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河南五
◇歸德府東至江南徐州五百十里,南至江南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開封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開封府陳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山東曹縣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山東兗州府四百十七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二百三十里,至南京八百五十里,至布政司見上。
《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周武王以封微子啟,是為宋國。戰(zhàn)國齊滅宋,與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后漢因之。晉亦為梁國。后魏曰梁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宋州,煬帝復曰梁郡王世充亦置梁州于此。唐初仍為宋州。天寶初,曰睢陽郡。乾元初,復曰宋州。五代梁為宣武軍治唐建中二年,置宣武軍,治宋州。興元初,宣武軍移治汴州。梁改汴州為東京,因移宣武軍于此。唐改為歸德軍。宋仍曰宋州亦曰河南郡歸德軍。景德二年,升為應天府以太祖由歸德節(jié)度使受命也。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金曰歸德府。元因之。明初降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復為歸德府,領州一、縣八。今仍曰歸德府。
府據江淮之上游,為汴洛之后勁。春秋時,宋以亡國之余,爭長于山東諸侯者數百年。楚、漢之相距滎陽、成皋間也,彭越為漢徇梁地,往往攻下睢陽、外黃等城,絕其軍后,破其積聚,楚是以敗。景帝時,七國之變,梁實當其沖,吳楚兵不敢過而西,卒以破滅。后漢初,劉永擅命于睢陽,號召東方,居然強敵。晉永嘉以后,中原淪喪,王師出于彭城,梁、宋為必經之道。而胡、羯、氐、戎,亦由此以震動淮泗。蕭梁因元魏之衰,嘗道出梁國,席卷汴洛而不能保也。蓋睢陽襟帶河濟,屏蔽淮徐,舟車之所會。自古爭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陽為腰膂之地者。唐天寶末,張巡、許遠力守睢陽以抗賊鋒,賊圍益急,或議棄城東走,巡、遠曰:睢陽者,江淮保障。若棄之,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論者謂睢陽堅守,既足以挫賊之鋒,使不敢席卷東下,又即以分賊之勢,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以富庶全力贍給諸軍。賊旋蕩覆,張、許之功,于是乎偉矣。興元末,李希烈僭逆,劉洽以宋州之兵西入大梁。及咸通之季,龐勛據彭城以倡亂,勢甚張,而王師厚集于宋州,賊以平定。宋建陪京于此。其后蒙古攻金汴京,遣偏師陷睢州,攻歸德,歸德殘破,汴亦不守?ぶ蝿,與徐、汴相表里,不較然哉?
今府城,春秋宋國城也。其城東門曰揚門《禮·檀弓》:元公入自揚門!蹲髠鳌氛讯荒,宋元公以華、向之亂,公自揚門見公徒,下而巡之。漢時東門猶曰揚門,又東北門曰蒙門《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是也,南門曰盧門《左傳》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又昭二十一年,華氏居盧門,以南里叛。杜預曰:睢陽有盧門亭,東南門曰垤澤門即《孟子》魯君所呼門也。《括地志》:宋東城南門曰澤門!蹲髠鳌废迨吣,宋皇國父為平公筑臺,筑者謳“澤門之?,實興我役”者也。魯君所呼當在此,西北門曰曹門《左傳》成十八年,鄭伯侵宋,及曹門外,是也,北門曰桐門《左傳》襄十年,楚及鄭圍宋,門于桐門。又昭二十五年,宋樂大心居桐門,稱桐門右?guī)。又哀二十六?宋景公無子,蓄公孫周之子得與啟;景公卒,啟立,得夢啟北首而寢于盧門之外,已為烏而集于其上,?朱加于南門,尾加于桐門,是也,又外城門曰桑林門《左傳》昭二十一年,宋城舊?及桑林之門而守之。又而彡門,或曰宋郊外門。宋武公時,而彡班御皇父充石獲長狄緣斯,宋公以門賞而彡班,使食其征,謂之而彡門,是也。漢梁孝王都于此本封大梁,以地卑濕,徙睢陽。《北征記》:城方三十七里,南臨?水即睢水,凡二十四門《漢書》: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太康地記》:城方三十里。唐建中時,亦為宣武軍城,城有三長慶二年,宣武叛將李?介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簡保北二城,與賊戰(zhàn)卻之。咸通十年,徐賊龐勛襲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鄭處沖守北城以拒賊。宋為南京城。城周十五里四十步,東二門: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門:南曰順成,北曰回鑾;南一門曰崇禮,北一門曰靜安。內為宮城,周二里三百十六步,門曰重熙、頒慶。京城中有隔城,門二:東曰承慶,西曰祥輝。東有關城東面外城也,周二十五里八十三步,東、南、北各有一門。金之將亡也,以汴京危急,謀出幸。或言歸德四面皆水,可以自保,既而金主出頓歸德,復走蔡州。《志》曰:舊城周十二里三百六十步。明初,少裁四分之一。弘治十五年,圮于水。正德六年,重筑,乃徙而北之。城周九里有奇,今南門,即舊北門故址也府東門曰賓陽門,南拱陽門,西垤澤門,北拱辰門。
