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的興起及其在吳越地區(qū)的傳播
五代十國時期,東南地區(qū)文化繁榮,佛教的發(fā)達尤其引人矚目,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事件是法眼宗的興起和發(fā)展,成為當時禪宗的主流。
自從唐朝中期南禪產(chǎn)生以來,江西、湖南在很長時期內(nèi)一直是禪宗傳播的中心地區(qū),唐末五代以后其重心開始東移到福建、兩浙一帶。當時禪宗內(nèi)部發(fā)生分化,產(chǎn)生了很多宗派,主要是溈仰、曹洞、臨濟、云門和法眼,被后人稱為禪宗五家。據(jù)法眼宗創(chuàng)始人清涼文益的《宗門十規(guī)論》,其時在南方傳播的還有德山、雪峰等派別。開始時溈仰、曹洞二宗風行湘贛,最為興盛;臨濟宗則在河北藩鎮(zhèn)的保護下在北方發(fā)展。進入五代以后,雪峰派在閩王王審知的保護下在福建發(fā)展起來,云門、法眼二宗也次第產(chǎn)生。法眼宗主要在福建、兩浙和江南一帶傳播,跨越閩、吳越和南唐三個割據(jù)地區(qū),發(fā)展勢頭強勁,成為禪宗主流。云門在嶺南得到南漢政權(quán)的支持,但聲勢之盛,遠遠不及法眼宗。
禪宗的傳播中心在從西向東轉(zhuǎn)移過程中,福建是最初的落腳點。唐朝末年,福建出現(xiàn)很多高僧大德,其中有兩位特別值得一提,他們是雪峰義存和玄沙師備。義存是雪峰派開創(chuàng)之祖,師備是義存五大弟子之首,后來被尊為法眼宗的始祖,法眼宗也因此被稱為“玄沙正宗”。
義存、師備雖然名為師徒,實際上兩人的關(guān)系并不像師徒那樣簡單。在開始參禪悟道時,兩人是“法門昆仲”,后來一起招徒傳道,彼此又成為同事。師備對佛法的感悟也不像一般的禪宗僧人那樣走了一條向老師參禪,得老師印可的道路,他之所以能夠人道,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閱讀《楞嚴經(jīng)》開始,發(fā)明心地\自學成才的。由于《楞嚴經(jīng)》中有不少大佛頂陀羅尼和其它密教的內(nèi)容,因此師備的學說具有濃厚的密學色彩,在思想上與義存迥然不同。事實上,師備確實也經(jīng)常與義存互相詰難,并且是當仁不讓的。有一次,義存上堂,說: “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臺,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師備反問:“忽遇明鏡來時如何?”義存說: “胡漢俱隱。”師備道: “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腳跟點地是前后際斷、徹見本來面目的意思,師備說義存“腳跟猶未點地”,實際上是責備他尚未契悟人道。
義存、師備之間的思想分歧在他們招收弟子時也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地藏桂琛始登義存之門,兢兢業(yè)業(yè),參訊勤恪,仍一無所得,后來一見師備,則“一言啟發(fā),廓而無惑”。長慶慧棱從浙江來到福建,往來于義存、師備兩大宗師之間,二十年間坐破了七個蒲團,無所收獲,一日忽然大悟,打頌道: “也大差,也大差,卷起簾來見天下。有人間我解何宗,拈起拂子辟口打。”得到了義存的印可,但一直沒有獲得師備的首肯。
義存、師備之間的這種分歧對法眼宗的產(chǎn)生和傳播有著重要影響。由于義存為人寬厚,又非常欣賞師備,常親切地稱他為“備頭陀”,加上師備本人也極受閩王王審知的尊重,兩人相處非常融洽。盡管在學術(shù)上異見紛呈,師備一直把義存當作他的老師,并依附在義存門下聚徒說法,沒有建立獨立于雪峰之外的派別。義存、師備和王審知去世之后,兩人之間的學術(shù)矛盾開始在他們弟子身上凸現(xiàn),并發(fā)現(xiàn)成為佛教宗派的斗爭。雪峰派的衣缽由義存五大弟子之一的鼓山神晏繼承,他被王審知的后繼者尊為國師,成為東南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聲名顯赫,勢傾一時。