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杜荀鶴《悟空上人院夏日題詩》的禪意

悟空上人院夏日題詩

〔唐〕杜荀鶴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

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作者】

  杜荀鶴(846—904),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晚唐詩人。詩承杜甫、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多反映唐末的社會黑暗及民生苦難。語言淺白,曉暢易讀。

【譯文】

  三伏酷暑天高僧披著袈裟端正坐禪,

  禪房悶熱沒有松竹蔭涼來遮蓋房檐。

  深入禪定并不要靠清涼的名山勝水,

  滅掉了心頭的欲火自然會涼快無邊。

【禪意】

  此詩通過生動的形象,傳達出心靜自然涼的禪理,不論是在禪門還是在社會上,它都是流傳極廣的一首名詩。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三伏酷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禪師披著袈裟,在禪房里用功打坐,并沒有因為天氣酷熱就簡單隨便。禪師打坐的禪房是怎樣的情況呢?它完全暴露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沒有松竹的蔭涼來遮蓋房檐以擋住炎熱的侵襲,換了一般人早就坐立不安了。而禪師卻能在火爐似的房子里安然禪坐,這是何等的超脫,何等的從容,何等的自在!

  “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雖然禪房里暴熱,禪師仍然威儀具足、神態(tài)安祥地在里面打坐,一點也沒有炎熱的感覺。詩人由衷地生起了欽佩贊嘆之情:由此看來,安禪打坐,并不一定需要到山水清涼的地方去。參禪之人,不要特別在意外界的條件和環(huán)境。只要滅掉了心中的欲火,沒有任何雜念妄想,縱然是在酷熱的環(huán)境里,仍然能心如止水,有置身清涼世界的感受。

  滅卻心頭,就是滅掉心中的相對立的觀念。貧與富、尊與卑、多與少、冷與熱。把這些相對的觀念(“心頭”)滅掉之后,當下就有透體的清涼。“火”指世俗的煩惱。逃避煩惱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深入煩惱中,才能證成對煩惱的覺悟?鄻肥切睦憩F(xiàn)象,將苦樂的對立化解了,心理就會祥和。

  白居易《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說的也是同一意思。

  “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后來成為禪門流行的禪語,被許多禪師用來點化弟子。在有“禪門第一書”之稱的《碧巖錄》中有一則公案:學(xué)人問洞山禪師:“寒暑到來時,該怎樣回避?”洞山答:“到那沒有寒暑的地方去。”學(xué)人又問:“哪里是沒有寒暑的地方?”洞山答:“冷時冷死你,熱時熱死你!”學(xué)人還是不懂,就去問黃龍新禪師:“到底應(yīng)該怎么辦?”黃龍禪師一語道破天機說:“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大自然有寒暑變異,人生也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對此,禪者的態(tài)度是不去回避,而是深入到問題的里面,與之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有煩惱即菩提的體證。

  對這兩句詩的體證和修持,有的禪師甚至獻上了自己的生命。日本的織田信長消滅了對手武田信玄的軍隊后,因敬慕武田信玄的師尊,帶著大禮到惠林寺邀請快川國師出山,可快川卻絲毫不予理睬,這大大刺激了織田的自尊。當織田得知惠林寺曾藏匿保護過武田的家將,并掩護他們出逃的消息后,就命令士兵縱火焚燒惠林寺?齑▏鴰熢谒略簶情w上,淡定從容地吟誦了“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兩句詩,之后便投身火海,進入了清涼勝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