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善導的懺悔思想(四)

  論善導的懺悔思想(四)

  在身業(yè)禮拜門中,世親強調(diào)禮拜的對象與動機;而善導則加上“一心專志恭敬合掌,香華供養(yǎng)”,更強調(diào)禮拜的方法與行儀。在口業(yè)贊嘆門中,世親主要強調(diào)“稱名”;而善導則贊嘆依正二報的莊嚴,將稱名從五念門中分出,放在后面的正業(yè)中,這與三心釋中“深心釋”相應,這是善導自己創(chuàng)造的體系。在意業(yè)觀察門與作愿門中,善導將世親的這二門順序顛倒,并且將世親觀察門的毗婆舍那(觀)與作愿門的奢摩他(止)舍棄,突出他的凡夫本位特色,從而變得容易與凡夫的行法相應,將五念門再編成凈土教的實踐行法。同時,由于善導將意業(yè)觀察門與作愿門順序的顛倒,從而使他的身業(yè)禮拜門、口業(yè)贊嘆門、意業(yè)憶念觀察門以身、口、意三業(yè)順序,與三心的“至誠心釋”相應;而后面的作愿門與回向門,則與回向發(fā)愿心相應,于是五念門便與三心建立了內(nèi)在的相應,這正是善導改變世親的五念門意圖所在。

  在回向門中,世親則主要闡明前四門為自利行,而此門則是“利益他回向行成就”。[《無量壽經(jīng)優(yōu)波提舍》中說:“菩薩入四種行,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回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大正藏》卷26,233a。]相對于回向眾生的一般圣道行,曇鸞的《往生論注》中說: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凈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大正藏》卷40,836a。]

  曇鸞把回向分為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兩種,善導則繼承了曇鸞的解釋,在回向門中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善導對五念門的獨特解釋,體現(xiàn)了他從凡夫本位出發(fā),建立自己的凈土教。

  善導的五念門是對三心的展開,同樣五悔思想也是如此。三心的至誠心,即是通過身業(yè)禮拜、口業(yè)贊嘆稱揚、意業(yè)專念觀察的三業(yè)實踐,表示對阿彌陀佛的真實心。而修行者自身來說,對自己則生起無比的懺悔心,才能真正地修行實踐,所以至誠心從狹義來說,則與五悔的懺悔相應;從廣義來說,則與五悔的全部實踐相當。[福原隆善〈善導大師の懺悔思想〉,藤吉慈海編《善導大師の凈土教》,第61頁。]

  其次,深心可分為信機與信法兩種來考察。第二勸請則是因為眾生永沒生死苦海而不覺知,所以勸請佛陀拔眾生的痛苦;第三隨喜是因為歷劫以來懷有種種煩惱,焚燒諸善根,通過諸佛的教化,所以醒悟生起大精進隨喜心。因此,勸請與隨喜則與二種深信相應,但這種相應并不是單一的,而應該從重疊交叉來看,即勸請、隨喜是因為煩惱具足的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流轉(zhuǎn),解脫三界輪回十分困難,這就是信機;但是凡夫憑阿彌陀佛的本愿而稱名念佛,則必得救濟,這是信法。所以,勸請、隨喜是深心的具體的懺悔法。

  最后,回向發(fā)愿心分為諸善根回向與往生凈土愿兩個方面,即與五悔的回向與發(fā)愿相當。五悔中的回向,就是說凡夫在生死苦海中,隨順阿彌陀佛的教化,修諸善根,回向凈土,即與回向發(fā)愿心的回向相應;而發(fā)愿即愿自他都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所以不但名稱相同,而且內(nèi)容都沒有變化。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五悔內(nèi)含于三心中,五悔就是三心的實踐的具體方法。同時,五悔與五念門因為都是三心的展開,從而二者建立起一定的關連,下面,我們把五悔、三心、五念門之間的關系表列如下:

  五悔三心五念門

  懺悔至誠心身業(yè)禮拜門

  勸請深心口業(yè)贊嘆門

  隨喜意業(yè)觀察門

  回向回向發(fā)愿心作愿門

  發(fā)愿回向門

  從上面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善導的五悔思想不但與三心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且同時與五念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著善導的懺悔思想的特色。在作愿門與觀察門中,善導排除了圣道的止觀修行,突出他的凡夫本位特色;同時,將稱名從贊嘆門中分出,另外展開為五種正行,而成為正行中的正業(yè)。在他的五悔中,回向在前,而發(fā)愿在后,表現(xiàn)了他以凡夫為本位的修行特征。

  (3)廣懺悔

  廣懺悔是相對于略懺悔而言,詳細地說明懺悔的內(nèi)容。首先,懺悔的對象是“十方諸佛、十二部經(jīng)、諸大菩薩、一切賢圣,及一切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xiàn)前大眾等”、“三寶前法界眾生前”[《往生禮贊偈》,《大正藏》卷47,447a、b。]。在《法事贊》中,懺悔的對象是“道場凡圣”、“三寶道場大眾前”;在《觀念法門》中,則是“佛”、“諸佛一切賢圣天曹地府一切業(yè)道”、“諸大德僧眾”。所以,懺悔都不是專在阿彌陀佛前,而是諸佛及一切眾生前懺悔自己的罪過,懺悔后,歸依阿彌陀佛。

