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臺灣南部的佛教信仰

  大陸土地面積九百多萬平方公里,東西、南北相距都是五、六千公里,要說各地氣候有個什么差異,還算說得過去。臺灣本島總共不過三萬多平方公里,就是繞島一周也不過千余公里,可是說來神奇,就這巴掌大的一片地方,同樣是十一月的時間,氣溫竟然如隔萬里。當臺北人捂上毛線衣的時候,高雄、屏東竟然還是驕陽似火、照舊穿著T恤的日子,而同一時間的中央山區(qū)要披上棉衣才能抵御風寒的襲擊。

  臺灣的信仰也如同這氣候的差異,地方雖然不大,情況非常復雜。今日臺灣社會,除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些世界性的大宗教之外,還有道教、齋教、儒教、一貫道等中國的本土性宗教,有媽祖、老爺、王公、城隍、土地公、龍王、山神、海神、樹神等多種民間神祇。

  就佛教與中國本土宗教、民間神祇的關系而言,可以說是互相交叉、錯綜復雜。早期,佛教在傳入臺灣時,因為有些本土性宗教與民間信仰已經(jīng)傳入,佛教為了發(fā)展,有時會依托于他們。后來佛教發(fā)展壯大之后,這些信仰不自覺地又依附于佛教。于是形成了今天有些寺院里有神像,大部分宮、廟、觀、所、堂里有佛、菩薩像的熱鬧場面。

  特別是南部地區(qū),這種現(xiàn)象最為明顯。比如高雄的元亨寺,在高雄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寺院了,就僧團而言也很規(guī)范,可是其觀音殿里除了上面供著的觀音菩薩像,下面還供著不少媽祖與諸王爺、王公的塑像,雜七雜八一堆。據(jù)說這是因為元亨寺原為民間小廟,佛教接手改造后,為了尊重原來的信眾,就保留這些塑像直到現(xiàn)在。

  高雄縣大崗山超峰寺更是這樣,不大的寺院,只有兩三座殿堂。但就這僅有的幾座殿堂中,竟然每個殿堂都供有各種神像。其中原來的老殿堂尤為特別,非但“百神”并坐,而且“萬法”和合,里面有佛法的書籍、有道教的宣傳品、有民間的善書……還有抽簽算卦、占卜看相,熱鬧無比。

  別看超峰寺這樣,竟然還是臺灣佛教原來的四大法脈之一——月眉山派、凌云寺派、法云寺派與大崗山派,在臺灣佛教界有著深厚的人脈與相當?shù)穆曂,F(xiàn)在臺灣不少寺院的法脈都源于此寺。

  超峰寺最特別的地方不在于其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在于其在臺灣民間信仰與道教信仰中的神圣性。聽說現(xiàn)在每年都有各地的道教信徒與民間信仰者成伙結伴來朝圣還愿。之所以它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原因要追溯到日據(jù)時期。

  當初日本人占據(jù)臺灣之后,一心想把臺灣徹底日化,于是除了佛教信仰外,其它來源于中國本土的信仰一概取消(他們認為佛教不是源自于中國,而且日本也有,所以不加取締),妄圖斬斷臺灣民眾與大陸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大陸全面抗戰(zhàn)展開之后,日本人更是加緊這方面的管控,發(fā)現(xiàn)異類信仰者就會加以殺害。于是,原本信仰道教與其它神祇的民眾不得不把供奉的神像轉移。由于日人不毀佛教,于是它們統(tǒng)統(tǒng)被送到佛教寺廟。超峰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留了臺灣南部地區(qū)大批其它信仰的“難民神像”。

  二戰(zhàn)之后日本投降,臺灣再度回歸中國,于是其它信仰自動恢復,這時超峰寺的神像也就各回各家了。之后,為了感恩與懷念,人們不斷回來進香,并請購神像再供奉于超峰寺,大崗山就成了臺灣南部各種傳統(tǒng)信仰的共同圣地。于是,就是到了佛法思想非常昌明的今天,誰也沒有辦法取消大崗山的特色!

  不僅這兩座寺院,近幾天參訪的南部寺院大多都是這種特色,除了星云大師佛光山寺。如果有人對此感興趣,到臺灣時不妨關注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