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人應(yīng)酬,唯以忠恕為懷

  與世人應(yīng)酬,唯以忠恕為懷

  當(dāng)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

  ——印光大師

  “當(dāng)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這是教我們平時自己用功。“主敬”,一切恭敬!按嬲\”,我們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處世、待人、接物。別人對我刻薄,我對他要誠敬。為什么呢?我學(xué)佛,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間人一般知見,這才行。這樣作,我不是處處要吃虧?怕什么!不肯吃虧,西方世界就去不了啦!這個世間我們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棄,一切都不要計較,以真誠恭敬心來相待,縱然吃虧上當(dāng),也歡歡喜喜;遭人家侮辱、毀謗,我們也歡歡喜喜,我們的業(yè)障才消掉啊!我們的道業(yè)——清凈心——成就了啊!所以虛浮、懈怠、疏忽,這叫大意,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能夠見得到的,修行要沒有這種相。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無論做什么,必小心謹(jǐn)慎,心很細;粗心大意是怠忽之相,這心是不誠不敬。心果然誠、敬,做事情,處世待人,一定小心謹(jǐn)慎,樣樣都做得很圓滿。所以從日常生活當(dāng)中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誠敬。普賢大愿第一句禮敬諸佛,就是主敬存誠的意思。

  “及與世人酬酢”,“酬酢”是應(yīng)酬,跟世間人往來!拔ㄒ灾宜閼选,跟人往來一定要忠信,這就是真誠心的對人!八 ,是對于一切人的過失,決定不分別、不執(zhí)著、不掛在心上,這是恕。恕再發(fā)展,就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就是從恕里頭產(chǎn)生的。不計較一切人的過失,我們這個心量才大,心地才清凈。所以“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我們要想斷惡、修善,這真的是基礎(chǔ)。惡斷不掉,善修不成功。原因在哪里呢?把這一段多念幾遍就知道了,就能發(fā)現(xiàn)根源在什么地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