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怨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怨

  知足常樂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和生活態(tài)度,要求人們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樂天知命,悠然自得。然而,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人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是安定舒適、快樂幸福,還是躁動不安、煩惱叢生,取決于你的心,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

  有一首無名氏的散曲,寫知足者的安然生活,十分令人神往,讓人很感動:

  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夜歸兒女話燈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獨眠,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書一卷,瘋也癡癲,狂也癡癲。

  像這首散曲所描述的心境,又怎能不悠閑自在呢?安于本分,安于擁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輕松、無拘無束、灑脫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樂與尊嚴。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是情真意切的延續(xù)。“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了沉復(fù)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著名的賢人,叫做介子推。他曾經(jīng)和晉文公長期流亡國外,吃了不少苦。然而,晉文公繼位后獎勵賢臣良士,介子推卻沒有得到賞賜。

  母親怕他的心里有所不滿和怨恨,惹來麻煩,就問他:“孩子啊,君主沒有給你論功行賞,你是不是不高興呀?”

  介子推卻很平靜地回答:“母親,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這些都不適合孩兒的性子。追求功名,向往富貴,不是我的為人之道。我寧愿到那山村鄉(xiāng)野里,躬耕自給自足,也不愿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吃君主的俸祿。”

  母親不由地笑道:“孩兒的為人,當(dāng)娘的怎么會不知道。你這樣見利讓利、聞名讓名,不與世抵觸,好得很!”

  母子便離開了朝都,到綿山里安了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園生活,一邊勞作,一邊觀賞著大自然的風(fēng)起云涌、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終日里顯出淡雅、嫻靜的樣子,樂不思金。

  佛為什么說看輕身外物?因為名、利、權(quán)、錢,只要你心里有一分它,你就要拋掉一分的快樂自在。人生在世爭名奪利,忙忙碌碌地鉆營追索,卻忽略了生命賜予我們的一切美好。對功名利祿看輕看淡一些,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世間還有很多美好的景致。

  孔子教授的學(xué)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個特別出眾,而在72人中又有一個最杰出的,他就是顏回。

  顏回雖然出類拔萃,卻寧愿為民,不愿做官?鬃泳蛦栴伝兀“顏回啊,你家境貧寒,身份卑微,為什么不愿意外出為官呢?”

  顏回搖頭笑道:“我無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50畝地,就足以供給我食糧;城郭之內(nèi)我有10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yǎng)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夠穿衣吃飯之用;家有琴,一陣輕快的輪指,彈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調(diào),足以自娛;我學(xué)老師之道,做個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樂。放著有吃、有穿、有娛樂的日子不去享用,放著大自然的清風(fēng)明月、鳥語花香的美景不去觀賞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豈不是太沒意思了嗎?”

  孔子很受感動:“顏回的愿望,實在太好了!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閑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會畏縮焦慮,注意內(nèi)心修養(yǎng)的人沒有什么官職也不會因此慚愧。’我吟詠這樣的話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這也是我的一點收獲。”

  正所謂“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顏回有這樣的性情,使得他能安貧樂道。顏回的情操得到了孔子的推崇,孔子贊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

  后來,顏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唉!這是老天要斷絕我啊!這是老天要斷絕我。”可見孔子多么看重這個學(xué)生。

  顏回高尚的情操和知足常樂的精神,為后人樹立了一個處世的榜樣:知足者不以爭名斗利來拖累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灑脫、輕松、愉快地生活。

  一個人穿得樸素整潔,何必艷光照人?吃得三餐飽腹,何須山珍海味?住得防風(fēng)避雨,天倫得以團圓,何須高樓大廈?行得健步如飛,何須鮮車駑馬?內(nèi)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盲目地追求名利財色,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比來比去始終沒完沒了。如果能將這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靜。

  當(dāng)你安了心、定了性,找到自己的本真,你就會找到快樂和幸福。你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孩童時代,想象一下那時擁有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如果你想不起來,那就看看孩子們快樂的笑容吧,感受一下那份純真,或許你會有所體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