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與大乘勝解

  菩薩行與大乘勝解

  ──二十八年三月在云南常惺法師追悼會講──

  今天開會追悼常惺法師。有幾句話,是應該特別提出來說一說的:‘六度齊修,智悲兼大,求之古德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師平生的學問,雖所涉甚多,然其得力處,應該是在于華嚴宗;所以他對于華嚴宗教理的闡發(fā)以及實行,頗與圭峰密相近。華嚴宗自帝心創(chuàng)立之后,傳至圭峰五祖,即沒有再繼續(xù)的六祖,這因為無人能為繼承者的緣故。常惺法師堪作繼承者,惜乎盛年早逝!這是良可嘆悼的!

  綜觀常惺法師的一生 菩薩行的表現(xiàn)很為充分。試看他力事提倡僧教育與為一般人講學,及民國十六年領導數(shù)十僧侶作傷兵之救護等,這些、都是“六度齊修”及“悲智兼大”的實際表現(xiàn)。所以依他的行業(yè)講,可以謂之菩薩行者。唐裴休之贊圭峰密,亦在于此。

  所謂菩薩行,正是自利利他以成佛的行;必要如此學菩薩行,方可以成佛。普泛的說,一般學佛者,雖只修人天福報,亦可謂之學佛;只受三皈,行五戒、十善,修四禪、四空定,不具出世行愿智慧,則仍是人天的行果。若較此進一步,修出世行,而不發(fā)心利人,只求自了,可謂之聲聞行或緣覺行。所以純正的學佛,應該是學菩薩。而聲聞、緣覺行與菩薩行二者之分別,在于能否具備大悲愿為斷。能真正具大悲愿,自然是菩薩行;雖解得四大皆空五蘊無我,若沒有大悲愿,則仍同二乘小果。要是真學菩薩,應該大慈大悲,視眾生之苦樂同己苦樂,發(fā)大悲普救心而上求無上菩提佛果,乃真可成佛。然圓滿無上佛果,要由實發(fā)大悲心后,積極的長劫修行,待無量福德智慧都滿足后,是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如此,乃真能實現(xiàn)其利濟眾生之大悲事業(yè)。所以真正之學佛,應該在菩薩行上學起。我覺得常惺法師是一個真學菩薩行者,故我們今日追悼常惺法師,對這一點應當特別留意。

  菩薩,大略是大智大悲之義。梵語菩提薩埵,華譯覺有情者。分析言之,菩提即為上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薩埵乃是下度的無量有情;以此上求下度而成能自利利他的菩薩。究其特點,在發(fā)生甚深的大悲心;而大悲之發(fā)生,又由通達諸法實相,即由空去我法二執(zhí)之大乘勝解相應所起。大悲菩提心,從大乘勝解相應乃起,故菩薩行亦應從此處學起。所以,真正的發(fā)大智大悲菩薩心者,必須于了義大乘得其勝解,方能真正發(fā)起大悲菩提心。

  何為大乘勝解之扼要處?大乘佛法的宗要,在于說明因緣所生法,一切自性空,一切唯識有。先說因緣所生法一切自性空義,此在龍樹菩薩中論有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直說從因緣所生起的有為諸法,乃至所謂非生非滅的無為法,其觀念名相亦皆為因緣所生法。如是因緣所生法,龍樹菩薩說:法即是空──宗,因緣生故──因。后有繼承此宗的佛護菩薩曾說:‘諸法因緣生,諸法自性空;諸法自性空,諸法因緣生’。如此反復言之者,以諸法仗因托緣而生,離去因緣別無自體性,故曰諸法自性空,以無法之自體故;反之,此亦正是要以自性空故說明諸法因緣生。假如諸法有固定實體,則不必從因緣生,不必要因緣了?傊、這反復推闡的因緣空空因緣真理,正明無作無受,因果不亡。若未澈了此理,則必誤解為佛法談空,是撥無一切因果的謬論了。殊不知佛法的空義正是明因緣生法的,所以龍樹菩薩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樣的談空,著重在顯示萬法因緣生。假使不是空的,則眾生固定為眾生,佛固定為佛,世間一切皆定實,善的永久為善,惡的永久為惡,則便是死的世界了,這還有什么佛度眾生,眾生成佛呢?這樣佛法及世間法皆不得成就了。所以佛法之談空,是依空義徹顯因緣所生世出世間的因果法無不可成,使宇宙萬有變成活潑潑的宇宙萬有;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令一切苦惱的人類皆有向上增進的希望。

