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科學文化
佛教與科學文化
問:1.法師好像對現(xiàn)代科學很不屑,平日是否使用電器設備呢?
2.科學認為行動源于大腦和思維,為什么佛法認為一切源于心呢?
3.科學和佛學有什么不同?
4.若現(xiàn)在有人按下核電鈕,世界就會毀滅,那佛教對世界末日的預言不就錯了嗎?
5.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說明了什么?
6.佛法和科技文化能否兼容?佛教是否反對發(fā)展科技?
7.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8.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有什么區(qū)別?
9.阿賴耶識是否弗洛伊德精神學說的翻版?
10.佛教所說的“唯心”與哲學的“唯心”有什么區(qū)別?
答:1.怎么不用呢?雖然我住在山里,但同樣在使用電腦之類的現(xiàn)代產品。我并不是對科技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科技,只是要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使大家不要過分迷信科學。就科技本身來說,并沒有善惡的屬性,關鍵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學的人類。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比科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確的觀念和健全的心靈。倘若人類缺乏正確的觀念,缺乏健全的心態(tài),科技就可能成為世界的第一破壞力。
2.兩者并不矛盾。我們的行為和大腦有關,以舉手為例,如果是腦癱患者,手就舉不起來。但大腦又是由意識所控制。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是被大腦左右,其實是錯誤的。近代很多醫(y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存在獨立于大腦之外的意識?梢,行為并不純粹是由大腦控制,意識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3.主要是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佛教所解決的,是人生的究竟問題;科學所關注的,是世界的外在現(xiàn)象。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星空、測量大海的儀器,有了可以觀測腦電波、心電圖的技術,但科學能否告訴我們活著的意義?能否為我們提供究竟解脫煩惱的方法?同時,科學是建立在人類現(xiàn)有經驗之上,其認識還處于變化中,永遠是有限的。牛頓曾是站在時代前列的科學家,可愛因斯坦又否定了牛頓的理論,誰能保證愛因斯坦就不會被否定呢?科學總是越新越好,總是能夠不斷超越才好。而佛法卻為我們揭示了有情生命的真相,提供了究竟解脫人生煩惱的方法,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適用的。
4.佛教認為,地、水、火、風對世界的毀滅,是一種徹底的毀滅。經歷這幾個過程,整個地球將化為烏有,消失于太空。如果是由戰(zhàn)爭,哪怕是核戰(zhàn)爭造成的毀滅,也不可能那么徹底。只要有幸存者,生命又會逐漸繁衍壯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毀滅。按照佛教觀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這樣的小毀滅一定時期就會發(fā)生一次。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空劫不曾到來,世界又將開始新的歷程。
5.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主要是西方宗教,并不包括佛教。在馬克思的辯證哲學中,如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等,和佛教理論也有某種相通之處。所以,馬克思曾經評價:“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恩格斯更是贊嘆道:“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于佛教。辯證的思想只有對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對于相對高級發(fā)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作為佛教徒的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認識呢?
6.佛法有佛法解決的領域,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科學是一種工具,而佛法則是一種觀念,一種智慧。作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運用它。若無心靈健康的實踐者,科學會為虎作倀,成為世界禍害。所以,佛法并不排斥科學,只是教導我們如實看待科學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對如何運用科學給予正確指導。
科學主要偏向對物質世界的改善。過去我們總認為科學是萬能的,事實又怎樣呢?關于生命現(xiàn)象的知識,我們的確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對于精神領域依然無知。我們可以用手術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煩惱現(xiàn)起時,卻無法用手術刀將煩惱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強調經濟發(fā)展,這種想法非常盲目。生活水準是提高了,但社會面貌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甚至出現(xiàn)道德淪喪的傾向。發(fā)展還帶來了什么?環(huán)境的污染,能源的過度開發(fā),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壞得滿目瘡痍,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在澳洲,不能隨便砍一棵樹或挖一塊石頭,但我們卻為了發(fā)展經濟,毀滅了大片的森林、山巒。我們的子孫后代,又將以什么作為生存資源?所以,我們應從正反兩方面看待發(fā)展的利弊。
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足以將地球毀滅幾十次。通過發(fā)展核武器互相制衡,是制止戰(zhàn)爭爆發(fā)唯一可行的方法嗎?我們又怎樣保證這些核武器會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發(fā)展,社會如何發(fā)展,關鍵還是要有健全的理念來指導。從這個角度來說,學佛和發(fā)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7.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講一講。秦漢以后,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三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水乳交織。就像體內輸入的外來血液,雖然是外來的,但已和我們自身血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始終貫穿著佛學思想,而宋明理學的骨子也是佛理。一直到近代,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代表人物,仍秉承佛法的思想理念推廣社會改良。至于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內容源自佛教,如盂蘭盆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脫胎于佛教節(jié)日。而在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名相,如煩惱、世界、利益等等。此外,佛教道德觀也對國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沿用至今的生活準則。
8.可以嚴格分開,也可以融為一體。所謂的藝術境界,和自身文化素養(yǎng)有相當關系。如果接受一些佛法的思想觀念,自然也會影響到審美傾向。創(chuàng)作代表著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心得及生活積累,同時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古代很多文學藝術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維、蘇東坡等,其作品往往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涵?梢,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9.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像:爺爺是不是孫子的翻版?佛教的阿賴耶識說,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弗洛伊德的理論才多久?如果大家學過佛教的唯識學,就知道佛法對人類精神領域的分析有多么詳盡,遠非弗洛伊德學說可比。
10.哲學的“唯心”,是以“心”作為世界的第一因,而佛法不建立第一因。其次,哲學所說的“心”是常恒不變的,而佛法所說的“心”是因緣和合的。第三,盡管佛法強調“心”的主導作用,但不認為“心”與世界是先后派生的關系。佛法認為,有心就有境,有境才有心,是相互依賴的存在。我們要改變自身行為,改變世界,必須從“心”開始。比如,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有人可能會認為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殺人,那么把刀毀掉是否就不會發(fā)生謀殺事件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兇器。真正的犯罪根源,就在于我們的心,在于罪惡、嗔恨的心。但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心的作用很大,也是離不開因緣的。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濟群法師: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濟群法師: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濟群法師: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濟群法師: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整心態(tài)?
- 濟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濟群法師: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濟群法師: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該逃避痛苦嗎?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