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啰啰哩”考

  “啰啰哩”語習(xí)見于唐宋以來的口語文獻,禪宗語錄尤多使用。其語形變化不定,僅在宋代文獻里就可見到多種寫法,如:啰唻哩、啰啰哩、邏羅哩、啰哩啰、哩啰哩、哩哩啰、里棱羅、啰啰哩哩、啰哩哩啰、哩啰啰哩、哩啰等(見下文引例)。它們的用法基本一致;所用文字,聲母多系來母,以“啰”、“哩”二字為主。因此可以視作同一詞語在不同年代、不同方言和不同使用環(huán)境里的變形。本文在一般指稱時以稍為多見的“啰啰哩”作為代表。

  禪錄中的“啰啰哩”語很早就引起學(xué)者的注意并加以研究。日本無著道忠(1653~1744)和我國近期出版的《宋元語言詞典》、《漢語大詞典》、《禪宗詞典》等均對此語作過詳略不一的考探訓(xùn)釋(各家主要觀點附錄于文末),然尚未能挑明、闡說此語在禪錄里的重要用法,特作本考以揭示之。

  禪錄里“啰啰哩”語最常見、也最值得重視的是隱代用法。請看下面的例子:

  1.知府錢公奏請再住褒禪。上堂:“大眾,君命重宣降薜蘿,不容靜處薩婆訶。襕衫席帽寒酸甚,又向人前唱哩啰。”【《古尊宿語錄》卷二九《龍門佛眼和尚語錄》,中華書局,1994年,550頁!

  2.若是你灑灑落落,不妨我哆哆和和。神歌社舞自成曲,拍手其間唱哩啰【《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十,百丈野狐,天童覺頌,《中國佛教叢書·禪宗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俊

  3.不是如來禪,亦非第一義,更說甚衲僧巴鼻!爭如撒手懸崖,去卻藥忌,且唱個啰啰哩哩。參【《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大正藏》卷四七,748b!!

  例1謂龍門清遠(yuǎn)禪師退院后受敕再度出山,擔(dān)任褒禪寺住持,又一次為大眾宣講禪法,“唱哩啰”隱指唱禪道歌,唱難以明說的妙法歌。例2、3既已“灑灑落落,哆哆和和”、“撒手懸崖,去卻藥忌”,進入了徹悟境界,他們所唱的不也是妙法歌、悟道歌嗎?可以看出,此三例中的“哩啰”、“啰啰哩哩”是用來隱代禪道歌、悟道歌的。我們不妨將上引三例與下面兩例作個比較:

  4.殷勤為唱玄中曲,空里蟾光撮得么【《景德傳燈錄》卷二九同安禪師《正位前》詩,《大正藏》卷五一,455c。】?

  5.閑臥孤峰無伴侶,獨唱無生一曲歌【同上卷三十,道吾禪師《樂道歌》,《大正藏》卷五一,461c。】。

  不難看出,無論是“唱哩啰”、“唱個啰啰哩哩”,還是“唱玄中曲”、“唱無生一曲歌”,他們唱的其實都是禪道歌、悟道歌,這些歌曲的性質(zhì)是基本一致的;只不過在詞語的使用上,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區(qū)別,后者是正面敘說,前者是隱代用法而已。

  下面一例對我們認(rèn)識“啰啰哩”語的隱代作用亦有幫助:

  6.茶陵郁山主……一日乘驢度橋,一踏橋板而墮,忽然大悟,遂有頌云:“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因茲更不游方。師乃白云端和尚得度師,云有贊曰:“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啰哩啰。”【《五燈會元》卷六《茶陵郁山主》,中華書局,1984年,355頁。】

  例中“我有神珠一顆……”此后傳播禪林,成為膾炙人口的悟道歌。郁山主昔日門生白云守端的贊詩描寫了其師入悟的全過程,末句“啰哩啰”正隱指這首悟道歌。按守端系北宋楊岐派著名禪師,他和上文所舉圓悟克勤、龍門清遠(yuǎn)、天童正覺等禪門師匠一樣,其法偈用語應(yīng)具有代表性、權(quán)威性,具有影響力,因而也具有規(guī)范性。這些禪宗高僧都使用“啰哩啰”語,且其隱代用法及隱含意義基本一致,清楚地表明了此種隱代用法已不是偶然為之的修辭手段,也不是某禪僧個人的用語行為,而是經(jīng)由幾代僧師反復(fù)使用,逐漸流傳于叢林,被眾多禪僧了解、接受并沿用的語言事實。這種語言事實是具有約定俗成性質(zhì)的。

  不僅禪家宗師使用“啰哩啰”語,僧徒參悟時也使用此語:

  7.令滔首座久參泐潭,潭因問:……“子未出家時作個甚么?”師曰:“牧牛。”潭曰:“作么生牧?”師曰:“早朝騎出去,晚后復(fù)騎歸。”潭曰:“子大好不會!”師于言下大悟,遂成頌曰:“放卻牛繩便出家,剃除須發(fā)著袈裟。有人問我西來意,拄杖橫挑啰哩啰。”【《五燈會元》卷十五《令滔首座》,1011頁!