  空的定義,是當體即空;以因緣生法皆無固定之物體故。雖然仍有森羅萬象,宇宙世界儼然的存在,但此諸法皆是依時間空間等種種因緣合成而有的,要有此因緣和合方成森羅萬象中的某一法某一物。譬如人,要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諸法,要有父有母此時此空等因緣聚合而后可假名之曰人;一切法之假以成立其名相,亦皆如此;究其實體即不可得,故曰當體即空。此即空中因緣和合而有的任何一法,此法皆從因緣生起,輾轉(zhuǎn)幻起萬有萬法。雖所安之名字各別不同,但其正當和合成立時,則恰如有人執(zhí)鏡艾就太陽取火一樣,因人之執(zhí)艾與鏡及正對太陽等眾緣會合,方能取得假名之火;若無太陽,雖有人持鏡艾即不能出火;單有太陽而無鏡艾與人,亦無可取火;所以此火固非定物。因緣所生的萬法無不如此,故一切法皆是假名安立也。

  復次、此萬有的假名法,以其自性本空故,隨安一名皆得;所謂空假不二,即假即空故。或全空無假,或全假無空,則又非空非假,如是空假雙亡或空假雙照,即為中道。這是空宗佛法的大意。

  次說大乘唯識義。大乘唯識的宗旨,今亦作一偈來說:“因緣所生法,一切依識有;所執(zhí)自性空,即是圓成實”。在般若宗說因緣所生法,先明即是空的勝義諦,然后明假明空空假不二之中;在唯識宗則就因緣所生法先明其皆依識而有的依他起,然后明所執(zhí)空以顯中道圓成實。這其中的差別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佛教環(huán)境不同:龍樹為對破一切有部而建立大乘根本義,故從空義發(fā)揮;無著、世親繼承龍樹空義,為對誤執(zhí)空義而撥無世出世間一切因果,失了向上的希望心,成為慵懶的惰性,甚至不畏惡業(yè)惡報,結(jié)果破壞了因緣生法的因果,這是佛教的危機,所以無著、世親力說因緣所生法一切皆依識而有。破惡取空,側(cè)重在因果相續(xù)的義上闡明。

  因果相續(xù)的說法,是將世出世間一切因緣所生法,析為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等。此諸法各有其因以引生其果,輾轉(zhuǎn)熏起相續(xù)不斷,所以有依他起性,遍計執(zhí)性,圓成實性的三性安立。大致說來,依他起性的色心諸法,正是因緣所生法。遍計執(zhí)性的法,則只是實無而執(zhí)有的假名;如有人執(zhí)龜有毛,兔有角,或認繩為蛇等等,而實際龜既無毛,兔亦無角,繩子更非是蛇,故遍計所執(zhí)但名無實。至于依他起性法,則須藉因緣完備而有,如盆花要有種子及水、土、日光以生起等,異于空花兔角。此中所謂的因緣,亦非泛指,應限于切要的勝緣與特有的親因。依這種因果理法所講,假如具有凈勝的要緣特因,則便一定能趣得其應得之善果,令人可生起向上希愿。色心諸法各各作因的種子及各別成果的現(xiàn)行,又皆熏習依持在第八識心中,所謂賴耶受熏持種者是。種子起現(xiàn)行,現(xiàn)行熏種子等等,皆依識有。但應該注意的,這所謂“有”,要分二種:一、因緣生法有,二、分別假名有。種子變現(xiàn)行,或現(xiàn)行熏種子,兼因緣生法有;反之、龜毛兔角及繩蛇、空花等,只是分別假名有。但說二諦的,混稱假名俗諦,未辨于因緣有。

  復次、應注意者,即無漏的清凈法,亦從因緣生而有,故發(fā)大乘心,行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歷三大阿僧祇劫修積福德智慧,以成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圣果,亦無不依識轉(zhuǎn)變而有。即此所析明的世出世間因果理法上,若能把向來遍計所執(zhí)的自性遣空時,即顯圓成實性。

  關(guān)于空有二宗的教義,空宗談空,太偏重于緣,而忽略了因的重要;有宗有鑒及此,因而即偏重于說明親因以為之補充,復就因緣生法以明其依識而有。然印度后期的唯識論師,有太偏于有的傾向,故有后期的空論師起而難破。要之、空有二宗之相偏,適為相成,所謂空有二門,會歸一實,此即今天所欲說明的大乘要義了!也即是追念隨學常惺法師菩薩行所應生起的大乘勝解。(大慧記)(見海刊第二十卷等六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