商丘縣附郭。古商丘,為閼伯之墟。春秋宋國都也。秦置睢陽縣。漢因之,梁國都于此。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宋城,屬宋州。大業(yè)初,還屬梁郡。唐仍為宋州治。后因之。金人復曰睢陽。明初,省入歸德州。嘉靖中,升州為府,復置今縣,編戶二十七里!痤£柍恰独ǖ刂尽:在州治南二里外城中。秦縣治此。項王拔外黃,東至睢陽,皆爭下項王。漢文封子武于此。景帝三年,吳楚叛,引兵攻睢陽,不能克。自漢以后,皆為梁國治。后魏主子攸永安二年,梁將陳慶之送北海王顥北還,進至梁國,魏將丘大千分筑九城以距之。慶之拔其三壘,大千降,顥遂即帝位于睢陽南,旋克梁國。隋始改縣曰宋城,亦治南城中。宋建東京,宋城縣移入郭內。蒙城在府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秶Z》:楚申無宇曰:宋有蕭、蒙。又有蒙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蹲髠鳌非f十二年,宋萬弒閔公于蒙澤。漢置蒙縣,屬梁國。晉因之。永嘉五年,茍?奉豫章王端為皇太子,自倉垣徙屯蒙城,置行臺,尋為石勒所虜。劉宋屬譙郡。后魏因之,亦曰北蒙縣。永安初,梁將陳慶之送北海王顥北還,自钅至城進拔滎城,遂至梁國。滎城,即蒙城之訛矣。后齊廢。又有小蒙城,在府南二十五里!吨尽吩:中有漆園。莊周嘗為園人城,亦名漆丘。晉義熙十二年,劉裕遣王鎮(zhèn)惡等入秦境,秦將王茍生以漆丘降,即此。钅至城,見江南宿州!鹳B城,在府西北。《左傳》僖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貰。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貰城,是也。今詳見山東曹縣。
亳城在府西北。杜預曰:在蒙縣西北,故湯都也。春秋時宋邑。莊十二年,宋公子御說以宋萬之亂,奔亳。亦曰薄。《左傳》僖二十一年,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冬會于薄以釋之。哀十四年,桓?請以鞍易薄,宋景公不可,曰:薄,宗邑也。漢置薄縣,屬山陽郡。后漢改屬梁國。晉省!独ǖ刂尽:?熟西南三十里有南亳故城!稌匪Q三亳者,蒙縣之亳曰北亳,湯所興;?熟之亳曰南亳,湯所都;偃師之亳為西亳,湯所遷也。又諸家皆以蒙縣之亳為景亳。按:《商頌》明言瞻彼景山,為高宗寢廟所托,則指偃師之亳無疑,況景山至今未改乎?指為北亳,誤矣。鞍亦在亳西,蓋?之食邑。
?熟城在府東南四十里。漢睢陽縣地。后漢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為?熟侯,邑于此;尋為?熟縣,屬梁國。晉因之。后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熟縣,屬宋州。唐武德二年,置南?州治焉;四年,州廢,仍屬宋州。宋開寶五年,汴水決于此,遷治城南,仍曰?熟縣。元省。今為?熟鎮(zhèn)。橫城在府西南!蹲髠鳌氛讯荒,宋華、向之徒亂,樂大心、豐愆、華??御諸橫。杜預曰:睢陽縣南有橫亭,世謂之光城,聲相近也!鹦鲁,在城南!蹲髠鳌肺氖哪,晉趙盾盟諸侯于新城。杜預曰:?熟縣西有新城!鹕糖鹪诔俏髂先,周三百步!蹲髠鳌烽懖由糖,是也。世稱閼臺!?丘,在城南四十里。《左傳》桓十二年,公會宋公、燕人盟于?丘,是也。
○黃河在府北三十里丁家道口。自開封府儀封縣東流,入府境之睢州考城界,流經此,又東至虞城、夏邑北,而東入徐州境,為豐、沛間之漕河。
汴河舊在城南。自開封府杞縣東流,經睢州考城界,又東入寧陵界,至府城南而東南流,入江南鳳陽府界。宋開寶五年,汴決?熟,害民田。太平興國三年,汴水決宋城縣。淳化二年,汴復決于宋城。景德元年,宋州復言汴河決溢,皆命有司修塞。《寰宇記》:睢水在城南,汴水在城北,梁孝王廣睢陽城,開汴河,始經城南為洪蓬澤。今詳見大川汴水。又《水經注》:睢陽有渙水,亦汴水之支流也。今見永城縣界。睢水在府城南。自開封府陳留縣東南,經睢州寧陵縣之南流入境,又東至夏邑永城之南,而入江南徐州南界!洞呵铩焚沂拍,宋襄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成十五年,宋華元討蕩澤之亂,其黨魚石等出舍于睢上。元止之,不可,則決睢ㄛ,閉門登陴以備之,魚石等皆奔楚。漢建安七年,曹操軍譙,遂至浚儀,治睢陽渠。胡氏云:睢水于浚儀首受莨蕩水,東過睢陽,故曰睢陽渠。
孟諸澤在府東北,接虞城縣界。今虞城縣西北有孟諸臺,亦故澤地也。《禹貢》:導荷澤,被孟豬!稜栄拧肥,宋有孟諸!蹲髠鳌焚叶四,楚子玉夢河神賜以孟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諸。哀十四年,宋皇野語向巢:跡人來告,逢澤有介麋焉。或曰:逢,猶遇;澤,即孟諸!周禮》謂之望諸,《史記》謂之明都,《漢志》謂之盟諸。○漆溝,在府城北,一名隕石河!蹲髠鳌:隕石于宋五。相傳水涸時,五石猶存。