  例文中的七言四句頌詩敘述了從出家到領(lǐng)旨的過程,末尾“啰哩啰”正是發(fā)悟者的頌唱,抒瀉躍入悟境后的全新感受。從語法角度看,例7“啰哩啰”隱代頌唱悟道歌的行為,帶有動詞意味,在句中充當(dāng)謂語成分;而前舉數(shù)例“啰啰哩”隱代禪道歌、悟道歌,則帶有名詞意味,在句中充當(dāng)賓語成分。與例7類似的例子又如:

  8.上堂:“只知今日明朝,不覺今朝明日。事事一似安排,箭箭自然中的。甜者甜于黃連,苦者苦過白蜜,吃得者般滋味,”乃以手作舞曰:“不妨邏邏哩哩!”下座【《古尊宿語錄》卷二九《龍門佛眼和尚語錄》,547頁。】。

  9.相罵饒汝接嘴,相唾饒汝潑水。驀然摸著蛇頭,拍手啰啰哩哩【《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四十,盡力道不得底句,肯堂充頌!!

  禪錄中的“啰啰哩”除了充當(dāng)句中謂語、賓語成分外,還可獨立成句,如:

  10.無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羅],[忄+羅][忄+羅]哩【《古尊宿語錄》卷二九《龍門佛眼和尚語錄》,546頁!!

  上述現(xiàn)象表明,由于經(jīng)常反復(fù)地使用,隱語“啰啰哩”受到其他詞語的同化影響,已逐漸適應(yīng)禪僧語言的語法系統(tǒng),具備了多種語法功能。

  宋代文人說禪逃禪漸成風(fēng)氣,“啰啰哩”語的上述用法雖帶禪宗行業(yè)色彩,但是也出現(xiàn)在禪錄以外的一般作品里,例如:

  11.掌握千差都照破,石霜這漢難關(guān)鎖,水出高源酬佛陀。哩棱邏,須彌作舞虛空和【李彭:《漁歌十首·慈明》,見《全宋詞》書后《訂補續(xù)記·增補新詞》,中華書局重印本,1980年。】。

  12.堪笑多愁早老,管他閑是閑非。對花酌酒兩忘機,唱個哩啰啰哩【趙長卿:《西江月·雪江見紅梅對酒》。前“啰”字原誤,據(jù)《全宋詞》后《訂補續(xù)記》改正!。

  13.一盞陽和,分明至珍無價。解教人、啰哩哩啰。把胸中,些磊塊,一時熔化。悟從前,恁區(qū)區(qū),總成虛假【史浩:《粉蝶兒·勸酒》,見《全宋詞》!俊

  例11“哩棱邏”隱代慈明禪師道法之歌,故下句謂須彌隨此歌而舞、虛空應(yīng)此歌而和。例12、13“哩啰啰哩”、“啰哩啰哩”分別與上下文“兩忘機”、“悟從前”相呼應(yīng),均有隱代悟歌之意。當(dāng)然,從宗教角度看,多數(shù)文人士夫的所謂省悟與禪僧的悟道并不盡同,但借助此語含蓄地傳達(dá)對社會人生有所領(lǐng)悟的體驗,其隱代用法是一致的!度卧~》中北宋著名的道士張繼先(三十代天師)在他的詞作《度清宵·結(jié)語》里也用“啰啰哩”隱代悟歌:

  14.人間旦暮自四時,玄中消息不推移。覿面相呈知不知?知時自唱啰啰哩。

  這并不奇怪,佛、道之間詞語的借用通用是常見現(xiàn)象,該詞中的“玄”、“覿面相呈”也是禪錄里的常用詞語。

  在考察“啰啰哩”語用法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此語除了用來隱代禪道歌、悟道歌,有時還用來隱代還鄉(xiāng)歌、歸家歌。在禪家看來,這兩種隱代意義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禪宗倡導(dǎo)“見性成佛”,此“性”即自性,即本心,禪錄里常喻之為“自家田園,自家城廓”,因而將悟道喻為“還鄉(xiāng),歸家”。由于此種宗教觀的原因,有些“啰啰哩”語用例在隱代還鄉(xiāng)歌、歸家歌的同時,往往兼寓得旨?xì)w根、達(dá)本還源的比喻義。楊岐派祖師方會和尚的一首偈詩可能是此種用法較早的例子:

  15.上堂:“薄福住楊岐,年來氣力衰。寒風(fēng)凋敗葉,猶喜故人歸。啰唻哩!拈上死柴頭,且向無煙火。”【《嘉泰普燈錄》卷三《楊岐方會禪師》,涵芬樓影印日本《續(xù)藏經(jīng)》第1輯第2編乙第10套。】

