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印長老:佛法是心法

傳印長老:佛法是心法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發(fā)現(xiàn)了人生規(guī)律—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他自己遵循這一規(guī)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這一人生規(guī)律,勸喻世人遵循這一規(guī)律,皆可成佛。

一、

  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經(jīng)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就凡夫來說,佛法太高,眾生法太廣,唯此心法每人本自現(xiàn)成。所謂心法,即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所以佛法實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應(yīng)明白、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為前提、為根本。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而能生萬法。”所謂法,即事物。萬法雖多,可以“十法界”統(tǒng)括無遺。所謂“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疇。六祖大師所說心性本自清凈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虛假;如故,常不變。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覺悟,那十法界的萬法即是“一真法界”。

  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萬法,究竟如何生起?這現(xiàn)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的道理,究竟為何?這便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之所覺悟者。梵語“佛陀”,華譯“覺者”,覺,即覺悟,如睡夢覺醒。對凡夫來說,便是不覺,凡夫雖然不覺,而心性(精神)與諸佛未嘗稍異。佛與眾生之覺性,喻如水的濕性與波浪,實非二物。故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那么,佛陀覺悟了什么?若以通俗語言來說,便是覺悟亙古以來乃至盡未來際永恒不可改易的眾生現(xiàn)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這一永恒不可改變的客觀規(guī)律,便是我們所說的“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之鐵律。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動),則必定為“十法界”的萬法之因,是即“緣起”,緣起即是因,因如種子,必定感果。俗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相招,法爾必然,這一規(guī)律不以任何主觀力量為轉(zhuǎn)移,故曰“性空”,或名“無我”。所謂“性空”,所謂“無我”,皆言“法無自性,唯念所宗”。無我、無自性,譬如一張白紙;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紙上寫字作畫,寫個什么就是什么,畫個什么就是什么。

  如《華嚴經(jīng)》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梗ㄌ·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覺林菩薩偈》)

  又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覺林菩薩偈》)

  如是心性法則,為諸佛所覺,以之教化眾生,使之駕馭這一法則,返妄歸真,轉(zhuǎn)染成凈,斷除三惑(見思、塵沙、無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脫、法身),圓證三身(法、報、化)。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正是遵循這一法則,實踐這一法則,而成就佛道。

  這一法則(梵稱曰“達磨”)不是諸佛所創(chuàng)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創(chuàng)造,這一法爾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則--“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一切諸佛亦不能改易,不過是為諸佛所發(fā)現(xiàn)、所覺悟、所遵行,所以能夠“轉(zhuǎn)凡成圣”而已。所以,佛陀經(jīng)常向弟子們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說“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等。佛所說法及諸祖立宗,無非是為了令沉湎在煩惱惑業(yè)苦海當(dāng)中的眾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駕馭“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規(guī)律,而達到出染還凈、超凡入圣直至成就無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見,吾人信佛,不過是信仰佛陀因其覺悟而發(fā)現(xiàn)的真理(亦稱真諦)而已,此真理亦即亙?nèi)H(過去、現(xiàn)在、未來)、歷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卻顛撲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法則、諦理)被佛陀發(fā)現(xiàn)了、覺悟了,并親身躬行實踐證明了,然后為我們揭示出來。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強迫你。因此,佛教主張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對盲從的迷信

二、

  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緣起性空(無我)而因果相續(xù),這是法爾如是的客觀規(guī)律(法則),它不被吾人的意志所左右,不會因為你信或不信這個道理而改變其存在的事實。明白了這個意義,信仰佛教其實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過是以佛陀為模范、為導(dǎo)師而已。正如有知識者謂“佛教是無神論者”,其實是有根據(jù)、有道理的。

  緣起性空(無我)而因果相續(xù),是即本文開頭提到的一心能生萬法。萬法雖多,歸納為“十法界”,即十個范疇。人道眾生僅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從佛經(jīng)中得知其詳。“十法界”為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

  前四(佛、菩薩、緣覺、聲聞)為四圣法界,后六為六凡法界。以修學(xué)戒、定、慧的力量,斷除見思惑(煩惱),超脫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是謂超凡入圣,須證得聲聞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羅漢)。分段生死,即輪回中的眾生,其一期期生命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業(yè)受報,輪回于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的法則,努力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則久經(jīng)長劫,莫由出離。

