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白蛇傳》里的法海與歷史上的法海是同一個人嗎?

《白蛇傳》里的法海與歷史上的法海是同一個人嗎?

  只要看過《白蛇傳》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法海這個人,F(xiàn)如今,有關(guān)于法海的話題也越來越火。但是對于歷史上的法海,我們相知甚少。歷史中的法海真的如白蛇傳中描寫的那樣嗎?本期的佛教人物帶你了解歷史上的法海。

  法海禪師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鎮(zhèn)江金山寺(今江天禪寺)的第二代祖師。法海禪師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嚴持戒律,行頭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稱為“裴頭陀”。法海禪師不僅以苦行著稱,而且他還建寺度眾,淡泊名利,成為禪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

  與一般高僧的出家經(jīng)歷不同,法海禪師是在父親裴休指令下出家的。裴休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高僧黃檗希運禪師的弟子。他在親近高僧,研讀教典過程中,對佛教教理教義深有體悟。裴休任宰相之后,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被皇帝封為翰林。

  裴休不希望兒子過早涉足仕途,想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來磨練裴文德的心性修養(yǎng),以磨滅他的嬌氣與傲氣。一個偶然的機緣,裴休決定將兒子裴文德送到溈山(今湖南寧鄉(xiāng)縣)密印寺,跟從當時著名禪門高僧,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靈祐禪師出家。由于裴休宰相在任湖南刺史時,常親近靈祐禪師,并長期護持密印道場。因而,當裴休將兒子送到溈山密印寺后,靈祐禪師欣然答應(yīng)將裴文德收下,不久為他取法號“法海”。

  裴文德出家之初,靈祐禪師安排他做運水搬柴之類的苦差,以磨練他的傲氣。這位出家前為翰林的宰相之子,在起初為僧眾挑水擔柴時,因為記著父親送他出家時的教誨,雖然勞作辛苦,還能忍受。但是,靈祐禪師讓他常年累月地挑水砍柴,他漸漸地便生起了煩惱,開始對這種艱苦的勞役產(chǎn)生了抱怨情緒。每當干活時,他心中都充滿了怨氣。但是,他又不能違背父親的命令,只有暫時忍受這份身心的痛苦。

  一次,裴文德像往常一樣為大眾擔水,以供食堂做飯用。他來回幾趟擔水,累得滿頭大汗,這時他不滿地自言自語道:“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這時靈祐禪師正好從他身后經(jīng)過,聽到裴文德的抱怨之聲,便微微一笑,也念了兩首偈語回答說:“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當時沒有看到靈祐禪師在自己身后,他聽到靈祐禪師充滿禪機的偈語后,大為慚愧,從此收攝身心,甘心情愿為大眾做各種勞役。

  在溈山密印寺,法海禪師并不因自己是宰相之子而驕傲自滿,相反,他嚴格依照出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不僅嚴持戒律,堅持坐禪誦經(jīng),還奉行過午不食的佛制飲食制度。在勞作和修道的同時,法海禪師還虛心跟從靈祐禪師習(xí)禪。靈祐禪師常以禪宗機緣之語開啟法海禪師的智慧。在靈祐禪師的耳提面命下,法海禪師學(xué)修并進,深悟禪法精髓。

  在寺院經(jīng)過多年的勞役苦行生活之后,為了能夠深入經(jīng)藏,研讀三藏教典,法海禪師決定,放下萬緣,閉關(guān)三年,專心參禪閱藏。在三年的閉關(guān)生活中,法海禪師心無旁騖地讀誦藏經(jīng),坐禪習(xí)定,書寫經(jīng)文,每天沉浸在禪悅之中。三年閉關(guān)結(jié)束,法海禪師不僅完全通達三藏教理,而且修證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跟隨靈祐禪師修學(xué)多年之后,在靈祐禪師的建議下,法海禪師決定外出參學(xué),尋求禪法的真諦。

  離開溈山密印寺之后,法海禪師來到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住錫過的廬山道場參學(xué)修道。在廬山,法海禪師效仿前輩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每以禪觀度日。法海禪師常以苦行作為修道日課,同參道友因而稱他為“裴頭陀”。在廬山修道多年之后,法海禪師來到鎮(zhèn)江氏俘山(今金山)的澤心寺修禪。法海禪師見到澤心寺殿宇傾頹,雜草叢生,滿目瘡痍的景象,不禁悲從中來。法海禪師發(fā)愿修復(fù)這一古剎,為僧眾提供安心辦道的修行道場。為了表達對修復(fù)古剎的決心,法海禪師還于佛前燃指供佛。

  據(jù)《金山寺志》等有關(guān)資料記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裴休送入佛門,取號法海。法海出家后,領(lǐng)父命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著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后到鎮(zhèn)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但此時建于東晉時期澤心寺寺廟傾毀,雜草叢生。46歲的法海跪在殘佛前發(fā)誓修復(fù)山寺。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jié)。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shù)鎰(音“議”,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zhèn)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發(fā)給法海修復(fù)廟宇,并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

  現(xiàn)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據(jù)傳即修寺時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歷史上從沒有折散別人的家庭。據(jù)說法海曾驅(qū)趕一條白蟒蛇入長江,后來據(jù)此創(chuàng)作出了《白蛇傳》。法海憑著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經(jīng)營,終于創(chuàng)建了規(guī)模宏偉,別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開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對佛教做出了很大貢獻,被奉為金山寺的“開山裴祖”。

  裴休任洪州刺史的時候,結(jié)識了黃檗希運禪師。當時,希運禪師在黃檗山大安精舍隱修,終日混跡于僧眾之中,做一些諸如掃灑殿堂之類的雜務(wù),人莫測其深淺。

  一日,裴休入寺燒香,寺院主事僧負責(zé)接待。在參觀一處壁畫的時候,裴休問:“是何圖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儀(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問道:“真儀可觀,高僧何在?”主事僧無言以對。裴休又問:“此間有禪人否?”

  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執(zhí)役,頗似禪者。”裴休道:“可請求詢問得否(請他來問一問,好嗎)?”

  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黃檗禪師叫來,裴休仔細地打量了一下黃檗禪師,心里很高興,于是對黃檗禪師道:“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

  黃檗禪師道:“請相公垂問。”裴休于是把剛才的問話重復(fù)了一遍。黃檗禪師大聲喊道:“裴休!”裴休應(yīng)諾。黃檗禪師道:“在甚么處?”裴休當下知旨,如獲至寶,欣喜不已,連聲贊嘆道:“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沒于此乎?”寺院僧眾都愕然不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