  其次,懺悔的具體內(nèi)容從殺生開始,偷盜、邪淫、妄語欺誑、綺語調(diào)弄、惡口罵辱誹謗毀呰、兩舌斗亂破壞,到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對身口意所起一切罪行懺悔。善導十分強調(diào)戒罪的懺悔,表現(xiàn)了他對戒律的重視,如《龍舒增廣凈土文》中描述善導的持戒:

  三十余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禮佛方等,專為己任。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絕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凈身供養(yǎng)飲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廚供眾,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啖;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jīng)》十萬余卷,畫凈土變相三百余;譬見及壞塔,皆悉修營,燃燈續(xù)明,每歲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不與眾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yè);展轉(zhuǎn)授凈土法門者,不可勝數(shù)。[《龍舒增廣凈土文》卷5,《大正藏》卷47,266a。]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善導持戒十分精嚴,所以特別注重戒罪的懺悔也是理所當然的。

  接著,善導說:“今于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fā)露懺悔,不敢覆藏。唯愿十方三寶法界眾生,受我懺悔,憶我清凈。始從今日,愿共法界眾生,舍邪歸正,發(fā)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生阿彌陀佛國,乃至成佛”。[《往生禮贊偈》,《大正藏》卷47,447b。]這是發(fā)愿,愿眾生能舍邪歸正,發(fā)菩提心,同得往生。最后,結(jié)說:“如是等罪,永斷相續(xù),更不敢作,懺悔已,至心歸命懺悔”,這表明了斷罪的相續(xù),歸命阿彌陀佛。

  要、略、廣三種懺悔是六時禮贊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的,在《往生禮贊偈》中說:“須要中要取初,須略中略取中,須廣中廣取下。”[《往生禮贊偈》,《大正藏》卷47,447a。]而此三種懺悔的不同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善導懺悔思想的獨自特色。

  我們對善導懺悔思想的基礎——末法思想與根機論進行了溯源性考察。我們認為凈土經(jīng)典中對五濁惡世的描述,對后代凈土教的末法思想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善導繼承了曇鸞及道綽的末法思想及凡夫根機論,由此而建立自己的懺悔思想。同時,我們對善導著作中有關懺悔的用法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善導對懺悔的用法大部分來自智顗;同時行儀分四部五卷中懺悔的用法非常多,可見懺悔在善導凈土教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我們詳細地考察了善導懺悔思想的特色,闡明了在善導的凈土教中,懺悔與修觀、滅罪、稱名念佛的關系,懺悔的形態(tài)及種類等。

  善導對于“日想觀”與“華座觀”的懺悔的解釋,都將懺悔置于觀法的前方便的位置上,這是繼承《普賢觀經(jīng)》及智顗的思想。但是,在解釋“華座觀”時,請愿攝受護念,得到佛的加被力,從而成就觀法,這就突出他在觀法修行上的他力本愿思想。所以,善導把懺悔逐漸與阿彌陀佛的他力本愿聯(lián)系起來,突出懺悔的成就是因阿彌陀佛的本愿加持力,于是懺悔便具有他力的色彩。

  懺悔作為佛教的修行法門,其主要功能即在于滅罪。但是,善導認為凡夫的懺悔滅罪必須以阿彌陀佛的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在《觀念法門》中提出滅罪增上緣,從而顯示他特有的懺悔思想。同時,他在《觀念法門》中又闡明了“白毫觀”懺悔滅罪的方法,強調(diào)佛對眾生的救濟作用。

  在善導的懺悔與稱名念佛關系上,我們認為應該是表里一體關系,從而很好地解釋了“念念稱名常懺悔”這句話,揭示了懺悔思想在善導凈土教中的真正作用。關于懺悔的三品形態(tài),我們從《觀佛三昧海經(jīng)》及《大方等大集經(jīng)》出發(fā),認為懺悔的三品是善導獨自創(chuàng)造。

  我們利用敦煌文書及比較學的方法,對要、略、廣三種懺悔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認為善導在整理《十二光禮》時,將其中的懺悔偈改變?yōu)?ldquo;要懺悔”;同時,我們認為善導的“要懺悔”是屬于事懺,這是因為他的懺悔觀與信機是相應的,并且是從凈土信仰的立場來闡述事懺。善導的“略懺悔”就是五悔,我們通過善導的五悔與《十住毗婆沙論》及《觀佛三昧海經(jīng)》進行比較,推測善導的五悔是依據(jù)這兩種經(jīng)論而形成。同時,我們對《往生禮贊偈》中的五悔、三心、五念門及《往生論》中的五念門進行比較,強調(diào)善導的五悔思想不但與三心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且同時與五念門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著善導的懺悔思想的特色。我們在“廣懺悔”中發(fā)現(xiàn)善導注重戒罪的懺悔,剛好證明他傳記中持戒精嚴的記載。

  我們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討,說明善導在繼承以往佛教的懺悔思想同時,充分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凈土信仰的立場,從而使他的懺悔思想體現(xiàn)出其獨有的特色。善導的懺悔思想不但在中國凈土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我們探討的意義所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