  吾人屬“人法界”有情(眾生),對于“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無力,即使會用科技手段,終亦有限)涉及,因緣果報,法爾如是。所以,除非信從佛經(jīng)所說,否則便難承認或相信“人法界”范疇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里會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一般人(蕓蕓眾生)的識見了,甚至誤解佛為某種神靈,或認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為因,十法界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者即吾人日常行為(行為名之曰業(yè),是根據(jù)梵文“羯磨”翻譯的)。發(fā)端(造作)于一心,表現(xiàn)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個人的行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業(yè)。身的行為造作有三種業(yè):曰殺、曰盜、曰淫;口的行為造作有四種業(yè):曰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即欺騙、虛假的語言;綺語即低級趣味、黃色歌曲等;惡口即粗暴罵詈;兩舌即挑唆是非、離間人際關(guān)系);意的行為造作有三種業(yè):曰貪欲、瞋恚、愚癡(貪,主要為貪色、財、名等;瞋恚,于人或事,輕則不悅,乃至忿恨;愚癡并非指沒有文化、沒有學(xué)問,而是指不明善惡,不信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三世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寶等)。

  應(yīng)注意,所謂善惡的區(qū)分,就在于這身三業(yè)、口四業(yè)和意三業(yè),犯之曰十惡業(yè),守之曰十善業(yè)。吾人心念復(fù)雜多端,造作行為千差萬別,幾乎無一相同,如同天下人之貌相無一全同者,即使是雙胞胎,亦不全同。將人們造作行為統(tǒng)括分之,善業(yè)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惡業(yè)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為因,報感“天道”--“天法界”為果;中品十善為因,報感“人道”--“人法界”為果;下品十善為因,報感“阿修羅道”--“阿修羅法界”為果。梵語阿修羅,亦音譯為阿素羅,此云無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無酒,此道眾生,具有一定福報而瞋恨心重,好斗爭,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眾生者。以上為三善道。惡業(yè)方面,違犯程度較輕者,為下品十惡業(yè),以此為因,報感“畜生道”--“畜生法界”為果;違犯十惡業(yè)程度嚴重者,為中品十惡業(yè),以此為因,報感“餓鬼道”--“餓鬼法界”為果;違犯十惡業(yè)極其嚴重者,為上品十惡業(yè),以此為因,報感“地獄道”--“地獄法界” 為果。是為三惡道。

三、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夢東禪師(公元1741~1810年)說:“吾人現(xiàn)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聲聞、緣覺為小乘,菩薩為大乘,佛為無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獄)。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等覺去佛一等,為僅次于佛的大菩薩)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

 。ㄎ崛耍┟科鹨荒睿瑸橐皇苌。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處的依,即凈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相應(yīng),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相應(yīng),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應(yīng),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苦、集、滅、道),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四禪舍念清凈)八定(四禪定與四空定總曰八定;四禪如上說,四空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以及上品十善相應(yīng),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相應(yīng),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蛞跃徏毕喟胄模c中品十惡相應(yīng),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yīng),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愚癡)是,反此,則為十善。”

  “當(dāng)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yīng)者多,與何界相應(yīng)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徹悟禪師之所以揭示“心性隨緣”的人生狀態(tài),其目的是為了要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都能以此為龜鑒來檢點自己:終天竟日所起的念頭應(yīng)操之在己,要“為心之師”,而“勿師于心”。這樣,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來締造;自己的命運,由自己來操縱。趨吉避兇,行善積福,消除夙業(yè),改造命運,都不在話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佛在《大般涅經(jīng)》中云:「長者!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得名真實!梗ā洞蟀隳(jīng)》卷十七《梵行品》第八之四)

  古德訓(xùn)云:「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意謂吾人日常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相交涉,要防止發(fā)生邪惡行為,乃至夜晚亦須保持清醒狀態(tài));將軍主帥能行令(“主帥”喻自心,為心之師),不動干戈定太平(是即如佛所言“得名真實”)。」

  《大般涅經(jīng)》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梗ā洞蟀隳(jīng)》卷十四《梵行品》第八之一)

  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師(1861~1940)垂示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選擇,便是一切時中將自己的念頭(精神活動)與“佛法界”相應(yīng)!队^無量壽佛經(jīng)》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谷缡,則自然而然地遵循了“緣起性空而因果相續(xù)”的規(guī)律,便可水到渠成地成就凈業(yè),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佛教律典中云:「假令經(jīng)百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箚韬!可不慎乎!每個人的行為,無論別人見或不見,無論任何時處,只要你個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絕對地由你個人自己負責(zé)的。這是淺談佛法的忠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