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九講:入眾、執(zhí)事

  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九講:入眾、執(zhí)事

  入眾就是指人與人相處。一個人在社會上不可以離開群眾,一定要和大家相處。有些人在人事方面不開心,若上很多煩惱,不想見的人,偏偏相會在一起,此是八苦中的怨僧會苦。怎樣與人相處得融洽?那真是一門頗高深的學問,此不是一朝一日的,是要把平時的修養(yǎng)積累經(jīng)驗。為佛弟子者,要先學好這個做人的方法。

  入眾,可以用三個字來說明:容、禮、助。

  一、容

  容是容納,容人之量,凡事都要容忍,此是為人的基礎,成功事業(yè)之初因。對不習慣的事,對吃虧的事等等,都要退一步忍一時。彌勒菩薩的大肚皮和笑口常開,這就是有[容]人之量所得到的自在。若人連一點兒的忍耐力都沒有,做人就會感到很辛苦。由于每個人的思想個性不同,在社會上,或家庭上,及集體場合總難免有抵觸,若內(nèi)心沒有空間遷就一下,就會出現(xiàn)很多煩惱。有成就做大事的人,更加要一個[容忍]字,否則便難以成功。以下是一個與忍字有關的典故:

  佛殿內(nèi)的大磬是銅造的,有些寺院的佛像也是銅鑄的。有一天,大磬向佛抗議說:[佛啊,這個世界真是不公平。⌒疟妬淼臅r候,向你供奉香、花、燈、生果等,還向你磕頭,人人如此,對你萬分恭敬。而對我呢,就很不一樣了!信眾來得多,常住為了表示歡迎,我就被打得多,真不公平。佛便回答:[你啊,人家輕輕的一敲,你就叫個這么大聲,不反省自己,一點忍 耐力也沒有。我在被雕成佛時,要經(jīng)過多少的磨煉?在身上、眼、耳、鼻等,任何一處,都是精益求精的被雕刻,我都沒出過一句聲,無有不耐煩入分別心]。此典故說明了[容忍]是成就事業(yè)之基礎,也是成佛的根本。

  二、禮

  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jié),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F(xiàn)引古德四句話說明與人相處之道:[臉上無瞋真供養(yǎng)、口里無瞋出妙香、心里無瞋無價寶、不生不滅是真常]。

  (1)臉上無瞋真供養(yǎng)

  人,第一眼被人看見的便是臉,所以一個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歡喜,便結(jié)下良緣。有些人經(jīng)常黑口黑臉,別人看見了,都怕了他、遠離他。笑容要由內(nèi)心發(fā)出來,微笑是一種美德,令別人歡喜接近,這是真正給人施結(jié)緣,是最好的供養(yǎng)禮品。

 。2)口里無瞋出妙香

  嘴巴,要用來講好話、講有意義的事,講佛法,多念佛念經(jīng)。不要說是非長短,不利于團結(jié)的話,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邦是國家,把范圍縮小,便是家庭,語言用不好,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很多口業(yè)典故,都提及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大家要慎言。作為一個佛教徒,對無價值的說話不要講,以免造口業(yè),要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更加不可以打妄語、惡語、綺語、兩舌等。

  人的舌頭,為甚么會這么短呢?就是因為口業(yè)不清凈彌陀經(jīng)上說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因為十方諸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們不妄語不講是非,口業(yè)清凈自然出妙香!

  (3)心里無瞋無價寶

  無價寶,是說其價值數(shù)之不盡。

  世上所有萬事萬物都是有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不究竟的,經(jīng)上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佛陀在《八大人覺經(jīng)》教導我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明,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如火一燒,水一漂,甚么也沒有了,(嘉利大廈的火災便是一例)。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壞空變遷著,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心念生住異滅。明白萬法唯心,心若清凈無瞋,行為自然端正,那就真是無價之寶

  (4)不生不滅是真常

  不生不滅是講我們?nèi)巳吮揪叩?a href="/remen/zi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自性。真常者,永恒不變是指我們的自性常住。

  以上四句偈,教我們?nèi)绾味Y待人,以事顯理,便見自心中佛。

  三、助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要給給別人方便和快樂,濟貧供需對貧困有需要的人,不論在財物、金錢或精神(教人如何去解脫煩惱)盡量去幫助。實際上,助人之快樂,比受者更樂、更有福。

  人眾若能做到上述[容、禮、助]三個字,多無論在任何場合,便會人見人喜,這就是待人處世的妙方。

  執(zhí)事

  執(zhí)事,就是做事、當職。佛弟子,做事先要明因果,并要三思而后行,一舉一動要合乎規(guī)律,F(xiàn)在將執(zhí)事,也用三個字[勤、惜、誠]來說明:

  一、勤

  勤是勤勞,也就是習勞。人的身體有手有腳,若不用來做有意義的事、便如拖死尸,我們要利用此身體[借假修真]來求福修慧。

  勤,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福。人的福報很重要,做同樣一件事,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那就是福報有與無的關系。世界是由大家的[共業(yè)]所造成,在[共業(yè)]中又有[別業(yè)]。所以我們雖處香港這個大都會,有人條件好,有人很貧困,此是與福德有關,福德有前因,佛陀;具足曾代弟子穿針,連這少許的福都要求,在普度眾生的教義,寫下了實實在在的一頁。所以今生勤勞行善,培福積德。

  《百緣經(jīng)》說:掃地得五種功德

 。1)除自心垢

 。2)除他心垢

  (3)去驕慢心

 。4)調(diào)伏內(nèi)心

 。5)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大家勿以掃地是小善而不為,古人云:凡作事,不得眾勞我逸,不得人難難我易,不得人多我少。不得人前我后,不得人重我輕、不得遲早失時,不顯自己功勞,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后,不得多笑、多言、并不得妨礙他人做事。凡做事要有條理、謹慎、清潔、不得馬馬虎虎。

  二、惜

  就是珍惜。無論福報、時間、人緣、以及法緣都要珍惜。人的福報是有限的,不要享用盡,要留有余地,若將福與人分享,是福上培福。

  古今大德惜福的例子很多,近代的弘一大師,出生于小康之家,五歲喪父,母親賢德,從小受到惜福的熏陶,家里一副對聯(lián),是由書法家劉公定所寫的。下聯(lián)是[惜衣惜食不為惜財緣惜福]。舉例他在家練習書法時,用的都是舊紙。出家之后,嚴持戒律、惜福的例子不勝枚舉。

  所謂,當金錢物質(zhì)充裕的時候,要知道,來之不易,要有計劃,珍惜不是為了慳錢,而是為了惜福,印光大師很慈悲,嚴以律已,但看見有人浪費,甚至少如一粒米,也一定呵斥之。佛弟子自己要做好榜樣,還要教導下一代。同時要珍惜時間,充分利用不得空過,要將時間用來做有意義的事。還要珍惜人緣,所謂未成佛先結(jié)人緣,處眾歡喜。法緣更加珍惜,聽經(jīng)聞法都是成道之根本?傊磺泻因緣都要珍惜。

  三、誠

  對人要誠實,要有誠意,佛門里說感應,感是付出,應是所得,你對人會出多少誠意,別人會應你(還給你的)也多少,這就是因果。蓮池大師說:[為眾如為已,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共恭下敬,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這實是與人相處之道。

  總言之,人眾與執(zhí)事,能做到人眾的[容、禮、助],執(zhí)事的[勤、 惜、誠],大家相處敬業(yè)樂群,起居一致,必然皆大歡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