  在秋冬季節(jié),見故人歸來,禪師唱起“啰唻哩”,禪院里洋溢著歸鄉(xiāng)的親切與歡樂。下文緊接著“拈上死柴頭,且向無煙火”卻是祛除情識分別的悟道境界,則此“啰唻哩”又隱含著對于流浪之心回歸本源的印可、祝賀或呼喚。這種雙重隱代在語言修辭上可稱為雙關(guān)辭格,在禪門施設(shè)上則體現(xiàn)了楊岐派的家風(fēng)特點:在啟悟?qū)W人識見本心的召喚聲里,融進人間濃濃的歸鄉(xiāng)情。事實上,宋代禪錄里“啰啰哩”語的使用頻率,確以楊岐派禪僧為高(本文所舉守端、清遠(yuǎn)、克勤、覺阿等均屬楊岐一脈),正是此種家風(fēng)特點的體現(xiàn)。下面龍門清遠(yuǎn)禪師(楊岐派四世)的一首上堂說法詩將“啰啰哩”語的這種雙重隱代意義表現(xiàn)得十分精細(xì):

  16.上堂:“迎日出門去,已覺披煙霧。冒月望山歸,重露濕禪衣。心悄悄,步遲遲。無孔笛,再三吹,哩哩[忄+羅],[忄+羅][忄+羅]哩!游子乍聞?wù)餍錆?佳人猶唱翠眉低。君更聽,莫狐疑,是何曲?歸堂去!”【《古尊宿語錄》卷二九《龍門佛眼和尚語錄》,546頁!

  例16中“游子乍聞?wù)餍錆?佳人猶唱翠眉低”系借用唐代詩人鄭谷《鷓鴣》詩里的名句,描繪鷓鴣啼聲牽動游子思故鄉(xiāng)、佳人盼郎歸的情結(jié)。清遠(yuǎn)在這里借用《鷓鴣》詩句,反映出當(dāng)時人(包括禪師本人)將“哩哩[忄+羅],[忄+羅]哩”與歸鄉(xiāng)歌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清遠(yuǎn)的說法詩顯然不是一般的歸鄉(xiāng)歌,而是一首用“無孔笛”伴奏的奇特的禪道歌。上文“冒月望山歸”一句已將法旨點明:見月而歸。禪家常用見“月”來喻指悟道,因此這里的“歸”實指禪人的回歸本心,此“曲”實系啟發(fā)學(xué)人的悟道之曲。我們再來看看白云守端禪師(楊岐派二世)的一首頌古詩:

  17.涅槃老子順風(fēng)吹,啰哩哩啰爭得知?隔嶺幾多人錯會,一時喚作鷓鴣詞【《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十二,不說似人底法。】。

  鷓鴣詞是樂府詩歌,主題大抵為鄉(xiāng)愁、思?xì)w【《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卷八十《近代曲辭二》載《鷓鴣詞》三首可參!。此例謂許多人將“啰哩哩啰”誤作鷓鴣詞,從側(cè)面證明當(dāng)時確有用此語指代歸鄉(xiāng)歌的用法。禪師借用來隱代識本還源的禪道歌、悟道歌,對于缺少悟性的中下根器來說,要他們心領(lǐng)神會(而不是“錯會”),可能是有困難的。難怪上引例16清遠(yuǎn)詩例末尾,禪師要反復(fù)啟發(fā)學(xué)人:是何曲?君更聽,莫狐疑!可能是受到楊岐家風(fēng)的熏陶,十二世紀(jì)的一位日本來華求法僧覺阿(楊岐派六世)也能準(zhǔn)確地使用漢語中這種“啰啰哩”來抒發(fā)自己的悟道感受:

  18.覺阿上人,日本國滕氏子也……袖香拜靈隱佛海禪師……明年秋,辭游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始知佛海垂手旨趣。旋靈隱,述五偈敘所見,辭海東歸。偈曰:“……(其五)豎拳下喝少賣弄,說是說非入泥水。截斷千差休指注,一聲歸笛啰啰哩!”海稱善【《五燈會元》卷二十《覺阿上人》,1367頁!。

  將例文上下比照,不難看出,這位日本僧人發(fā)悟詩里的“歸笛”既指其行程上的歸國,更重要的是指參禪的得旨?xì)w根。而由此“歸笛”吹奏或伴奏的歸鄉(xiāng)曲子“啰啰哩”自然便具有雙重隱代意義。楊岐派的清遠(yuǎn)是使用“啰啰哩”語次數(shù)較多的一位高僧,他晚年一首詩中的用例,似乎著重隱指世俗意義的還鄉(xiāng):

