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在家

  出家·在家

  濟群法師

  問:1.在家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學佛與生活、工作相適應?

  2.老人學佛有沒有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彌補?

  3.有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工作帶來影響嗎?

  4.出家是對現(xiàn)實人生的逃避嗎?

  5.出家后是否就沒有煩惱了?長期吃素會有障礙嗎?

  6.您是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門的嗎?平時又是怎樣處理人生中的逆境?

  7.請法師現(xiàn)身說法,談談出家學佛后命運起了什么變化?

  8.出家有什么條件?

  9.出家后,戶口、醫(yī)療、生活費用等問題怎么解決?

  答:1.既然是在家居士,當然可以正常地談情說愛,結(jié)婚生子。只要所作所為在五戒允許的范圍內(nèi),對家庭生活沒有什么妨礙。從另一個角度說,學佛使我們的道德得到凈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維護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

  至于相適應的問題,首先是發(fā)心,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與學佛相應。其次是明確做事原則,知道何為應作,何為不應作。關(guān)于謀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為。作為佛弟子,應以正命立業(yè)、造福社會。若依邪命自活,即使念佛、誦經(jīng),也與學佛不相應了。除此而外,還應在做事過程中保持智慧觀照,以免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各種情緒,引發(fā)執(zhí)著妄想。倘能做到這幾點,學佛就能與工作、生活相互促進。

  2.對每個人來說,任何時侯學佛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角度來說,也不在于時間早晚。有些人信佛幾十年,但沒有在修學上真正用心,煩惱、習氣絲毫沒有減少,并未比那些不學佛的更好。相反,有些人雖然起步很晚,但學佛后很投入、很用心,并能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在菩提道上穩(wěn)步前進。所以,學佛不在于時間長短,也不在于起步早晚。關(guān)鍵在于,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既然錯誤已經(jīng)發(fā)生,就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那也于事無補。對于所犯錯誤,應生起猛利的懺悔心,既要真誠悔過,更要發(fā)誓決不再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是彌補過失的有效方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無論口頭上說多少悔過的話,都是沒有實際作用的。

  3.有個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當你有家庭時,你的愛首先會給自己的家人,而一個沒有家庭的人,才會把愛平等分給每個人,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社會。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家庭顯然對從事弘法工作更有利。當然,這只是指通常情況,并不是說,有家庭的人就不能弘法。只是他們會有更多牽掛,有更多家庭責任需要承擔,需要操勞,難以全力以赴地投入。

  4.什么是現(xiàn)實?一般人所說的現(xiàn)實,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結(jié)婚、成家、生子、工作,賺錢。按這一方式生活,便是積極的人生。而出家人卻將這些通通放棄,于是,人們便覺得出家是逃避現(xiàn)實。事實上,出家人雖然放棄了世俗生活,但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利益眾生。這些難道不是人生的現(xiàn)實嗎?怎么能說出家是逃避現(xiàn)實呢?

  人們覺得出家是一種逃避,我還覺得,世俗生活是一種逃避。在生命中,和我們關(guān)系最密切的,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我們的心。但是,世間很多人卻一直不愿面對它,不想了解它,也不會花工夫去改善它。只是順著自己的習性、欲望,盲目地向外追逐。在忙忙碌碌中,將寶貴的生命消耗殆盡,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大的逃避嗎?

  5.如果說徹底沒有煩惱,那就是阿羅漢,就是佛陀了。

  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從哪里來?是自己找來的。我們要求得越多,煩惱相應也就越多。我們想要結(jié)婚成家,殊不知,結(jié)婚成家就是煩惱的開始,生兒育女更是牽掛的開始。我們想要事業(yè)有成,事實上,事業(yè)做得越大,我們就會陷得越深,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思,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從未擔心過生計、工作、家庭之類的問題。所以,世人常有的這些煩惱,對我是不存在的。就我個人來說,一直在隨緣弘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但并沒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因為沒什么執(zhí)著,所以煩惱也不太明顯。