?堤在府西北七里。?,一作蓼。梁孝王所筑。宇文周末,楊堅使于仲文擊尉遲迥將檀讓于河南,軍至?堤,去梁郡七里,進拔之!吨尽吩:府城南六里有南湖,梁孝王園池故址也。白沙渠在府東。又有石梁渠。宋張亢知應天府,治此二渠,民無水患!疒w渠,在府東南!吨尽吩:即賈魯所開大河故瀆也。自商丘虞城縣而東,達蕭縣至徐州。嘉靖末,始北徙。萬歷初,潘季馴議復開之,以費重而止。二十六年,劉東星復浚趙渠,功未竟而卒。
○武津關府東南三十五里。路通徐、亳,有巡司。又府北三十里曰丁家道口,當黃河之津要。今有丁家道口渡巡司,在府北十里!吨尽吩:府城西有商丘驛,明初置。陽梁聚在城東南三十里。《左傳》襄十二年,楚會齊師伐宋,師于陽梁。杜預曰:陽梁在睢陽東。又鴻口亭,在府東!蹲髠鳌氛讯荒,齊師、宋師敗吳師于鴻口。杜預曰:睢陽東有鴻口亭。
蠡臺在府城南。司馬彪曰:睢陽有盧門亭,城內有高臺,甚秀廣,巍然介立,超焉獨上,謂之蠡臺,亦謂之升臺!独m(xù)述征記》:回道似螺,故曰蠡臺!端涀ⅰ:蠡臺傍又有女郎臺、涼馬臺。晉永和九年,姚襄降晉,屯于歷陽,殷浩惡其強盛,遷襄于梁國之蠡臺。又燕升平四年,燕以慕容垂為征南將軍、荊州刺史,鎮(zhèn)梁國之蠡臺,是也。又有平臺,在府東北二十五里,寬廣而不甚高!妒酚洝:梁孝王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即此。司馬貞曰:平臺,一名修竹院。
竹圃在府東南!端涀ⅰ:睢水自睢陽東南流,歷竹圃,水次綠竹蔭渚,菁菁彌望,世謂之梁王竹園。官收其利,因名官竹。梁中大通四年,遣羊侃送元法僧北還,侃至官竹,聞譙城為魏所陷,引還。
寧陵縣在府城西六十里,又西至開封府杞縣一百里,北至睢州考城縣七十里。古葛國,后為宋之寧邑。戰(zhàn)國時屬魏。漢曰寧陵,高帝封呂臣為侯邑。元狩初,置縣,屬陳留郡。后漢屬梁國。晉因之。劉宋屬譙郡。后魏仍舊。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宋州。唐因之。宋初屬拱州,后屬應天府。今城,明初筑,周九里有奇,尋圮于水。成化二十二年,改筑,截去北城,周僅五里。編戶七里!饘幊窃诳h城西。春秋時宋之寧邑也。戰(zhàn)國時,魏公子無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寧。秦楚之際,周市欲立故魏公子寧陵君咎為王,即此。漢置寧陵縣。后漢初平四年,曹操敗袁術于封丘,術自襄邑走寧陵。唐至德初,張巡自雍丘東守寧陵,大破賊將楊朝宗等于此,即今縣矣!鸶鸪,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睹献印:湯居亳,與葛為鄰。春秋時亦為葛國。桓十三年,葛人來朝。漢為葛鄉(xiāng)。又縣南三十里有東、西二期城,相去五里,戰(zhàn)國時梁楚之邊邑也。己吾城在縣西南三十里。《風俗傳》云:寧陵縣之種龍鄉(xiāng)也。后漢永元十一年,置己吾縣,屬陳留郡。中平末,魏武初起兵于己吾,即此。晉省縣而城猶存。永嘉五年,石勒紿斬王彌于己吾,即此。后魏復置縣,屬馬頭郡。東魏置仁州及臨淮郡治焉。北齊州郡俱廢,省縣入下邑縣。蓋廢徙不一,非故縣地也。
沙隨城縣西北六里。《左傳》成十六年,晉會諸侯于沙隨。襄二十二年,復會于沙隨。亦曰沙陽亭,或謂之棠陽城,俗謂之堂城。梁大通三年,陳慶之送元顥北還,自钅至城進拔滎城,胡氏以為即堂城也。其西有白沙堝。唐至德初,張巡守雍丘以抗賊,賊眾屯白沙堝,巡乘夜襲擊,大破之。○汋陵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左傳》成十六年,鄭子罕伐宋,宋將Θ樂懼,敗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鄭人覆之,敗諸汋陵,是也。
大棘城縣西南七十里!蹲髠鳌沸,宋華元、鄭公子歸生戰(zhàn)于大棘,即此。漢景帝三年,七國反,吳、楚共攻梁,破棘壁,即大棘也。
始基城在縣南。晉豫州刺史祖逖督護衛(wèi)策所置。策大破乞活陳川于?水南,謂人曰:吾從祖公北伐,功始基此。因名。相去五里有仇留城,川將仇留所戍處。按:?水,一名谷水!端涀ⅰ,汴水又東,谷水入焉,又東南經己吾城者也。今涸。
○甘露嶺在縣西五里。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疸旰优f在縣北八里,又東入商丘縣界。唐至德初,張巡守寧陵,大敗賊將楊朝宗等,流尸塞汴而下。又興元初,李希烈圍寧陵,引汴水灌城,濮州刺史劉昌堅守,鎮(zhèn)海節(jié)度韓?遣將王棲曜赴救。棲曜以強弩數千,游汴水夜入城,希烈卻走。宋太平興國三年,汴河溢,壞寧陵堤岸,詔有司修塞。今涸。又縣南七里有賈魯堤。元時黃河南決,流經縣界,魯筑此堤障之,因名。
睢水在縣南。自睢州界流經此,又東入商丘縣界!鸢秃,在縣北。舊自睢州流經縣境,入于大河。
桃園關縣北四十里。舊嘗設關于此,并置巡司。今廢,其地仍曰桃園集。縣北三十里又有柳河集,舊設公館于此。又寧城驛,在縣城北!饍x臺,《括地志》:在縣西南!妒酚洝:魏惠王六年,伐取宋儀臺。一作義臺。郭象云:宋之靈臺。
鹿邑縣府南百二十里,東至江南亳州百三十里。漢鄲縣地,屬沛郡。東漢析置武平縣,屬陳國。晉屬梁國。后魏屬陳留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鹿邑縣,屬陳州。唐屬亳州。宋以后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三十四里。
○鹿邑城在縣西南。宋白曰:在縣西十三里。春秋時陳邑,本曰鳴鹿!蹲髠鳌烦墒,晉知武子以諸侯之師侵陳,至于鳴鹿。隋因以名縣。唐中和三年,宣武帥朱全忠與黃巢黨戰(zhàn)于鹿邑,敗之,遂入據亳州!吨尽吩:縣東北四十里有武平故城,后漢置縣治此。建安元年,封曹操為武平侯,此其食邑云。