  19.到蔣山,上堂:“玄沙白紙費封題,一聽雷音萬仞低。慰釋私懷已無量,那堪更唱邏羅哩!”【《古尊宿語錄》卷二九《龍門佛眼和尚語錄》,553頁。】

  宣和初年(1119),清遠(yuǎn)因病上書朝廷,辭去(安徽)褒山禪寺方丈之職,請求歸鄉(xiāng)(四川),暫時退居江蘇金陵蔣山,上引詩偈即作于此時。其時朝廷恩渥,名山延請,學(xué)人奔湊,令老人無限欣慰,“慰釋私懷已無量”;垂暮思?xì)w,然而病篤體衰(退居蔣山之翌年即辭世),鄉(xiāng)關(guān)遙遠(yuǎn),“那勘更唱邏羅哩”!既然預(yù)知無法還鄉(xiāng),何必再唱還鄉(xiāng)曲調(diào)呢!當(dāng)然,詩句可能也含有疾病纏身,無力再宣說道法之意。下面三則禪錄外的用例也可幫助我們了解“啰啰哩”語和歸鄉(xiāng)歌之間的聯(lián)系:

  20.掛冠歸去舊煙蘿……水晶宮里家山好,物外勝游多。晴溪短棹,時時醉唱里棱羅,天公奈我何【劉述:《家山好》,見《全宋詞》!!

  21.素發(fā)如今添老大,歸來方是閑當(dāng)座,旋擘黃柑芻白墮。哩[口+侖]啰!從他擾擾如旋磨【郭應(yīng)祥:《漁家傲·丁卯生日自作》,見《全宋詞》!俊

  22.(巫山神女)賦《惜奴嬌》大曲一篇,凡九闋……《歸》第九:“吾歸矣,仙宮久離,洞戶無人管之,專俟吾歸……言訖無忘之,哩啰哩!此去無由再至,事冗難言,爾輩須能自會。”【《夷堅志》乙志卷十三《九華天仙》,中華書局,1981年!

  例20敘寫退離官場回到家鄉(xiāng)后舒適輕松的生活,作者醉里所唱的“里棱羅”自應(yīng)是一首愉快的還鄉(xiāng)贊歌。例21“哩[口+侖]”,例22“哩啰哩”置于歸鄉(xiāng)主題的歌詩中,具有詠嘆歸鄉(xiāng)心緒的作用。

  綜上所述,禪籍內(nèi)外的用例,直接間接地表明宋代“啰啰哩”語和以還鄉(xiāng)為主題的歌詩關(guān)系密切:或充當(dāng)詠嘆語,或隱代還鄉(xiāng)曲;在禪錄里,世俗意義的還鄉(xiāng)常和返本歸源的悟道思想互為表里地聯(lián)結(jié)起來,使此語具有雙重隱代含義;在禪僧頻繁使用此語的實踐中,有時淡化了世俗的還鄉(xiāng)意義,“啰啰哩”便成了帶有行業(yè)色彩的隱語,用來隱代禪道歌、悟道歌了。這是我們對此語隱代意義形成過程的認(rèn)識。

  無著道忠對“啰啰哩”的考釋中說:“《虛堂和尚語錄·興圣錄》:“上堂,舉,楊岐示眾:‘薄福住楊岐,年來氣力衰。寒風(fēng)凋敗葉,猶喜故人歸。啰啰哩,拈起死柴頭,且向無煙火。’”《古尊宿語錄》卷十九《楊岐錄》作“啰唻哩”。《正字通》丑上“唝”,注曰:羅來唝,呼孔切,洪上聲。羅唝,歌也!锻ㄑ拧吩:羅唝猶來羅!对葡炎h》曰:元公贈劉采春曰:選詞能唱望夫歌。即羅唝曲也。金陵有羅唝樓,陳后主建。宋以后俗曲有《來羅詞》。又言:采春女周德華,羅唝之歌不及其母。晉庾楷鎮(zhèn)歷陽,人歌曰:重羅黎,重羅黎。即來羅之聲也。(見《葛藤語箋》【手稿影印本,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發(fā)行,1992年。】“啰啰哩”條。)” 按無著道忠在另兩部著作《〈虛堂錄〉犁耕》【同上書!烤硪缓汀丁次寮艺谫潯抵睢贰就蠒。】卷九內(nèi)也有對“唝唝哩”的箋注,未出上引內(nèi)容,茲不轉(zhuǎn)錄!端卧Z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哩啰”條釋語:“曲中和聲,無義。亦作‘哩羅哩’。”《漢語大詞典》于“哩”字下收“哩唝哩”條,釋語為:“歌曲襯字,無義。”拙編《禪宗詞典》“唝唝”條釋語:“歌詩吟詠中用來調(diào)整節(jié)奏或補足音節(jié)的感嘆語,帶口語色彩。”【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17頁。】經(jīng)過本文的考證,相關(guān)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