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漢傳人物問答 >

如何改變自私冷漠的心態(tài)?

明朗法師:為什么會冷漠不想理人?如何改變自私冷漠的心態(tài)?

問題: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用真誠善意的心對待他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做到了敞開與真實,但還是經(jīng)常會感到內(nèi)心深處有厚厚的冷漠,并在很多方面表現(xiàn)出來。比如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對別人的痛苦心里很漠然,對惡人惡行厭惡嫌棄等等。而且感覺在念佛、拜佛過程中,也因此很難發(fā)起真實心。對此,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改變,祈請師父慈悲開示。

明朗法師:

  這是修行還落入一種概念的體現(xiàn)。概念就是知道修行好,我們也要求生凈土,但還是沒有真實的在內(nèi)心深處去把握或體會修行佛法以及厭離心、欣求心是怎么回事。我們所有的修學(xué)要形成一種定解,建立一種理性的思惟,要在理上去深刻地把握。不然的話,我們往往會用情緒,甚至以一種認(rèn)知和概念的思惟去感受、理解佛法。

  為什么會抗拒別人的惡法惡行呢?我們?nèi)タ咕,這是與凡夫一樣的習(xí)性,當(dāng)然我們也不是要隨順?biāo)麄內(nèi)プ鲞@個事情。我們要知道因果,這要形成定解。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要生起一種悲憫心,也就是慈悲心。慈悲不是抗拒的,而是先接納。我們先知道了他這是凡夫正常的狀態(tài),但也知道他錯在哪里,在造什么因。知道因知道果,我們要生起一種悲憫他人的決定心,希望他以后不這么去做、不這么去用心、不這樣去造作惡業(yè)。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為什么會冷漠呢?這還是在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對自己的事情可能挺關(guān)心,沒有感受到眾生的苦難,苦難是生命的本質(zhì)。推己及人,我苦別人也苦。如果我冷漠,實際上還是落在二元分法、二元對立里去了。冷漠就是沒有慈悲心,我們只關(guān)心自己,還是自私自利的一個痛苦根源在這里。自私是我們一切造作、一切惡業(yè)、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做這個事情。

  那我們現(xiàn)在要利他呢?利他你首先必須要慈悲,推己及人。如果我們念佛帶有這種心、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帶有這種心去,那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個心就是廣大平等的。為什么不能廣大?還是不平等,阿彌陀佛翻譯成中文就是清凈、平等、覺悟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要從理上來捋清楚。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們的心都有快樂的功能,也有痛苦的功能。我們現(xiàn)在是希望要回心轉(zhuǎn)意,要回到清凈、平等、覺悟的光明狀態(tài)去,我不想讓這顆心在一種自私自利、痛苦糾結(jié)的黑暗狀態(tài),這才是理上的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

  從事相上來說,我們外在的依報環(huán)境和自身的報體,是我們要厭離的。事相上有我們這樣一個罪業(yè)生死凡夫,也有外在這樣一個非常濁惡的世界;有一個清凈光明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一個功德圓滿、具足的阿彌陀佛,一切都是我們本具的。從對應(yīng)本具的這個角度上來講,娑婆世界和我自身這個罪業(yè)生死凡夫,都是我們一心當(dāng)中所具備的一種負(fù)能量的呈現(xiàn);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我們一心當(dāng)中所具足的一種清凈、光明、自在相,正報和依報是一體的。

  我們要回歸、要南無,我不想這樣,不想糾結(jié)、不想痛苦、不想過這種苦日子了,我希望解脫,回歸自在、清凈、平等、光明的這種狀態(tài)。怎么樣去呢?我們需要有對境,需要有個榜樣帶起來。

  我們?yōu)槭裁磿淠繛槭裁磿虏魂P(guān)己高高掛起呢?我們是落入了事(相),人、我的對立,還是因為自私心。這個自私心讓我們只關(guān)心自己的事情,它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清凈,不清凈就不會光明、不會覺悟。

  我們現(xiàn)在是要放下自我,如果我們有一個狹隘的心,就不能圓滿地接納佛的境界的光明。很多人說:“西方極樂世界那么好,我能去嗎?有那么容易去嗎?”為什么我們接受不了佛的那種智慧和境界?首先是我們往往停留在自我的意識里,我沒看到、我不相信,在凡夫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境界里打轉(zhuǎn)。