苦縣城縣東七十里。即楚之苦縣。漢因置縣,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仍曰苦縣,屬梁國。咸康三年,改曰谷陽,屬陳郡。后魏仍曰谷陽縣,屬陳留郡。后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谷陽,屬亳州。唐乾封初,改曰真源縣;載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改曰衛(wèi)真縣:俱屬亳州。元并入鹿邑!毒庞蛑尽:縣在亳州西六十里。
寧平城在故苦縣西南。漢縣,屬淮陽國。后漢屬陳國。晉省縣而城猶存,亦曰寧平!端涀ⅰ:城在沙水北。永嘉五年,東海王越卒于項,王衍等奉其喪,還葬東海。石勒自許昌追之,及于苦縣寧平城,是也。近《志》訛曰安平,在縣西北四十里。
鄲縣城在縣東北。漢置鄲縣,屬沛郡。鄲,音多。后漢仍屬沛國。晉省。隋開皇六年,復置鄲縣,屬陳州。唐初省。今為鄲城鎮(zhèn)!吨尽吩乒枢惓窃诳h西南七十五里,誤。
○潁水在縣南,與陳州沈丘縣接界。《春秋》成十六年,晉知武子以諸侯之師至鳴鹿,遂侵蔡,諸侯遷于潁上,即此。蔡河亦自開封府太康縣流合焉,古所謂蔡河口也。
渦水在縣西北。自太康縣東南流,經柘城縣境,又東南流經縣界,又東入亳州境。《水經注》:渦水東徑大棘城南,又東徑寧平故城北,又東徑鹿邑城北。是也。今縣北有渦河渡!鹳囙l(xiāng)在廢苦縣東!毒庞蛑尽:真源縣有賴鄉(xiāng)及曲仁里,相傳老子所居也。賴,一作厲,音賴。梁中大通六年,遣元慶和克魏賴鄉(xiāng),據之,即此。《志》云賴鄉(xiāng)城在縣東十里,誤。○頤鄉(xiāng),在縣東。漢初,灌嬰攻苦、譙,與漢王會頤鄉(xiāng)。徐廣曰:苦縣有頤鄉(xiāng)。
夏邑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江南蕭縣百五十里,北至山東單縣七十里。戰(zhàn)國時下邑地。秦屬碭郡。漢置下邑縣,屬梁國。晉因之。劉宋兼置梁郡于此。后魏初,屬梁郡。孝昌二年,于此置碭郡。隋屬亳州。開皇十六年,改屬宋州。唐、宋因之。金曰下邑縣,仍屬宋州。元初,并入睢陽縣,尋復置,屬歸德府。明初,改下為夏。今縣城周八里,編戶十四里。
○下邑故城在縣西南。秦二世二年,沛公取碭,攻下邑,拔之。又彭城之戰(zhàn),呂后兄周呂侯軍于此,高祖敗還,從周軍于下邑,尋置下邑縣。景帝三年,吳、楚攻梁,走條侯軍,會下邑,欲戰(zhàn),條侯堅壁不戰(zhàn)。后周大象二年,尉遲迥舉兵相州,徐州部將席毗羅之攻拔下邑。皆此城也。后移今治。
栗城在縣東。秦縣也。二世二年,章邯破楚軍至栗,又沛公將周勃攻栗,取之,既而沛公引兵西,與彭越俱攻秦軍,戰(zhàn)不利,還至栗,即此。漢亦置栗縣,屬沛郡。武帝封趙敬肅王子樂為侯邑。后漢省!跺居钣洝:今縣城,本栗城。碭山縣,漢下邑縣也。后魏明帝置碭郡于下邑,移下邑縣治此。譙城在縣北三十一里;蛟粷h譙縣初治此。東晉初,祖逖屯淮陰,進據太丘城,遂克譙城而居之,即此城矣!鹌畛,在縣東北,秦邑也。漢初,曹參取祁善置!独ǖ刂尽:置,驛也;善,即驛名。蓋祁縣之善置。今夏邑東北有故祁城。
○黃河在縣北二十二里。有巴堤,黃河之南岸也。東接徐州之蕭縣,北接兗州府之單縣,東南為運河。
睢水在縣東南二里。自商丘縣流入境,又東達永城縣南境。
○黍丘亭在縣西南!蹲髠鳌废迤吣,宋圍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其一也。杜預曰:夏邑縣西南有黍丘亭!吨尽吩:今縣南三十五里有會亭驛。
永城縣府東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江南碭山縣百二十里,東南至江南宿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亳州百十五里。春秋芒邑地。漢為芒縣,屬沛郡。高祖初封而彡跖為侯邑。而彡,音而。后漢改芒曰臨睢,屬沛國。魏廢。晉為譙郡鄲縣地。隋末,置永城縣,屬譙郡。唐屬亳州,宋因之。金興定五年,升永城為永州。元至元二年,復降為永城縣,改今屬。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二十四里。
○ガ縣城在縣西南。本秦縣,屬泗水郡。陳勝初起攻ガ,下之。漢亦為ガ縣,屬沛郡。后漢屬沛國。建武三年,蓋延等圍劉永于睢陽,永突出,將走ガ,其將慶吾殺之以降,即此。晉屬譙郡,魏置下邑縣,屬馬頭郡。北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ガ縣,屬亳州。唐因之。開元二十六年,移治于汴城之垣陽驛。宋因之。金改屬永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永城。ガ,音嵯,本作?阝,非蕭何食邑也。今有ガ城橋,在縣南二十里。
太丘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洞呵铩废逶,鄭子然侵宋,取大丘。杜預疑其遠。按:是時楚方侵宋呂留,鄭服楚,蓋為楚取也。呂留,今見江南徐州。漢為敬丘縣,屬沛郡。東漢曰太丘,仍屬沛國。陳?為太丘長,即此。晉縣廢城存。東晉初,祖逖自蘆州進屯太丘,是也。今有太丘集,與夏邑縣接界,大河經此,東北流入江南碭山縣境。蘆州,詳見江南亳州。
建平城在縣西南。漢置縣,屬沛郡。景帝封程嘉為侯邑,又昭帝封杜延年為建平侯。后漢仍屬沛郡。晉析置馬頭郡,治建平城。齊廢入ガ縣。章懷太子曰:建平故城,今馬頭城。劉?句曰:永城舊治在馬浦城東北三里。唐武德五年,移于馬浦,或曰即馬頭城也。芒城,在縣東北!吨尽吩:漢縣治此,俗呼大睢城。