  至于長期吃素,那是不會有煩惱的。恰恰沒有素吃的時候,就會比較麻煩。因為長年素食,生理系統(tǒng)早已改變。有時在外面吃飯,碰到做得不太干凈的飯菜,如有蔥蒜味道或是鍋沒洗干凈,我吃了是會吐的。如果說有煩惱,那就是這個了,并不是想吃的煩惱。

  6.我還沒來得及挫折,就遁入佛門了。我出家時年齡小,還沒機會經(jīng)歷什么挫折。當然,僧團中的確有些人是因為受到挫折,因為事業(yè)和感情出現(xiàn)問題而找一個地方聊度余生。這樣的人出家后,如果沒有調(diào)整心態(tài)的話,在佛門中不會有什么作為。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為什么呢?因為將相雖能征服他人,但未必能對付自身煩惱。而一個出家修行的人,是要戰(zhàn)勝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萬緣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此外,還要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只有這樣,出家才可能自利利他。如果只是將出家當做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是很難得到佛法真實受用的。所以,要成為英雄容易,要成為圣賢困難。

  至于逆境和順境之類,在我的記憶中,似乎不曾有什么特別的印象。我認為,一個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問題。如果有因緣做事,能為佛教事業(yè)和社會民眾提供些幫助,我很樂意去做一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事,就能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可以讀讀書,在山中享受大自然,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覺得挺好,挺適合自己。

  7.我選擇出家時只有十多歲,而且是農(nóng)村孩子,受的教育也不高,對人生的認識幾乎是零。所以選擇這條道路,和家庭環(huán)境有些關(guān)系。我生長在一個佛化家庭,不知不覺間親近了很多出家人。因為喜歡寺院生活,就決定去了。父母既沒有要求我出家,也沒有反對我出家。從我自己來說,似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F(xiàn)在回頭再看,也許是命運自有安排。

  我出家時,宗教政策還沒有全面落實。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院過著單純的農(nóng)禪生活。1980年中國佛學院招生,以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也不應該能夠考上,結(jié)果不知怎么就被錄取了。進了佛學院之后,因為基礎(chǔ)比較差,就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那幾年打下了比較扎實的佛學基礎(chǔ)。畢業(yè)后,先是在廣化寺,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修學并任教幾年。然后,種種因緣聚合,使我來到廈門南普陀,并從那里開始走上弘法道路。

  隨著對佛法的深入認識,尤其是開始面向社會弘法后,對人生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發(fā)現(xiàn)自己走上這條路是完全正確的。而且,對這一選擇越來越有信心,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走上學佛之路。出家二十多年來,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每個因緣也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門來。就我自己來說,不會特別爭取什么,卻有很多機緣推動著,使我多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點,我對佛教事業(yè)始終抱有熱情,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緣來成就;仡櫸业某砷L過程,起著關(guān)鍵作用的,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運。

  8.最重要的條件,是你的認識。當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決定出家的基本條件。尚未形成這一認識前,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庭關(guān)系要處理好。按照戒律,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也不是原則性的。歷代很多高僧大德,如虛云老和尚等,出家時也未征得父母同意。因為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今生也許都沒有機會。但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善巧處理,妥善安排。如果已經(jīng)結(jié)婚,出家前應先離婚。從年齡來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戒律規(guī)定,七歲以下和七十歲以上不能出家。寺院是修行辦道之地,不是托兒所或養(yǎng)老院,不能想著出家后讓別人照顧自己。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條件:如果擔任重要的黨政職務,須辭職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須將債務還清后才能出家。除此而外,陰陽人不能出家,曾破壞他人梵行或假冒出家人參與僧團羯磨者也不能出家?傊,有十三種情況不允許出家。這么做,主要是為了保障僧團的整體素質(zhì)和健康發(fā)展。

  9.對于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院的沒幾個。我所在的南普陀寺,住了三百多個出家人,大概只有二、三十人有戶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長期、穩(wěn)定地住在那里,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為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yī)療費用。寺院的經(jīng)濟是獨立的,國家對于寺院的政策是自給自足。每個寺院都有各自的經(jīng)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游業(yè)。在絕大部分寺院中,僧人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