師備的繼承人是他的首席弟子慧球。師備臨死之前,王審知分別向師備本人和當時聲望日著的神晏征詢誰能成為他的繼承人。神晏向他開列了一張包括十二個人的名單,但王審知最后還是按照師備的意愿選擇了慧球?上Щ矍蛟趯W術(shù)上無所建樹,且早早離開了人世,后來在思想上繼承師備衣缽的實際上是地藏桂琛。桂琛后來遭到了雪峰派嫡系傳人的排斥和打擊。神晏強迫他放棄師備的學說,歸嗣雪峰。桂琛斷然加以拒絕,繼續(xù)向人傳播師備那種帶有密教色彩禪宗學說。但政治上的壓迫接連不斷,他被迫離開福州。他和他門下的傳教活動也受到極大限制,《景德傳燈錄》記載他有七個弟子,但他們中沒有一人能在福建立足。
在五代時期,中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南方各個割據(jù)政權(quán)中,楊行密建立的吳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為了對抗吳國的擴張活動,與他接壤的一些小國如閩、楚、吳越等在政治上結(jié)成聯(lián)盟。閩國西鄰江西,南鄰南漢,北邊則是吳越國。自從江西落入他的死敵楊行密之手,雪峰派要向西發(fā)展困難重重。閩國與南漢的關(guān)系也不融洽,而且南漢的佛教地盤已被文偃和他創(chuàng)立的云門宗占據(jù)。文偃開始時也是義存的弟子,但自從他南下單獨建立宗派后,與雪峰弟子便產(chǎn)生了隔閡,雪峰的嫡系門人甚至不再承認他是自己的同派。因此,雪峰派要向南發(fā)展同樣面臨著很大的阻力。而吳越國的情況要比這好得多。吳越與閩國是政治上的盟友,吳越國的創(chuàng)始人錢繆與王審知還是兒女親家,彼此關(guān)系密切,僧人可在兩國境內(nèi)自由往來。更為重要的是,在吳越境內(nèi)沒有能與雪峰派抗衡的強大的宗派勢力。唐末以來曾有一些溈仰宗或曹洞宗的僧人如洪厘·、文喜、全付、佛日等在兩浙地區(qū)活動,并受到了吳越國王的禮遇,但他們勢孤力單,無法與雪峰派抗衡。義存門下便趁虛北上,雪峰派在吳越境內(nèi)蓬勃發(fā)展起來?梢哉f,吳越國禪宗的興盛是從雪峰派的傳人開始的。
由于雪峰派占據(jù)了兩浙、福建的地盤,在政治上備受打擊的玄沙門人被迫到他們的敵國吳(南唐)去尋求生存空間。在這方面成就卓著的是桂琛的弟子、法眼宗的創(chuàng)立者清涼文益。文益是杭州余杭人,俗姓魯氏,七歲就落發(fā)出家,開始時在越州開元寺跟希覺律師學習律宗,后來來到福建,在義存嫡傳弟子長慶慧棱門下參禪。由于文益為人聰明,在慧棱法會中時有出色的表現(xiàn),極受慧棱欣賞。后來他約人外出游方,不幸遇上暴雨,行程被阻,只好暫時在地藏院寄住。在那里他遇見了桂琛。這次邂逅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時文益在佛教界已有一定聲望,桂琛也知道他在慧棱門下的出色表現(xiàn),因此對他刻意接引、細心引導(dǎo)。文益頓時感悟到佛法的真諦,從此投在桂琛門下,打消了西出游學的念頭。對于他這次改換門庭的行動,僧史贊他“疑山頓摧,正路斯得”, “變途回軌,確乎不拔”。而文益頓悟的關(guān)鍵是由于他認識到了“玄沙與雪峰血脈殊異”。由此可見,由師備傳桂琛,由桂琛傳文益,直至法眼宗的創(chuàng)立,義存與師備兩種思想的矛盾和斗爭始終貫穿其中。文益從慧棱之門改投桂琛之門實際上反映了雪峰、玄沙二派為爭奪佛教勢力范圍而爭奪人才的實質(zhì)。
文益后來到江西臨川傳播他的學說。江西曾經(jīng)是禪宗傳播的中心,但到唐朝末年,先是黃巢起義大軍橫掃境內(nèi),后來又成為楊行密向南擴張的主戰(zhàn)場,佛教的發(fā)展備受摧殘,僧侶紛紛流遷他方,當時盛行福建、兩浙境內(nèi)的雪峰派學說罕有傳人,江西成為佛教的真空地帶。文益借著這個機會來到江西,以臨川為根據(jù)地,招收徒眾,弘揚法眼學說,一時聲勢極盛,門下前來參禪的僧徒常有數(shù)千。他的很多重要弟子如天臺德韶、報恩慧明、永明道潛等都是在臨川得到印可的。法眼宗能在江西順利發(fā)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南唐政府的支持。文益后來被南唐皇帝李璟請到金陵,法眼宗從此在南唐站穩(wěn)了腳跟,史稱“玄沙正宗,中興于江表”。