  生活中,我們?yōu)槭裁磿3=o別人造成糾結(jié)、別人也會開發(fā)我們心中痛苦黑暗的狀態(tài)?是因為我們自私、不平等。換一個角度說,就是我們經(jīng)常吵架,與別人有沖突,不能相互理解。甚至單位和單位之間的競爭,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我們整個人類和外星人之間潛在的沖突,都來源于自私。

  生活中,如果你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包容,對方也能站在你的角度上理解你,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種利他的品質(zhì)。再往外推廣,就是對所有的、無量無邊的眾生的苦難認(rèn)知,并在這此基礎(chǔ)上升起一種救度的心,才叫做菩提心。這個心是廣大的、平等的,無論是人家害過我的人還是曾經(jīng)幫助過我的人,恩和怨在這里都會舍掉、都會平等,唯有平等才能廣大。只有一個廣大的心、平等的心,才能與諸佛菩薩的境界相接納。我們要回頭,“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zhuǎn)念,何須我大慈大悲。”只要你愿意發(fā)心,外在的一切緣,本自具足,都能夠成就我們的功德事業(yè),因為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就在具足這個緣。

  為什么講很多祖師大德說,“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比得人身更容易。”原理是什么?緣具足,你自己本具的東西具足,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有信心和愿力。站在對生命關(guān)懷的角度上講,我們要有這種愿望與憧憬。就是知,知難行易,念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要知很難,真正知道了、明白了,我們就會死心塌地的去念這個名號,不會千辛萬苦。當(dāng)然也不是說,祖師大德說這是易行道,你就不用功了。

  我們的冷漠,是因為我們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包容、理解,我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就會造成一些沖突。當(dāng)我們心里有別人的苦時,就不會那么極端,在別人苦的時候不會再給他加苦,而是去接受和包容,給他溫暖,為改變他人生的苦境去尋求方法和指導(dǎo),這叫做利他。

  利他的前提就是你必須知道他的苦,了解他的苦。為什么觀音菩薩他忙不過來,千處有求千處應(yīng)。為什么觀音菩薩還要分三十二應(yīng)身呢?因為他知道站在適合于眾生的角度、用不同的身形去度。如果一個從來沒見過佛、沒聽說過佛的人,全身金光閃閃的人站在他面前時,他認(rèn)為是高不可攀的,就會敬而遠(yuǎn)之。我們說人人可以成為圣賢,你們在生活中也可以成為觀音菩薩。為什么呢?你慈悲一點(diǎn),不要讓別人把你供起來,你想讓不學(xué)佛的人來學(xué)佛,但你說服不了他,為什么呢?你做的事情他做不到,至少是現(xiàn)階段做不到,因此他就會對你敬而遠(yuǎn)之,把你當(dāng)佛菩薩一樣供在神臺上。你沒有給他現(xiàn)在生活中所需要的。

  我們要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他能接受什么,我們就幫助他什么,而不是我一下子把很高的東西拿給他、把他嚇壞了,因為他的根器不成熟,我們給他的東西要因病施藥。真正高明的醫(yī)生,他就是先把脈。如很多醫(yī)生說,“你總熬夜,我先不給你治,你先要調(diào)整熬夜;你經(jīng)常酗酒,我現(xiàn)在不給你開藥,你先把酒戒了,你醉酒我給你的藥是沒用的。”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任何事情有一個先后次第,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呈現(xiàn)在眾生面前、或者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要知道對方的苦在哪里,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慢慢的、一點(diǎn)一點(diǎn)的去幫助他。不然的話,這根線很容易崩斷,一崩斷,可能就失去了一個解脫的緣。所以我們要多看看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方法、他的用心,用大悲心。大悲心是什么?是忍、饒益眾生,是站在眾生的角度,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角度去擺條件、設(shè)門檻。

  站在對方的角度,他需要什么我就給他什么。當(dāng)然有時候眾生他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這時你可以慢慢的告訴他,一點(diǎn)一點(diǎn)的來,它是一個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如果我們冷漠,我們永遠(yuǎn)也成不了眾生的幫助者,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門是關(guān)著的。一個菩薩的心對眾生是敞開的,沒有條件。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簡單的來講就是無條件的去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如果我們有條件,很多人就進(jìn)不到我們心里來、不會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不能進(jìn)入到他的苦難里去,就不能夠幫助他,我們所有的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沒有成效。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如是生凈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