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機說法

  對機說法
  繼平法師(江蘇)
  溈山靈祐禪師是唐代著名高僧,溈仰宗的開創(chuàng)者。一次,靈祐禪師為僧俗大眾上堂說法開示,有近三千信徒在場聆聽。說法結(jié)束后,他走向大眾中間,進(jìn)行個別點撥。
  靈祐禪師在第一個信徒跟前停下,親切地安慰他、勉勵他,臉上露出慈光和憐憫;走到第二個人跟前,在其額上摸了一下,點了點頭;在第三個面前,他連看都沒有看,就徑直走了過去。
  于是,大眾中有人就說,第一個人一定慧根很深,深得禪師的器重;第二個人也不錯,禪師摸他額頭表示關(guān)心,向他點頭表示肯定;而第三個人一定是傷過禪師的心,禪師已經(jīng)對他不屑一顧了。
  靈祐禪師聽到后,來到此人跟前說道:“你有自己的見解,不過你估計錯了。那第一個信徒最幼稚、最怯弱,所以我要時刻扶持他、眷顧他,免得他在學(xué)佛的過程中陷入迷途。第二個人的情況好些,他有比較堅定的信心和愛心,只需對他關(guān)照一下就可以。而第三個人慧根很深,信心和愛心都可大有作為,令我很放心!我正用特殊的方法訓(xùn)練他,使他成為最堪雕琢的材料;我默默地關(guān)愛他,此關(guān)愛的心意不是語言所能表達(dá)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領(lǐng)會的。”
  靈祐禪師能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就是佛門中經(jīng)常運用的對機說法。
  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都非常重視對機說法,都是對機說法的實踐者。佛陀創(chuàng)立佛教,設(shè)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開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根據(jù)眾生的不同根性而方便施設(shè),因材施教的需要。佛教稱道“法門無高下,對機為最佳”,因此,在面對不同的眾生時,佛陀經(jīng)常會采用諸如比喻、反復(fù)、擬人、夸張等不同的手段,把深奧的佛理盡可能講得通俗易懂,使不同根性的眾生都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佛陀在擇徒傳法時,也非常注重對機。有次在靈山會上,佛陀拈起一支金缽羅花向大眾展示,不發(fā)一言,眾人多茫然不明其意,唯有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與佛心契合。佛陀于是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尊者由此成為傳付如來正法眼藏之初祖,在佛陀涅槃后荷擔(dān)起領(lǐng)導(dǎo)僧團、弘傳佛法的重任。
  佛門中的諸大菩薩,大都是講究對機說法的代表。如觀世音菩薩經(jīng)常尋聲救苦,隨緣示現(xiàn)32應(yīng)身,隨順教化對象根機而說法,不拘一格,度生無數(shù),與娑婆眾生最為有緣!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yīng)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辟支佛身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yīng)當(dāng)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無限慈悲之心,法眼觀察世間眾生音聲,及時予以方便救度。眾生的機緣適合以什么身份教化得度,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xiàn)什么身份來對機說法,藉此獲得眾生的信任與依賴,產(chǎn)生感情共鳴,從而便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dǎo),達(dá)到理想的教化效果。
  禪宗在中國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宗派,各個宗派的禪師在教化弟子時,很講究對機說法,即對不同的弟子采用不同的教化方法,于是在禪門中便出現(xiàn)了棒喝、暗示、隱喻、動作、反詰語等不同的教化方式,由此形成了“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云門餅”等不同的禪門家風(fēng)。
  其中如暗示法,就是不直接表示意思,而用特殊的言語或動作使人自己領(lǐng)悟。禪門祖師通過暗示的方式,使弟子破除對教理名相的執(zhí)著,修正悟道過程中的偏差,盡量從觀照自心中觸緣開悟,明心見性。在眾多禪宗公案中,經(jīng)常有關(guān)于“祖師西來意”的問對,祖師多采用暗示之法來回答。如有學(xué)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馬祖說:“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去問智藏吧!”學(xué)僧乃去問智藏禪師,智藏問:“為什么不向馬祖請教?”學(xué)僧答:“馬祖讓來問你。”智藏說:“我今天頭暈,不能回答你。去問懷海吧!”學(xué)僧又去問懷海禪師,懷海說:“我也不會。”“祖師西來意”是禪林中的常用語,簡稱“西來意”、“祖意”等,是說達(dá)摩祖師從西天(西方天竺國,即古印度)來東土(中國)開創(chuàng)禪法的意旨,表示佛法之奧義、禪理之精髓。面對學(xué)僧的疑問,祖師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說明,“西來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體會、參究,而不能形諸語言,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能夠言傳者就不是“西來意”了。
  反詰也是對機教化的方法之一。反詰也就是反問,即當(dāng)事人反過來對提問人發(fā)問。在禪宗史上,有許多禪宗祖師通過反問的方式來截斷禪子的妄見情思,從而使他們返觀內(nèi)照,在言語道斷、心思路絕中開悟見性。如有僧問馬祖:“如何是西來意?”馬祖反詰道:“即今是什么意?”禪法即在日常生活中,在語默動靜中,當(dāng)下即是,觸目皆道,并非遙不可及。
  此外,祖師還常通過動作、眼神或手勢來教化和引導(dǎo)弟子。如:
  尼問:“如何是密密意?”師(趙州禪師)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猶有‘這個’在。”師曰:“卻是你有‘這個’在。”(《指月錄》卷十一“趙州觀音院真際從諗禪師”)
  面對尼師的問題,趙州禪師不用言語開示,直接用手在對方身上掐了一下,喻示說,禪法的深意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只能靠自己自修自證自悟,方能體會其中滋味,如六祖所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行由第一》)。誰知女尼并未領(lǐng)會其意,反而對趙州的這一行為感到吃驚:“和尚猶有‘這個’在。”“這個”是指世俗的男女之情,在女尼看來,你趙州禪師是一位聲名遠(yuǎn)播的開悟禪師,竟然還沒有破除男女色相,對女人動手動腳,與戒律相違背。趙州于是對女尼糾正說,不是我有“這個”在,而是你有“這個”在——是你心中還存在男女分別相的俗見,對此執(zhí)著不舍,如何能契入禪境!對一位開悟證道的祖師而言,早已泯除了性別色相的分別執(zhí)著之心,平等一如,灑脫自在。
  對機說法是佛門實行因材施教的最好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祖師在教化弟子時少費心力,還能使弟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理想的教化效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