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棵樹有每棵樹的美

  每棵樹有每棵樹的美

  最近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成長的盲點,這不是對方的問題,想一想,或許真的完全源于自心的煩惱作祟。

  修行人的心,越能沉靜就越敏銳,自己縱使沒有時刻保持止觀的修習,可是對于五塵五欲的染著,實是以熏聞正法的專注中,逐漸地給予有力的疏導與淡化。我相信佛法的力量,能提起修行者正念與正知,慢慢地讓身心完全地投注于正法的光輝。然而,偶爾無始習氣的侵蝕,也是在所難免的,畢竟自心根深柢固的煩惱根,尚未徹底地給予拔除。

  擁有正念的敏銳力,要發(fā)現(xiàn)身邊人的起心動念,真的不是件困難的事,尤其與自己因緣較深的人,更是不必見面,就能有效地感應道交,甚至于如拿著一片鏡子給對方照照自己一般。話雖如此,有時若不留意對方的感受時,也會讓對方無形中受到創(chuàng)傷。也因為這樣,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即有契理與契機之區(qū)別了。

  每個人在還未徹底根拔我執(zhí)之前,都有著如影隨形的自尊自我,要如何讓眾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以及如何引導他勇敢地面對自心的煩惱時,實是需要非常多的忍耐心、慈悲心與智慧心不可,否則多半是事倍功半的。

  要剖析與調伏眾生內心自我的煩惱,可以說是一項深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就好比如森林里的每一棵樹一樣,每棵樹都有個別的體態(tài),有自己定型的面貌,說真的,也因為如此森林才呈現(xiàn)多采多姿的一面,所以,我們不能控制每棵樹吻合自己的要求都長的同一型態(tài),在與原有的牢固外形對抗時,若不留意,也會無心地將樹身折斷,反而無法履行調整或導正外形的功效,失去了最原初的用心意義。

  我們不妨走到山坡上,眺望或鳥瞰森林下的每一棵樹,您會不禁地給自己的一個答案就是,原來每棵樹都有每棵樹的美,而且在它們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歲月的留痕,它不會掩飾自己,坦率地表達自我的尊嚴與個性。一個有智慧的人,要如何將森林里的每棵樹調整到恰到好處,實是門很大的學問,要它不會被強風吹倒,讓它不受蟲害,并透過足夠的陽光和雨水有效地成長茁壯,我想,除了善觀因緣和慈悲忍耐以外,別無他法了。

  觀機施教的方法不但要適合對方,而且還要松緊拿捏得體,發(fā)現(xiàn)它被風吹的倒向東邊,則要在西邊予以支撐,當雨過天晴就開始慢慢地將樹身扶直,繼而把根部的泥土恢復原狀,澆些水使它適應調整后的身型,如此一天一天的下來,它才能在傾倒中再度的重新站起來,甚至于可以藉此緣故,將原來定型的歪曲糾正過來。有些無始累積下來的習慣性,絕不是說要改就能改,若沒有大風侵襲的因緣,有時還真不容易使它心甘情愿地接受調整。也因此,化導眾生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力,當然地最重要的還是智慧與慈悲的配合了。

  森林里的每棵樹有自己自然的體態(tài),也有說不盡的成長故事,更蘊藏著無限的美,我們要懂得欣賞,更需要懂得善觀因緣,只要條件具足,就要溫柔地、善巧地、徹底地予以調整,使其在森林里更能突出其應有的特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