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彌陀佛七共修第二課

  二O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彌陀佛七共修第二課

  主講:悟演法師

  一、什么是禪心

  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生活中處處充滿禪的生機,禪心使人生充滿魅力。

  禪心第一解,《金剛經(jīng)》云:“是金剛般若波羅密,非金剛般若波羅密,實為金剛般若波羅密!斌w現(xiàn)了禪心的境界,以此可參透禪心。

  禪心第二解,禪心是自然而然,本心不動,依緣了知,如理作意,且了緣于心和行。

  禪心第三解,用《心經(jīng)》所說解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贝藶槎U的第三種含義。

  禪心第四解,《心經(jīng)》云:“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奔礊椤暗彼岸,登彼岸,大家同登彼岸!

  二、謹(jǐn)記自己的初發(fā)心

  大家的“初發(fā)心”是什么?求平安、福報還是解脫?這個發(fā)心很重要,任何人生活之中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初發(fā)心。

  “初心”是什么?初心是對人對事要依因緣而生的第一個正念而生起的心。我們來共修的發(fā)心是求得法喜,因法會緣起求得解惑。

  我們往往雜念叢生,心和念不一致,因此人世間是非特別多。我們初心不完美,就會有不好的果。面對人際是非應(yīng)是以第一個正念,懺悔之心,溝通之心。發(fā)心需要有正確定位。

  三、修行的境界不能斷離

  修行的境界是沒有間斷的,譬如吃飯?zhí)焯烊?若暴飲暴食或有一餐沒一餐,胃就不會好。修行一定要保持正念之心,才能相續(xù)下去。

  四、我們要生活在因地之中,而不是結(jié)果之中

  我們學(xué)佛究竟要生活在什么的境界之中呢?我們畏懼因果,又在因果之中。凡夫畏果,菩薩畏因。這是凡夫和菩薩二者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產(chǎn)生矛盾或?qū)φl有意見時不要隨意向他人傾述而種下惡因,不要挑撥、分離。他的因緣是他的。沒有惡因就沒有惡果,這是做人的藝術(shù)。

  有的居士抱怨佛菩薩不顯靈、抱怨不能解決問題、抱怨別人成就不了我們。

  五、什么是福德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萬法不離心,事來則應(yīng),事去不留。;來源于內(nèi)心,不是別人教的、說的,是實際修行證悟得來的。

  福德是心的廣度。要有包容之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智慧是心的深度。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有多少智慧。智慧與世間聰明是不一樣的。藏傳中“即身成佛”是充滿正能量的修行法門。正能量即充滿智慧。面對問題要直下承擔(dān),把這困難當(dāng)成消業(yè)障、培植福報的修行,不能怨天尤人。禪宗中的直下承擔(dān),前念不生,后念不起,而心知肚明。真正學(xué)佛人是充滿智慧快樂的人間之寶。

  六、什么是定

  定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坐著不動或一念不生,而是內(nèi)心執(zhí)著的善法力量。定是內(nèi)心的善法升起時能專注自如。

  七、要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即人的起心動念符合隨順佛法,不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xí)氣。這與大家參禪念佛修行任何宗派是杠桿作用。藏傳弟子心量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1、與師相應(yīng),一脈相承。

  2、自己就是本尊,具足慈悲喜舍。

  3、要轉(zhuǎn)變能量,大顯威德。

  八、如何做到如理作意

  面對當(dāng)下的事要保持覺照的能量,具足一顆禪心。在日常生活工作修行正確定位自己。

  九、如何做到初心

  成佛之前先結(jié)人緣,內(nèi)心時刻對信仰對象以真正皈依、真正回歸、來收斂自己散亂的身、語、意行為。皈依是皈依自己的修行,善和正念是有差異的。有位居士不斷發(fā)心無怨供養(yǎng),后來才知被騙,錢被用來吸毒等惡事,十分痛苦。既然發(fā)心供養(yǎng)了就不要有取舍之心。既然知道他是騙子了,今后要充滿智慧。因為缺乏智慧反而縱其走犯罪道路。學(xué)佛人在二六時中點點滴滴都不能脫離禪給我們的力量和智慧。

  十、禪的境界

  如如不動,了了分明。因緣所生,正念相續(xù)。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寶林禪

  2012.12.28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