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眼看臺灣》臺灣佛教的幾個基本特征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從二○○二年到二○○七年,我曾先后兩次到臺灣,前后加起來,時間將近一百天。這近百天的所見所聞,通過自己的思考,感覺臺灣佛教有如下幾個基本的特征。
一、臺灣佛教的教育特別發(fā)達
臺灣佛教教育發(fā)達具體指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第一,佛教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佛教既參與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又參與佛教教育。出家僧眾可以自由在社會大學讀書,社會人士也可以到佛教的教育機構就讀。
第二,普及性教育和高端的學術研究相結合——不少法師從事一般性的社會弘化工作,也有法師從事艱深的佛教學術研究工作。流通于世的佛教著作既有普及性的,也有研究性的。佛教教育機構既有專宗研究的,也有各宗并弘的,既有初中級別,也有高等研究。佛教開辦了很多非常好的大學,較有名的有玄奘大學、華梵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慈濟醫(yī)學院、法鼓山佛教研修學院(前身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等。佛教創(chuàng)辦的大學,已經(jīng)能夠和基督教的大學平分秋色;浇虅(chuàng)辦的大學,知名的有東吳大學、浸會大學、東海大學、 輔仁大學、真理大學等。可以說,佛教教育涉及到了各個階段,包括了各個階層,具有完整性、普適性。
第三,佛法典籍的內(nèi)部印刷與社會印行相結合——在臺灣尋找佛法書籍非常容易,不僅各寺院、佛學院大量印行,書店里也有許多公開出版、出售的。有些出版社就是佛教界自己組織的。
二、臺灣佛教的弘法特別發(fā)達
臺灣佛教弘法形式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相結合。臺灣佛教在弘法的事業(yè)上非常用心,不恰當?shù)卣f,是用盡了一切手段,而且無孔不入,類似于基督教的行為。除了傳統(tǒng)的講經(jīng)、說法、開辦法會之外,他們還活躍于出版、影視等現(xiàn)代社會傳媒領域,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弘法新成果。弘法對象涵蓋社會所有年齡階段,對于老年人,有敬老院、安養(yǎng)院、老年學佛會等組織;對于中青年,這是佛教的主體,相對應的學佛組織最多;對于少年兒童,有少年佛學班、少年學佛營、少年學佛團等組織。就連監(jiān)獄里,也有很多人在弘法,政府也很支持。總體來說,臺灣佛教弘法無處不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信仰關懷行為。臺灣很多寺院與組織都有自己的信仰關懷機構,定期派人拜訪自己門下的信眾,傾聽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困難,解決他們的煩惱。這種做法效果非常好,感動不少人矢志不移心向佛教。
三、臺灣佛教的素食業(yè)特別發(fā)達
在臺灣,任何一個城市,哪怕是十分偏僻的鄉(xiāng)下小鎮(zhèn),都能找到一個非常專業(yè)的素餐館。素餐館不但在臺灣分布廣,而且經(jīng)營狀況好,顧客盈門,有些甚至人滿為患。素食在臺灣,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不管是不是學佛的,都以吃素為快樂、光榮。所以臺灣的出家人很幸福,走到哪里,都能吃素。素食業(yè)的發(fā)達,已使臺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素食產(chǎn)業(yè),有些素食的經(jīng)營者資產(chǎn)多達幾十億臺幣。
四、臺灣佛教的國際化程度很高
臺灣佛教不管大山頭,還是一般的寺院,只要有一點兒規(guī)模,都盡可能與國際聯(lián)系,讓世界走進來,使自己走出去。臺灣有非常多的佛學院都接受外國留學生,也派出不少的人出外留學。一般社會上的國際化,更不用說了。因此,臺灣的寺院里,什么膚色的人都有,什么國家的人都有。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不少寺院,經(jīng)常舉辦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國際性的弘法活動。我們到法鼓山兩個月時間,竟然參與了近十次國際性活動。發(fā)達的國際化使臺灣佛教保持了暢通的信息來源與高度的戰(zhàn)略眼光,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五、臺灣佛教的道風十分嚴整
由于臺灣佛教界慷慨、熱情的作風,使很多人誤以為臺灣的出家人都很富裕,其實不是。大多數(shù)出家人生活非常簡單、儉樸,甚至是清貧的!舉例來說,絕大多數(shù)臺灣寺院的出家人,每月的單資只有500-1000臺幣(合人民幣約125-250元)。這在物價奇高的臺灣形同完全沒有錢。
