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精神和物質哪個更重要

  精神和物質哪個更重要?

  圣嚴法師

  哲學上有所謂的“唯物論”和“唯心論”,但是心和物其實是分不開的。人的心,是屬于精神層面的;人的身體、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則是屬于物質層面的。人在環(huán)境的互動,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以人不能夠離開物質,無形的“心”如果離開了有形的物質,就不能具體表現(xiàn);同樣的,在物質的環(huán)境中,如果沒有心做為主宰,就容易為物所迷,失去自我。

  我們不但不能把心和物質分開來看,也不能單只偏重某一方;如果只偏重某一方,生命一定會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偏重物質的層面。譬如很多人常常將自己的價值等同于外在物質的好壞,以為穿漂亮的衣服、坐豪華的車子,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就會提高一些;銀行里存的錢夠多,就認為自己的未來更安全、更有保障,這就是完全把自己依托在物質之上。

  事實上,物質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可是我們卻常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用物質的價值來判斷一個人的高低。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可是很多人都沒有察覺到。

  一個人如果太偏重物質,放棄內在“心”的功能,放棄了用“心”去體驗,而只知道追求物質、依賴物質,甚至把所擁有的物質當成自己,很容易就會變成物質的奴隸,就成了名符其實的“認賊做父”,偏重錢的就成了守財奴,偏重享受的就養(yǎng)成了虛榮心,對于自己的人格成長或心靈升華毫無助益,這就是所謂的“役于物”。

  雖然我們不能過分追求物質,但也不能完全偏于心理。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對“心”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不論是儒家或是道家,都對“心”有很豐富的闡釋。佛教從印度傳來之后,與“心”有關的觀念,也有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在我的理解中,儒家是人文主義者,道家是自然主義者,而佛教則是因緣主義者。人文主義的儒家所主張的心,其內涵是“仁”,仁愛的仁;道家的心指的就是“道”,透過心來發(fā)揮、發(fā)揚道。

  就佛教而言,心也是“因緣”所成,它具備一種實踐的力量,稱之為“業(yè)”。可是如果能轉變凡夫的煩惱心為圣人智慧心,那就不是“業(yè)”了,而稱之為“道”,又叫作“菩提”?墒欠鸺业“道”跟道家的道不一樣,道家的道是自然,而佛教的道則是“智慧”,是“解脫”。

  儒家、道家和佛教,對于“心”的看法雖然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的目標或出發(fā)點,則都是希望能轉變人的氣質,把人從物性轉為人性,然后超越物性與人性的對立。這種超凡入圣的過程,佛教稱之為“解脫”,道家叫作“回歸于自然”,于儒家就叫作“成圣成仁”。由此看來,各家雖然名稱不一,終極目標不同,但對心的重視卻是相同的。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