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揚威異域立論高明一字不易
《史記》記載, 呂不韋輯成《呂氏春秋》后,在咸陽城發(fā)布公開,同時高懸千金,宣布有人增損一字即可獲得千金賞賜,留下“一字千金”之名。在佛教歷史上也有一樁類似盛事,而且過程更加驚心動魄,主人公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求學印度期間,戒日王已成為印度各邦國中最大的盟主。當時教派林立,各具強勢。戒日王本人是信仰大乘的佛教徒,親自擔任大乘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大護法。在歷次重大的護法活動中,曾籌巨資為寺院修建一座高過十丈的黃銅精舍。此舉引起了小乘佛弟子的極大不滿,最終導致了曲女城法會的召開。
有一次,戒日王率兵途經信奉小乘的烏荼國。此國的信仰并未受到大乘佛法的影響,仍然堅持小乘佛教。沿路的佛弟子對戒日王說:“聽說大王在那爛陀寺旁建造了極為壯麗的黃銅精舍,你為什么不建在迦波厘外道的寺院旁,卻偏要建在那里?”戒日王問:“說這話有何用意?”烏荼國的小乘論師答道:“住在那爛陀寺的都是空花外道,與迦波厘外道有何不同?”他們拿出南印正量部般若逑多寫的《破大乘論》七百頌說:“這是我們教派的論據,大乘的學者誰也不能駁倒其中的一個字。”戒日王說:“弟子聽說狐貍行于鼷鼠中間,自吹比獅子雄猛,一旦見到真獅子就嚇得魂飛魄散。各位法師既未見到大乘的高僧,只是固守愚陋的宗派。他日一旦見到,恐怕會像狐貍見到獅子那樣了。”小乘諸師極為不服,提出要求說:“大王既然不信,何不召集兩派辯論,當面一決是非。”戒日王說:“這有何難!”當即修書告訴那爛陀寺主持戒賢論師,禮請論師選拔四名學兼內外、通曉各宗的高足,以迎戰(zhàn)烏荼國小乘諸論師。戒賢論師收到信函后,告訴大眾說:“我已經年長了,你們師兄弟中應該選出四人迎戰(zhàn)小乘諸師。”經反復商議,由;、智光、師子光進行迎戰(zhàn),但戒賢論師細察《破大乘論》七百頌的論理格局,覺得此戰(zhàn)并不一定有勝算,一籌莫展之際,玄奘大師挺身而出,希望允許參與。大眾有些猶豫。而玄奘大師說:“一來我是外國人,是個留學生,即便論敗也不會給大乘佛教抹黑;其次,《破大乘論》七百頌所談論義此前均有研判,自信不會落敗。”戒賢論師同意了這位留學生弟子的請求,并囑咐他仔細研究《破大乘論》,不可疏忽。
玄奘大師找到《破大乘論》全文,經仔細研讀后,發(fā)現了眾多謬誤之處,全面總結,寫出了一千六百頌的《制惡見論》,以大乘宗旨全面反駁了《破大乘論》中攻擊大乘的所有論點。此論在那爛陀寺被傳播開來,僧眾閱讀后都廣泛贊譽:“寫得這么好,怎樣的論敵也只能認輸了。”
戒日王也研讀了該論,心中萬分折服,立即決定在首都曲女城舉辦辯論法會。他組織召集了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及一些外道首領,讓他們聽取玄奘大師演說大乘妙旨,以盡量斷絕他們對于大乘佛法的誹謗之心。征得玄奘大師同意以后,戒日王發(fā)布通告,詔令全印度各國王及通曉經義的人民要在指定的日子趕到曲女城,聽大師講述《制惡見論》。
與會的人很多,有全印度的十八位國王、各國大小乘義學僧侶三千余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那爛陀寺僧眾千余人,各個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盛況空前!戒日王在大會一開始便與玄奘大師等諸師共同供養(yǎng)、禮拜會場上安置好的釋迦佛像,然后傳令各國王及一千多名聲譽頗高、學識淵博的高僧以及五百余名聲望學識非同尋常的婆羅門及外道并二百多名各國大臣依次進入辯論會場,其余僧俗大眾場外就坐。玄奘大師被推為論主,坐在一張寶床上,稱頌大乘,闡揚《制惡見論》要旨。
依印度辯論場上的慣例,須由論主提出主題。玄奘法師將《制惡見論》的中心論點——真唯識量(真故極成色,非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二十三個字提了出來,并邀請那爛陀寺明賢法師當眾宣讀,而且以當地文字抄寫了一份掛在會場的門外,任由一切人反駁,聲明:“如《制惡見論》有一字不妥,或被駁倒,或被更改,愿斬首相謝!”
玄奘大師一人高居論壇,一連十八天闊論雄談,無一人能辯倒他,也沒有人能改動《制惡見論》里的一個字。與會各派學者均為大師風采所折服,不少人放棄先前信仰皈依大乘。
此次辯論大會,玄奘大師大獲全勝,戒日王乃令侍臣裝飾大象,禮請大師登上象背寶座,全城游行,接受慶賀。玄奘大師拒辭不受,戒日王云:“此乃印度風習,不宜違背。”大師乃騎上象背,在熱烈慶祝的人群中前后巡行。人們捧著玄奘大師的袈裟,四方高唱:“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除了種種惡見。十八天全無論敵,每個人都該記住此事,并廣為傳頌。”曲女城巡行之后,戒日王組織數百條船與數千車乘,沿著河道護送玄奘大師返回那爛陀寺,盛況空前。
曲女城法會使玄奘大師得到了印度各宗各派的一致推崇,大乘佛子稱頌他是“大乘天”,小乘佛子稱頌他是“解脫天”。大師成為了印度僧俗各界共同瞻仰的佛門巨擘,聲名遠揚。
- 上一篇: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下一篇: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明海法師:要不忘初心,善于觀察因緣、隨順因緣
- 明賢法師:從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變 為什么說僧服是無價寶?
- 明賢法師: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明賢法師: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明賢法師: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明賢法師:嗔恨墮入惡趣忍辱功德殊勝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惟賢法師:從五方面解讀玄奘法師的卓越成就
- 明賢法師:禪修要放棄一切成見
- 明賢法師:企業(yè)家為什么熱衷學佛
- 明賢法師:如果人人出家會怎么樣
- 明賢法師:佛教的世界觀
- 明賢法師:尼泊爾的中華寺
- 明賢法師: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 明賢法師:佛身如金,清凈無漏
- 明賢法師:門票關乎佛教根本 不止免費那點事
- 明賢法師:千年那爛陀興衰
- 明賢法師: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 明賢法師:為山僧明空上人紀行
- 明賢法師:喂鷹救鴿舍身飼虎 佛陀前世度生無數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