隨著法眼宗勢力的擴展,它與雪峰派的沖突變得越來越不可避免。文益門下的不少弟子實際上是從雪峰派那里“挖”過來的。如慧棱門下的子方從福建趕到臨川與文益進行辯論,最后卻被文益折服,轉(zhuǎn)投法眼門下。又如報恩慧明,在得到文益印可之前曾在福建、兩浙地區(qū)參禪。就當文益在臨川聚.徒講法的時候,雪峰派在福建逐步走向衰落,這可能與閩國長期內(nèi)亂以及惠宗王鏻迷信道教有關(guān)。后來李璟趁著閩國內(nèi)亂,出兵攻打福建,閩國滅亡,其領(lǐng)土被南唐和吳越兩國瓜分。雪峰派大概在這場戰(zhàn)爭中受到了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神晏的弟子清護曾被召至金陵,但在那里似乎并不得志,不久就回到建州。這樣,雪峰派的重心慢慢地從福建轉(zhuǎn)移到了吳越國。
與此同時,法眼宗的勢力也不斷向兩浙地區(qū)滲透。進入五代中期以后,吳(南唐)與吳越在政治上雖仍繼續(xù)對峙,但是吳國的實權(quán)人物徐溫在幾次南侵遭到失敗以后,開始調(diào)整其外交策略,彼此緊張局面開始緩和,睦鄰友好關(guān)系開始發(fā)展起來,這使佛教僧侶在兩國之間的自由活動成為可能。事實上,文益本人便是浙江人,他的弟子中來自兩浙的人數(shù)之多僅次于采自南唐。特別重要的是,文益的嗣法弟子德韶后來成為吳越國師,這使得法眼宗的中心到五代后期從南唐轉(zhuǎn)移到吳越。而在南唐,雖然后主李煜崇信佛教。但由于文官政治發(fā)展,儒家力量抬頭,臣僚中傳出反佛呼聲,法眼宗迅猛的發(fā)展勢頭得到了扼阻。
這樣,法眼、雪峰兩宗派匯聚吳越,義存、師備兩種思想的斗爭便在吳越拉開了帷幕。法眼宗在這場較量中贏得了最后的勝利。他們?nèi)俚膬蓚主要功臣是德韶和慧明。德韶的作用主要是政治上的,慧明的作用主要是學術(shù)上的。
德韶,處州龍泉人,俗姓陳氏,十七歲出家。他在臨川時,文益就向他預(yù)言: “汝向后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回到浙江后,他在天臺山聚徒弘道。其時正值吳越王子錢做擔任處州刺史,對佛教非常迷戀,常向德韶請教問益。德韶趁機對他說:“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后漢乾祜元年(981)吳越國發(fā)生內(nèi)亂,錢做出人意料地被迎立為國王,德韶被封為國師,文益的預(yù)言變成了現(xiàn)實。這樣,在國家的保護和支持下,法眼宗迅速發(fā)展起來,僅德韶一人在天臺就擁有數(shù)十處道場,規(guī)模之盛大,可想而知。
法眼宗在吳越傳播的另一個功臣是報恩慧明;勖魉仔帐Y氏,也是文益的高足。他在臨川契悟佛法,回到浙江后對吳越國境內(nèi)雪峰派盛行而“玄沙正宗”被置之門外的情況非常不滿,經(jīng)常與其他宗派的禪師進行辯論,獲得很高的聲望。錢俶上臺以后,把慧明從明州請到杭州,由政府出面組織了一次禪宗大辯論。由于錢做的支持,慧明在這次辯論中大獲全勝,從此法眼宗一統(tǒng)吳越。
到德韶弟子永明延壽時,法眼宗進一步發(fā)展。延壽是法眼思想的集大成者。當然,從師備到延壽,法眼宗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吸取著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文益便對禪宗內(nèi)部各派思想進行整合,延壽在其著作中更是大量融合了禪宗以外其他佛教宗派的思想。這種調(diào)和的做法使法眼宗日益喪失個性,加上五代后期吳越與南唐邊境重燃戰(zhàn)火,法眼宗的傳承越來越局促于吳越一隅,其發(fā)展受到極大限制,入宋之后便慢慢衰落下去了。
- 上一篇:法眼宗心物一體論辨析
- 下一篇:“法眼宗”和延壽法師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