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分二。辛初點示常心
善哉是贊美之詞。阿難見佛勝相,而知非世間欲愛所生,獨具只眼實在難得,故應嘉贊。又善哉是安慰詞,佛既征得阿難病源在乎妄想,欲加斥破,先予安慰。又善哉可謂怪責之詞,佛意謂汝阿難,既發(fā)心出家,而不用真心,反用妄想攀緣之心,故曰善哉阿難,汝等當知。眾生一向迷真逐妄而不知,阿難亦不知,甚至連定性聲聞,權乘菩薩皆不知。今佛將為開示,當諦聽領悟,故曰汝等當知。一切眾生,通括一切凡外權小九界圣凡。無始,謂時來已久,一切眾生,自從無明妄動以來,即依惑作業(yè),因業(yè)受報;于受報身再起惑作業(yè)依業(yè)受報,如是惑業(yè)苦三,相續(xù)不斷,遂形成生死洪流,苦惱無邊。其過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眾生本具真心三世不遷四相不改曰常,無相實相,如如不動曰住;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謂之性凈;光明透澈,本自覺悟,謂之明體。常住真心是法身;性凈即解脫;明體屬般若。故此真心,亦即眾生本具三德。以其常住故遍一切時處,即題中大字;以其體明,無法不照故,即題中佛字;以其性凈,無法可得故,即題中頂字。常住真心是正因理性,性凈是緣因善性,明體是了因慧性;故常住真心,亦即題中如來密因。佛本此密因而圓證三德,覺悟成佛。眾生迷此密因,而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諸者多也,十二類生,各有八萬四千,塵勞妄想;概括而言不外三種。三界眾生,用見思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同居士分段生死;二乘眾生用塵沙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方便土變易生死;菩薩用無明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實報土,微鈿變易生死。九界圣凡,皆錯在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而成生死根本。若知常住真心,去妄從真;斯即無漏涅槃,成佛根本。此文為全經(jīng)之總綱,以下開示,皆本乎此。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fā)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辛二勸修直道
初二句,是佛按阿難請意。汝阿難既欲研求無上菩提,真實發(fā)明,本具之佛性;就應該直心酬答我之所問。因為十方如來,皆同以直心之道而出離生死,故維摩經(jīng)云:‘直心是道場,能辦一切事故。’華嚴經(jīng)云:‘菩薩妙法樹,生于直心地。’大智度論亦云:‘直心之人,容易免苦;如稠林拽木,直者易出。’若能直心,正念真如,于一切法不起分別;則心直言直,內外相應,因果一致。乃至,是超略詞。以發(fā)菩提心為始,至證菩提為終,于中經(jīng)歷信、住、行、向、地、四加行、等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今文略五十五位,故曰如是乃至。諸委曲相,謂諸魔事,能障道業(yè),不能直入圣位。故佛教誡阿難等,欲求無上菩提,應當直心。果能心言正直,不起分別,必可遠離魔事,直趣菩提。故曰: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否則,因地不真,難免果遭紆曲。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fā)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fā)心,愿舍生死。
庚三廣破七番妄計分七。辛初正破內計分五。壬初征起緣心
當汝二句,是佛按阿難所答。將何二句,是佛雙征阿難,能見及能愛;亦即審驗,二種根本。能見之見精,即是常住真心,屬涅槃根本。愛樂,即下七番所計之妄心,是生死根本。所見,非指所見之境,而是能見之見性。佛問阿難,將何為能見之見性,意欲令其直悟見性,是心非眼。奈阿難示同凡情,故白佛言:‘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fā)心,愿舍生死。’其志固可嘉,其行實可愍。因阿難以識為心,認見屬眼,無異認賊為子,將妄作真。誠如經(jīng)云:‘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fā)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壬二喻明降伏
如汝等三句,是按阿難所答。佛先牒其妄情,然后舉喻以明。意謂若真如汝阿難所說,如是愛樂因于心目,則汝應知心目所在。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猶如國王發(fā)兵討賊,是兵當知,賊之所在,否則徒勞無功。國王喻本覺真心,賊喻煩惱妄想;王被賊侵,喻眾生真心為煩惱所覆。發(fā)兵討賊,喻起始覺妙智,精修圓妙三觀。兵當知賊所在喻欲修三觀,先當知煩惱所在;若不知煩惱所在,雖終日修行,徒與煩惱為伴,無從降伏。故佛明以開示,欲修先悟,始克有成。本經(jīng)二十五圣,皆知煩惱所在,發(fā)智慧兵,討煩惱賊,得證圓通。為陰魔所乘之行者,皆由不知煩惱所在,而墮天魔外道;其中最后二種雖能證二乘,然仍非究竟。因其不知,心目所在‘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最后二句,是佛指出生死涅槃,迷悟關鍵所在,心目本無過咎,咎在不知;若能知目非見,愛樂非心,便離過咎。經(jīng)文似漏一句,應云:‘使汝流轉,皆由不知,心目為咎。’如是望前文:‘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望下文:‘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又云:‘為彼所轉,溺于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甚至佛于四科七大之中,皆責阿難不知心目所在,及佛會四科七大皆藏性時,阿難等始:‘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物葉。悟得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至此阿難及法會大眾,方知心目所在,堪修圓妙三觀,方可降伏煩惱,圓證無上菩提。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壬三牒其內計分二。癸初正牒征
此科應云雙征心目。因在此之前,阿難未會計心在內故無重牒之義。初三句正雙征心目,前文阿難答佛,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佛于前科,先按情執(zhí),后舉喻明,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今繼而征心目所在,無非欲令阿難,去妄明真,離塵相,悟見性,降煩惱,證菩提而已。
世間有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之分;有情世間有界內六凡之有情世間;及界外四圣之正覺世間。器世間則有六凡眾生所居之同居士;三乘圣人所居之方便有余土;及諸佛菩薩所居之常寂光土。今云一切世間,是指有情世間中之六凡眾生同居士。本經(jīng)下云:有十二類生,即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今云十類異生,乃于十二類生中除去,無想無色二種。因無想,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暫時無心;無色,是無色天,空散消沉,心無定處;故但言十種異生。阿難既示同凡情,故廣引十類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之見解,以證己執(zhí),心在身內,所計不差?v觀三句,是高引如來勝相,證己之眼,在于面上。佛眼修廣,如青蓮華,故曰青蓮華眼。我今觀此等四句是正答。根有二種,一曰勝義根:是依他起性,依一精明,分六和合,故在眼曰見,在耳曰聽,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觸,在意曰知;對境照了,不落分別,清凈四大,與心法和合而成,名勝義根。二曰浮塵根:是遍計執(zhí)性。色香味觸四塵為能成,地水火風四大為所成,其形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浮凸粗濁可見,名浮塵根。佛所問是勝義根之清凈心目,亦即見性;而阿難所執(zhí),卻是浮塵根,故曰‘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識心,妄想耳,并非真心。故下佛展轉破其所執(zhí),七處俱非,令知妄心無體;欲修三觀,當悟真心,為本修因。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6)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