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一切現(xiàn)成”法眼宗

\

  玄沙師備

  雪峰義存禪師門下得法者共五十六人,除云門文偃為最上首外,玄沙師備也是很突出的禪師,后來的“法眼宗”,即是師備再傳的結(jié)果。

  師備本與義存是師兄弟的關(guān)系,曾從同師剃度。后義存得法,在雪峰弘法,師備又協(xié)助義存化導,從而又轉(zhuǎn)在雪峰門下。

  有一天,義存問師備:“到底哪個是備頭陀?”

  師備答:“我終究不敢被人逛騙。”

  義存又問:“為什么不去細細參究?”

  師備就答:“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此答得到雪峰的印可。師備后在福州玄沙山說法,故稱“玄沙師備禪師”。

  玄沙門下,以羅漢桂琛禪師為最上首。有一天,玄沙上堂,說:“有聾子、瞎子、啞巴來了如何接引?”

  桂深道:“學人現(xiàn)在有眼睛、鼻子、耳朵、大師如何接引?”

  云沙道了一聲:“慚愧”,退回方丈,桂琛得其印可。桂琛門下的清涼文益是“法眼宗”的開創(chuàng)者。

  清涼文益

  清涼文益禪師乃浙江余杭人,俗姓魯。他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后往鄮山(在今浙江鄞縣東)育王寺從希寺律師學律。又南游參長慶禪師。桂琛問他:“去哪里?”

  答:“行腳去”

  又問:“行腳之事如何?”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卻稱贊他說:“不知道最親切。”

  第二天,文準備辭行,桂琛覺得他還可深造,但又不能很明確地說要挽留他,就指著庭院前的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是懂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一教義的,試問這塊石頭是在你心外呢,還是在心內(nèi)?”

  文益答:“心內(nèi)。”

  于是桂琛提醒他:“你一個行腳人應該輕裝,心里安了塊石頭又怎么能到處走動呢?”

  文益無言以答,于是就住下了。但他并未開悟。桂琛這才占撥他:“若論佛法,一切現(xiàn)成。”

  文益于言下得悟,由此得法。

  文益得到南唐君主的尊崇,把他迎到南京說法。后遷往清涼山清涼院說法,所以人稱“清涼文益禪師”。

  一切現(xiàn)成

  清涼文益禪師在當時南唐雄踞的南朝首都金陵(今南京)說法開示,占據(jù)了極好的有利地勢。在五代宋初的戰(zhàn)亂期間,這里的在百姓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因此,佛教也很盛。文益在金陵三坐道場,四方僧俗競向歸之。示寂之時,南唐中主李璟親加禮問;去世后,又謚以“大法眼禪師”之號。由此,文益所創(chuàng)的宗派稱為“法眼宗”。

  “法眼宗”是五家禪中成立最晚的。它的主要特色就是當年他在桂琛禪師處得悟的那句話:“一切現(xiàn)成”。文益在他作的《宗門十規(guī)論》中,指出當時禪宗所出現(xiàn)的各種偏差,加以戒飭,并提出了“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

  法眼宗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宗綱”。文益曾用華嚴宗“六相圓融”教義來論證世界“同異具濟,理事不差”,否認外界真實差別和矛盾。

  文益又在《宗門十規(guī)論》中,概括其禪風為“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

  文益的弟子天臺德韶禪師發(fā)揚了其師的“一切現(xiàn)成”說。認為,“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還同太虛無欠無余”,勸參禪弟子不必離開世間而隨處得悟。他住通玄峰頂時,有偈示眾云: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其意為:學禪達到頂峰,與人間自然不同;但由于心外無法,是隨處都可見到青山(禪境)。文益因此一偈而認為:“即此一頌,可起吾宗。”

  德韶因受到吳越王錢俶的崇信,被尊為國師。

  德韶門下永明延壽禪師撰《宗鏡錄》一百卷,對禪宗只重直觀、不讀書的流弊有所批評,廣引經(jīng)論,明佛菩薩與眾生皆具“清凈佛性”,“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以各派宗旨分歧持調(diào)和態(tài)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書在一百年后才刻版流愛,不久又被增改,一直到明代才恢復舊觀。清雍正年間曾被推崇一時,但始終未在禪門中發(fā)揮應用。

  法眼宗在宋初是,臻于鼎盛,宋中葉以后,衰弱不傳。吳越末年,高麗王曾派僧三十六人跟從延壽學法,此宗于是傳入朝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