○碭山縣北八十里,與徐州碭山縣分界。其北八里為芒山,山有紫氣巖,即漢高避難處。其東南有保安鎮(zhèn),相傳高祖斬蛇于此。《邑志》云:碭山別名,有磨山、白毛、石洞、黃土、戲山之稱,連亙幾二十里。
磨山在縣東北。碭山之別阜也。唐咸通九年,徐州叛卒龐勛作亂,民逃匿其上,勛遣其黨張玄稔圍之,會旱,山泉竭,數萬口皆渴死。又虞山,在縣北九十里,《隋志》謂之魚山。○睢水在縣南。自夏邑縣流入,又東南入徐、宿二州之界。《水經注》:睢水在縣北,與碭縣分界。蓋故道已湮矣。渙水舊在縣東南。睢水之支流也。東入鳳陽府宿州西南境,一名?水!稇(zhàn)國策》:楚宣王時,魏拔趙邯鄲,楚救趙,取睢、?之間。唐咸通九年,康承訓討龐勛,屯新興,濟渙水,與賊戰(zhàn),賊伏兵圍承訓,朱邪赤心擊卻之,是也。澮水在縣南二十里。自鳳陽、亳州界來,經縣界柏山,又東入宿州界。又南二十五里有泡河,亦自亳州來,經縣境東入宿州界,會于澮水?h南有黃溝、清溝,西南有大小澗溝,縣北有洪溝、漬溝,皆流入于澮、泡兩河。
○新興鎮(zhèn)在縣南。唐咸通中,康承訓討龐勛,引兵屯于新興,賊將姚周屯柳子拒之,承訓退屯宋州,是也。自新興東至鹿塘,又東至柳子,相距各三十里。柳子,見江南宿州。鹿塘寨在縣東南?党杏枌⒅T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興至鹿塘,壁壘相屬。既而賊將王弘立引兵渡睢水,圍承訓于鹿塘,為沙陀所敗,蹙之于睢水,賊死者甚眾,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襄城,即今江南宿州之相城!鹛痼A,在縣東,以太丘故城名。棘亭在故ガ縣東北!蹲髠鳌废宥,吳克棘入州來。又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即棘亭也!鹳M亭,在縣西!端涀ⅰ:沛國ガ縣有費亭。漢延熹中,封中常侍曹騰為費亭侯,騰養(yǎng)子嵩襲父封。建安初,曹操亦襲封于此。
虞城縣府東北六十里。北至山東單縣六十里。古虞國,禹封商均于此。漢置虞縣,屬梁國。晉因之。后魏屬沛郡,改曰蕭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城縣,屬宋州。唐武德四年,置東虞州,州旋廢,仍屬宋州。五代梁屬輝州。宋仍屬宋州。金廢。元復置,屬東平路,后屬濟寧路。明初改今屬。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八里。
○虞城在縣南三里。舊縣治此!妒酚洝,漢王敗于彭城,還軍碭西,過梁地,至虞,是也。自漢以后,皆為縣治。明嘉靖九年,以河患,始營今城,移縣治焉。
綸城在縣西三十五里。夏時虞國之邑。《左傳》少康奔有虞,邑諸綸,是也。又西五里有熟城。闞る《十三州志》:熟城,漢縣。未詳所據,或?熟之訛矣。
廣樂城在縣西。漢時有此城。建武二年,更始故將蘇茂據廣樂,降劉永。三年,吳漢率七將軍擊茂于廣樂,大破之。隋避煬帝諱,改曰長樂城。
○空桐山《寰宇記》:在縣東三十里!犊尽:縣南五里有空桐亭!蹲髠鳌钒Ф吣,宋景公游于空澤,卒于連中,大尹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是也。杜注:空澤,邑名;連中,館名。俱在虞城境內。○黃河在縣北十三里。自商丘縣東流入境,又東入夏邑縣境!疸旰,《志》云:舊自歸德東北流,經縣城北,后轉而東南流。五代以后,縣境之河遂涸。
○孟諸臺在縣西北十里。縣境,古孟諸之地也,臺因以名!鹗?固驛,在縣南六十里,明初置。
附見:
歸德衛(wèi)在府城內。洪武二十三年置,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屬中都留守司。
睢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開封府陳州二百里,西北至開封府一百七十里,北至山東曹州一百七十里。
春秋時宋、陳二國地。秦置襄邑縣。漢屬陳留郡。晉屬陳留國。劉宋屬譙郡。后魏屬梁郡。東魏屬陽夏郡。隋屬宋州。唐初,屬杞州。貞觀初,屬宋州。宋屬開封府。崇寧四年,升拱州,建為東輔亦曰保慶軍。大觀中廢。政和四年,復置。金改睢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襄邑縣省入編戶四十里,領縣二。今仍曰睢州。
州界梁、宋之中,據汴河之會,土田平衍,舟車絡繹。宋人置州于此,屏衛(wèi)京邑。兗、豫有事,此亦馳驅之所矣。
○襄邑廢縣今州治。故宋承匡、襄牛之地!蹲髠鳌焚叶四,衛(wèi)侯出居于襄牛。又襄十年,楚、鄭伐宋,衛(wèi)侯救宋,師于襄牛。后以宋襄公葬此,亦曰襄陵。戰(zhàn)國時,屬魏。《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洱R世家》:威王使田忌伐魏襄陵。又魏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楚懷王六年,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秦置襄邑縣。漢因之,屬陳留郡。更始二年,立成丹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述為侯邑。晉仍舊,后廢。魏景明元年復。東魏屬陽夏郡。北齊省入雍丘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唐因之。宋為拱州治。金為睢州治。明初省。州城周十里有奇,有門四。