多數(shù)寺院、僧團的戒律、組織規(guī)定,都非常嚴格。普通僧眾幾乎沒有個人的生活空間,幾乎沒有個人支配的時間。他們的佛事,像早晚課、法會等,無論是場面還是唱念,都特別地莊嚴、認真、整齊。他們組織的任何活動,都是反復演練,整齊有序,有條不紊。
出家僧眾非常注重威儀,言行舉止端莊有禮,看不到粗野與放逸的表現(xiàn)。
正是因為出家人起到了社會的表率作用,所以臺灣的出家人,社會地位非常高,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社會上的人,會盡一切可能為出家人提供便利。他們真可謂人天師表,醒世明燈。
六、臺灣佛教的社會化程度非常高
在不失自己根本特色的前提下,臺灣佛教盡可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比如:佛教經(jīng)營的有圖書、雜志、出版等文化事業(yè),電臺、電視臺等傳媒事業(yè),茶館、咖啡館、素食的制作與經(jīng)營等服務事業(yè)、佛教用品的制造與經(jīng)營等工商事業(yè)。
一些寺院專門生產(chǎn)的禪椅、禪凳、茶葉、素食、香燭、書籍等用品,很受社會歡迎!一些寺院創(chuàng)辦的養(yǎng)老院很成功,有癱瘓的老人,在這里受到悉心照料,又能站起來,于是吸引更多的老人前來。
寺院開辦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機構,開辦有醫(yī)院、診所、流浪動物收養(yǎng)所等慈善機構,甚至還有出家人直接做生意或經(jīng)營種植業(yè)的,例如買賣商品、種植果園、菜園、農(nóng)場等。這些社會事業(yè)的利潤,一部分補貼弘法工作,一部分用于慈善事業(yè),大大減輕了寺院募捐的壓力。
臺灣佛教的發(fā)達,不純粹是信眾捐獻的力量,也與佛教自身努力地發(fā)展經(jīng)濟有關,這應該也是漢傳佛教“農(nóng)禪并重”傳統(tǒng)的繼承。不過,在當代社會,“禪”沒有變,而“農(nóng)”的范圍擴大了,不僅涉及到農(nóng)業(yè)、制造業(yè),還包括了文化傳媒業(yè)、信息產(chǎn)業(yè)等,只要是合法的、符合佛法精神的,都有參與。對此現(xiàn)象,臺灣“政府”的態(tài)度是既不支持,但也絕不反對,任其自由發(fā)展。
七、臺灣佛教多元并存、兼相發(fā)展
所謂“多元并存”,就佛教而言,三大語系佛教,都可以在臺灣找到它們的蹤跡。也就是說,不單是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在臺灣都有一定的市場,都有不少人去傳播、發(fā)揚,而且展現(xiàn)出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勢態(tài)。
就漢傳佛教而言,除了傳統(tǒng)的禪宗、凈土宗兩大宗派,其他各宗派,也有人去弘揚、傳承,既有人專門去發(fā)揚某一宗派,也有人融合各個學派,兼容并蓄地來修持、發(fā)展。
臺灣除了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的大宗教信仰之外,各種民間信仰也很發(fā)達,比如:中國本土的道教、一貫道、媽祖、土地公、城隍、王爺?shù),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影子。而且在一些中小寺廟,民間信仰和佛教信仰,在保持各自獨立的情況下,竟然還可以并存共生。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早期佛教傳到臺灣時,曾依附于民間信仰,方便傳播;后期佛教壯大后,大樹底下好乘涼,反哺了民間信仰的延續(xù)。
可以說,信仰的多元并存、兼容并蓄,是臺灣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同時,佛教的巨大包容性特征也于此現(xiàn)象中展露無遺。
八、臺灣佛教的信眾素質(zhì)非常高
臺灣現(xiàn)在的佛教,不但出家人文化高、學歷高,能夠參與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等各項事業(yè),而且就在家的居士而言,大多數(shù)素質(zhì)也非常高!他(她)們在各項法會活動中,組織有序、文明禮貌,也能參與佛教弘法利生、社會救助、社會關懷等活動,乃至社會教化活動。在家信眾成為佛教一支極其重要的有生力量。
之所以如此,與臺灣各個佛教寺院、組織、機構,重視居士的培訓、教育、引導,有很大關系。正是由于他們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有了現(xiàn)在在家信眾的這種精神面貌。
總體來講,臺灣的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社會的一個教育中心、文化中心、慈善中心,是人文的象征、是文明的標志。佛教已然成為臺灣社會和諧穩(wěn)定、文明有序的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 上一篇:《僧眼看臺灣》佛光掠影
- 下一篇:《僧眼看臺灣》僧眼看兩岸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