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五月十五 唐玄奘法師譯出《瑜伽師地論》紀(jì)念日

[佛學(xué)常識] 發(fā)表時間:2019-08-12 作者:網(wǎng)絡(luò)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guān)閉

農(nóng)歷五月十五 唐玄奘法師譯出《瑜伽師地論》紀(jì)念日

  農(nóng)歷五月十五,是唐玄奘法師譯出《瑜伽師地論》的紀(jì)念日。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玄奘法師在弘福寺翻經(jīng)院開始翻譯《瑜伽師地論》,二十二年五月十五譯畢,由沙門靈會、朗囗等筆受。

  《瑜伽師地論》,全一百卷,相傳為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錄,唐玄奘法師譯,也簡稱《瑜伽論》,《十七地論》,是瑜伽學(xué)派的基本論書,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我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論書之一。

  除去玄奘法師翻譯的百卷本,本論異譯本還有北涼曇無讖翻譯的《菩薩地持經(jīng)》十卷、劉宋求那跋摩翻譯的《菩薩善戒經(jīng)》九卷、梁真諦翻譯的《決定藏論》三卷,后三種都是節(jié)譯本。

  三乘行人稱瑜伽師,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聚,稱為瑜伽師地。本論明瑜伽師所行的十七地,故稱為《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者,就是第一五識身相應(yīng)地,一直到第十七無余依地。

  《一切經(jīng)音義》曰:“瑜伽,此譯云相應(yīng)。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yīng)。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yīng),故名境相應(yīng)。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yīng),故名行相應(yīng)。果謂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yīng)。師地,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xí)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zhuǎn)調(diào)化諸眾生,故名瑜伽師。師謂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舊經(jīng)中言觀行人者也。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即十七地也。”

  釋迦牟尼圓寂后的一千年中,無著菩薩從阿逾陀國講堂飛升到夜摩天種,聽彌勒菩薩講這部大論,回到世間后晝?nèi)諡榇蟊娦f。

  《瑜伽師地論》譯出后,又有不少高僧撰寫相應(yīng)著述,比如:《瑜伽論略纂》十六卷,唐窺基撰!惰べふ摻僬马灐芬痪,唐窺基撰!惰べ愑洝匪氖司恚ɑ蜃鞫木恚,唐遁倫集撰。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姓陳,俗名袆,偃師人。玄奘法師于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里,于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學(xué)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shè)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于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xiàn)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于該寺譯《大般若經(jīng)》。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jīng)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