承匡城在州西三十里!蹲髠鳌肺氖荒,叔仲、惠伯會晉?缺于承匡!稇(zhàn)國策》:犀首以梁與齊戰(zhàn)于承匡。秦為承匡縣,后以承匡之地卑濕,徙縣于襄陵,城遂廢。亦曰匡城。○廣鄉(xiāng)城,在縣東。圈稱曰:襄邑有蛇丘亭,即廣鄉(xiāng)也。后漢順帝封摯填為侯國。
○金鎖嶺在州治后。昔人避水患者,多居其上。又駱駝岡,在城西,有襄公臺,其形起伏如駝。岡后有西湖,周回十四里。
○黃河在州北七十里。自開封府儀封縣流入境,又東入考城縣界。
汴河在州北四十五里。自開封府杞縣東流至此,又東入考城縣界。今堙。
睢水在州北。自開封府陳留、杞縣之南境,流入州界,又東入寧陵縣境。今上流漸淤矣!鸢秃,在州北五十里。舊自儀封東南流入境,達寧陵縣,入于河。今堙,其余流自州境至考城縣,西北入于河。
東澗在州東。晉太和四年,桓溫伐燕,不克而還,燕兵追之,及于襄邑。慕容德伏兵東澗中,與慕容垂夾擊溫處也。
○巢亭在州南二十里。春秋時鄭地。又有鄫亭,在州東南,亦鄭地!蹲髠鳌废逶,晉會諸侯伐鄭,東諸侯之師次于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ガ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是也。焦夷,見江南亳州。
滑亭在州西北!洞呵铩非f二年,次于滑。杜預曰:襄邑西北有滑亭。又有盂亭!蹲髠鳌焚叶荒,諸侯會宋公,盟于盂。
首鄉(xiāng)在州東南!洞呵铩坊甘四,齊侯師于首止。僖五年,齊桓公會王世子于首止。成十五年,楚侵衛(wèi),及首止。又十七年,諸侯伐鄭,楚子重救鄭,師于首止。杜預曰:即首鄉(xiāng)也,衛(wèi)地!鹂痼A,在州城南,明洪武初置。
考城縣州東北九十里,西南至開封府杞縣九十里,北至直隸東明縣百二十里,東至山東曹縣七十里。本周之戴國!洞呵铩冯[十年,鄭取戴!蛾惲麸L俗傳》曰:秦置?縣,漢改為甾縣,屬梁國。東漢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留郡。晉省。后魏改置考陽縣,屬北梁郡。北齊省入成安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考城縣,屬宋州。唐初,置東梁州,尋廢,以縣屬曹州。五代梁改曰戴邑,屬開封府。后唐復曰考城。宋因之。崇寧中,改屬拱州。大觀中,仍屬開封府。金復屬曹州,又改今屬。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一里。○考城故城在縣東南五里。本漢之甾縣。王莽遣兵擊翟義,東至陳留甾。后漢曰考城。后魏永安二年,梁將陳慶之送元顥北還,至梁國。魏元暉業(yè)軍于考城,慶之攻拔之。唐元和十三年,宣武帥韓弘討淄青叛帥李師古,圍曹州,拔其考城。皆此城也。明正統(tǒng)十三年,以河患徙今治。
成安城在縣東北。《漢志》有成安縣,屬陳留郡。后魏孝昌中,復置成安縣,為北梁郡治。北齊廢郡,以考陽縣省入,屬濟陰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又省縣入考城縣。斜城在縣東!蛾惲麸L俗傳》考城縣有斜城。又東三里有周塢,舊汴水經塢側!独m(xù)述征記》:晉義熙中,劉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緣汴故溝,斬樹穿道七百余里,以開水路。停泊于此,故茲塢流稱矣。
○黃河在縣北三里。自開封府儀封縣而東,縣為沖決之所,堤防最切。
汴河在縣南。《水經注》:汴水東經考城縣故城南,而為?獲渠。亦兼丹水之稱。《竹書紀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今為平陸矣!稘h志》注:?獲渠,自蒙縣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二,行五百五十里。
黃溝在縣西!端涀ⅰ:河水舊于白馬南?,通濮、濟、黃溝。魯惠公敗宋師于黃,黃,蓋溝名也。又《國語》吳子掘深溝于商、魯之間,以會晉公午于黃池,亦即此矣。薛瓚曰:外黃以黃溝而名。蓋溝近外黃!稘h志》注:考城縣有黃溝!跺居钣洝:在縣西三十六里。
○葵丘亭在縣治東!蹲髠鳌焚揖拍,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杜預曰:在外黃東。蓋晉省考城入外黃也。今縣西去故外黃城四十里!鹌淹,在縣界。東漢仇香為蒲亭長,即此。
柘城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北至寧陵縣七十里。古朱襄氏邑。春秋為陳株野地。戰(zhàn)國時為楚柘邑!妒酚洝:陳涉攻楚柘、譙,皆下之。漢置柘縣,屬淮陽國,以邑有柘溝而名。后漢屬陳國。晉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改曰柘城,屬宋州。唐貞觀初,省入?熟、寧陵二縣。永淳初,復置,仍屬宋州。宋屬應天府。崇寧中,改屬拱州。金屬睢州。今縣城,明初〔筑〕,周十二里。嘉靖二十一年,水壞重筑,周五里有奇。編戶九里。
○鄢城在縣北!稘h志》有鄢縣,屬陳留郡。應劭曰:鄭伯克段于鄢,即此!跺居钣洝:柘城縣北三十里,有故鄢城。又藏甲城,在縣西三十里。相傳項羽藏兵于此。城西有岡,亦曰霸王岡。
○睢水在縣北。自睢州流入境,北接寧陵縣界!疸,在縣北!跺居钣洝:鄢城北里許有泓水!洞呵铩焚叶,宋人及楚人戰(zhàn)于泓,是也。渦水在縣南三十里。自太康縣流經縣境,又東南入鹿邑縣界。
附見:
