好飯。
他正要把雞放在灶上熏烤,忽然又猶豫起來。他想:我的烤雞烤出的香味要是被鄰居聞到了,那我該怎么辦?別人來向我來化緣怎么辦?
左思右想,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偷偷地趕車來到了一個不見人煙的地方,然后把飯煮好,把雞烤熟,打算美美地吃上一餐過過癮。
但伊利沙的舉動卻被天帝釋看到了,于是變成了一只狗,來到了他的身邊,伸著鼻子,吐著舌頭,流著口水,繞著伊利沙轉來轉去討食吃。
伊利沙見這條狗實在太討厭,弄得自己也吃不下去,就想了個辦法把狗打發(fā)走。他站了起來,假裝大大方方地對狗說:“你想吃我的食物,這不要緊,不過,你得答應我的條件。你如果能四腳朝天,身子升騰起來,然后停在半空,我就賞給你吃一些!”
沒想到這只狗點了點頭,果然向上一躍,四腳朝天,停在了半空。
伊利沙大吃一驚。他想分給這狗一點食物,但又實在心疼。于是他又裝成大大方方的樣子對狗說:“四腳朝天,身子停在半空中,實在是哪條狗都會,我這只是在考驗你到底想不想吃我的食物。如果你真是想吃我的東西,就把眼珠子掉在地上,我一定會讓你吃的。”
話音剛落,這條狗的兩個眼珠子“啪”的一聲掉在了地上。這時, 伊利沙高興極了,心說:這下子你什么都看不見了,還吃什么?
他就連忙收起雞和飯,又走了老遠,換了個地方,舒心地大吃了一頓。他覺得有生以來,從來沒有吃過這么香的飯。
天帝釋見這吝嗇鬼實在太可惡了,就決定狠狠地懲罰他。于是,就變成了伊利沙的模樣,趕著他的車,來到了他的家。一進門,就對守門的奴仆說:“如果有人膽大包天,竟然假冒老爺我的模樣,你們就亂棒把他打出去,趕得遠遠的!”
說完,就進了門,把伊利沙辛辛苦苦十幾年聚斂起來的財寶全都布施給了窮人,又向百多名仆人發(fā)放了很多金錢,讓他們返回家園。
看到昔日的吝嗇鬼突然大發(fā)善心,人們震驚之余,都向他稱頌,贊不絕口。
再說那真的伊利沙吃完飯,心滿意足地回到了放車的地方。一看車子不見了,這下是又惱怒,又心疼,又著急。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只好步行回家。
到了家門口,守門人卻攔住他,不讓他進去。他大發(fā)雷霆,怒氣沖沖地說:“混蛋,怎么連你老爺都不認識了!要不是念你在這兒干了十幾年,我非好好收拾你不可!這回扣除你的工錢,下不為例!”
守門人一聽樂了,用嘲笑的口氣對伊利沙說:“哈!怪不得老爺剛才吩咐,叫我們把冒充老爺的人趕走,還真有人敢來冒充老爺!”
于是,不管伊利沙怎樣喊,怎樣叫,守門人豪不客氣地用棒子把他趕了出去。
伊利沙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省吃儉用積累起來的家產都布施給了窮人,捶胸頓足,呼天號地,悲痛欲絕。但滿街頭沒有人同情他,理解他。他急怒攻心,一口氣沒上來,就發(fā)了瘋。由于他已經一無所有,從此只有在街頭要飯,勉強度日。
佛說做人的道理
吝嗇到如同伊利沙,實在是少見。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天怒人怨,讓自己成為要飯的窮人。儲蓄積財的目的本是讓自己過上更好更舒適的日子,但只知吝嗇節(jié)儉,讓自己過得如乞兒一般,卻實在是舍本逐末,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了。
- 上一篇:無德失寶
- 下一篇:“百不管”老太婆念佛生西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