睢陽衛(wèi)在州城內。洪武二十二年置,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
◇汝寧府東至江南潁州三百里,南至湖廣黃州府五百里,西至南陽府二百九十里,北至開封府許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開封府陳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師二千三百里。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沈、蔡二國地。戰(zhàn)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置汝南郡。后漢、魏、晉因之。劉宋立司州于汝南元嘉末,僑置于此,號其城曰懸瓠《唐書》作垂瓠,以為重鎮(zhèn)。后魏得之,改為豫州東魏置行臺于此。后周亦曰豫州置總管府,后改曰舒州,尋復曰豫州,又改溱州時改洛州為豫州,因以豫州為溱州,復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廢郡,仍曰蔡州。大業(yè)初,復改為汝南郡治汝陽縣。唐初置豫州。天寶初,改汝南郡。乾元初,復為豫州。寶應初,又改蔡州避代宗諱也。是后為淮西節(jié)度使治所。尋又曰淮寧軍,后又為彰義軍,皆治此。宋仍曰蔡州亦曰汝南郡淮康軍。金因之亦曰鎮(zhèn)南軍。元仍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寧府《志》云:元以汝水泛溢,截斷上流,水患得寧,因改今名。明因之,領州二、縣十二。今仍曰汝寧府。
府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荊楚之雄,走陳、許之道,山川險塞,田野平舒,戰(zhàn)守有資,耕屯足恃,介荊、豫之間,自昔襟要處也。春秋時,楚文王縣申、息,朝陳、蔡,封畛于汝,與晉爭鄭,夾潁水而軍。是時楚之強,中國諸侯皆惴惴焉,其能與楚競者,惟有晉耳。秦漢以降,汝南皆為雄郡。及晉室多故,南北瓜分,懸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帶潁、洛。宋大明中,懸瓠喪敗,而淮北之地,遂成荒外,中原聲聞,日以隔遠。歷齊、梁、陳之際,南國之勢往往折而入于北者,懸瓠不復之故也。唐之中葉,淮西抗命,李希烈縱橫搏噬,河、洛、淮、漢之交,諸州悉被其患。其后吳元濟以申、光、蔡三州,拒天下之兵,四面攻圍,四年乃克。說者謂:自希烈據蔡,以迄于元濟,蔡州不被王化者,幾四十年,其風俗獷戾,雖居中土,過于奚貊。此亦山川險?厄,有以致之矣。秦宗權以狼戾之資,竊有蔡州,肆其兇虐,毒螫所及,幾半天下。朱溫平之,遂成篡奪之勢。宋人南渡以后,岳武穆自安、隨北出,克復蔡州,大河以南,次第響應。陳亮亦嘗欲以荊、襄之師,進規(guī)潁、蔡,為復取京、洛之計。及女真之衰,乃寄息蔡州。宋人會蒙古之兵,犄角益進,而后克之。然則蔡州之險固,爭衡于南北門者,所必有事也。乃悵望三京,卒不復振。宋之覆轍,可深慨哉!
汝陽縣附郭。漢為上蔡縣,屬汝南郡。晉初因之。東晉徙汝南郡來治。宋、魏因之。隋改故汝陽為殷水。大業(yè)初,遂改故上蔡為汝陽,仍為汝南郡治,即今縣也。自唐以后,皆為郡治。編戶三十三里。
○女陽城即府城也。漢女陽縣,在今陳州商水縣境。今城本漢上蔡縣地。東晉時,謂之懸瓠城。興寧二年,燕李洪等攻汝南,敗晉兵于懸瓠,郡守朱斌棄城走宋。元嘉二十年,魏人入寇。時豫州刺史南平王鑠鎮(zhèn)壽陽,遣其屬陳憲行汝南郡事,守懸瓠。魏人力攻,壞其南城,憲隨方拒守,積四十余日,卒不能拔。明年,魏人南寇,陷懸瓠。尋復得之。泰始三年,汝南太守常珍奇以懸瓠降魏。齊建武末,魏主宏取沔北諸郡,復如懸瓠,既又詔州郡發(fā)兵集懸瓠。梁天監(jiān)七年,魏懸瓠軍主白皂生殺其豫州刺史司馬悅,求救于梁。徐州刺史馬仙?卑遣兵赴之,尋復為魏邢巒所取。中大通三年,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圍魏懸瓠。太清初,侯景降梁,自潁州引兵屯懸瓠,既而梁將羊鴉仁入懸瓠,詔以懸瓠為豫州。明年,侯景敗于渦陽,鴉仁以東魏兵漸迫,棄懸瓠還義陽,頓軍淮上。自晉以來,嘗為汝南郡治。隋始改置縣于此,仍為汝南郡治。后因之。城東北有月旦里,漢許虔、許邵所居,亦名二龍鄉(xiāng)。今城,明初洪武六年置,周五里有奇,惟東西南三門。八年,拓為九里有奇,增辟北門,又為水門二,一在南門之東,一在北門之東,以泄城中積水于汝河。成化二十年,增筑高厚。正德九年,流寇薄城,知府畢昭?以磚石,增埤浚隍。隆慶三年,又復修治。崇禎七年,復增置守御之備,益浚舊隍,開南堤石門,引汝入壕,頗為完固。十五年,為賊所陷。
平輿城在府東南汝水北岸。春秋沈國地。定四年,蔡滅沈!妒酚洝,蔡昭侯十三年,與晉滅沈,是也。后屬楚。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平輿。明年,王翦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漢置縣,為汝南郡治。光武封姚銚為侯邑。晉仍為平輿縣,屬汝南郡。高齊縣廢。隋大業(yè)初,析新蔡縣復置,仍屬汝南郡。王世充置輿州。唐初州廢,縣屬豫州。貞觀初,縣廢。天授二年,復置。宋仍屬蔡州。元省入汝陽縣。杜預曰:平輿縣北有沈亭,古沈國也。沈,當作?阝。近《志》:平輿城,在府東南七十里。又江南《潁州志》:州西百四十里有平輿城,與新蔡縣接界。
宜春城在府西南。漢縣,屬汝南郡。東漢改曰北宜春,安帝封后父閻暢為侯邑。晉亦曰北宜春縣,屬汝南郡。后省!独ǖ刂尽:在府西南六十七里。
安成城在府東南七十里汝水南。漢為安成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蒼為侯邑,屬汝南郡。三國魏豫州治安成。晉平吳州,徙陳國,而安成仍屬汝南郡。后魏因之。高齊廢。又富波城,在府東。漢縣,屬汝南郡。光武封王霸為侯邑。晉省。
陽城縣城在府界。漢縣,屬汝南郡。東漢初,岑彭封此,后省入汝陽。又汝南城,在府城西。后魏興和中,置縣,屬汝南郡。高齊廢。唐貞元中,復置。元和中,省入汝陽。
○天中山在城北三里。亦名天臺山。高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測分數,以此為正云。
○汝水在城北。自開封府許州郾城縣界,流經西平、上蔡縣界,又東南流經此,入新蔡固始縣界,又東入于淮!端涀ⅰ:汝水自上蔡縣東徑懸瓠城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因以名城。魏主宏太和二十二年,得疾于懸瓠,彭城王勰密為壇于汝水之濱,祈以身代,既而疾間,乃發(fā)懸瓠,舍于汝濱。梁天監(jiān)七年,懸瓠來降,魏將邢巒渡汝水,圍懸瓠,復取之。太清初,司州刺史羊鴉仁自義陽趣懸瓠,應接侯景前軍至汝水,侯景遂自潁川出屯懸瓠。秦觀曰: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別枝,水潦暴降,郡城恒有漲溢之患。今城西北有黃公堤,又有岳公堤,皆在汝河東岸,逶迤五十里,廣四丈,高倍之。水漲時,百里內皆蒙其利。萬歷中,按察司黃煒、邑令岳和聲所筑,因名。余詳大川汝水。
練水在府西十里。亦曰練江,一名黃酉河。源出確山縣之樂山,東流至府西,有斷濟河、寨河、冷水諸小川匯入焉,至府城西北,入于汝;蛟:舊有練家河,流合于此,因兼練江之名。宋端平初,孟珙會蒙古兵攻金蔡州,珙決柴潭,蒙古決練江,即此。
澺水府東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西平縣周家泊,東流合汝水支流,又東南經上蔡縣東,而入于汝。復支分而東南出,經府東北十里,有洪河橋跨其上,復東流至新蔡縣,入于汝!鹎G河,在府東北二里。源出天中山,匯懸瓠池水,經城北大堤外,東流六十里,南入澺水。又府西北十二里有馬常河,亦東流入于澺水。
溱水在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陽府桐柏縣之桐柏山,一名沙河。東流經朗陵故城西,又徑宜春故城南,又東北經溱口店入汝。復分流東南出,徑平輿、安城故縣北,又折而南入真陽縣境,復東南流入息縣界,又東北經新蔡縣之官津店,復入于汝。梁中大通二年,陳慶之圍懸瓠,破魏兵于溱水,即今府西南之溱口矣。
瀙水府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源出南陽府唐縣之中陽山,流經舞陽、泌陽縣境,而入遂平縣界,至縣南狼家口,分二流:一東北出,至府西北四十里黃埠西,復折而南入汝;一東南受傅家溝諸水,至府西姚家灣,亦入于汝。又半截河,在府西南十六里,一名英河,下流亦入于汝。南湖在府城南。周十余頃,長堤亙其前。又西湖,在城西南。城東北又有三角湖,中多菱芡,俗謂之菱角湖。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產魚、蓮,旱種粳稻,居民賴之!端沃尽分^之車輞湖。
鴻?陂在府東十里。淮北諸水,溢為大陂,郡以富饒。漢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為害。翟方進為相,議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奏罷之。后歲旱,民失其利。建武十八年,鄧晨為汝南太守,修復舊陂,使許揚掌其事。揚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余里,數年乃立,郡以沃饒。亦曰鴻隙陂,亦曰鴻池陂,又為洪池陂。安帝永初三年,詔以鴻池陂假與貧民,自是陂遂廢。宋秦觀曰:鴻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魚之饒,實一郡潴水處也。陂既廢,水無歸宿,汝水所以散漫為害歟。○青龍陂,在府東。《志》云:府東百三十里有?亢陂港,自青龍陂入汝。又府南二十里有汶河,源出真陽縣境,亦自青龍陂入汝,今謂之汶口。
賈侯渠在府東。魏賈逵為豫州刺史,南與吳接,修水戰(zhàn)之具,遏鄢、汝之水,造新陂,又通運渠二百余里,時稱為賈侯渠。又城西南有蒼陵堰。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頃。今廢。
柴潭在城南三里。宋紹定六年,孟珙與蒙古共攻蔡州,珙進逼柴潭,立柵潭上,遂奪柴潭樓。蔡州恃潭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珙鑿潭堤,決入汝水,潭涸,實以薪葦;蒙古亦決練江。于是兩軍皆濟,攻破其外城,又墮其西城,蔡州旋拔。
鵝鴨池在城北。汝水之曲也。李?夜襲蔡州,擊鵝鴨池,以亂軍聲。一名懸瓠池!鹄蹁,在城西南。汝水之灣,有地數頃,樹栗其中,謂之栗洲。傍有溪曰錦繡溪。
○楊埠關府東八十里。有巡司。亦曰楊埠鎮(zhèn)。下臨洪河!痦n莊店,在縣西。正德六年,賊劉六等犯境,千戶方瑤拒戰(zhàn)于韓莊,敗死。萬歷十二年,守備熊世錦擊盜史世華于韓莊,擒之。又汝陽驛,在府城西,洪武中置。
真陽縣府南百二十里。南至信陽州羅山縣百十五里。漢置滇陽縣,屬汝南郡。高帝封欒說為侯邑。東漢永平中,訛曰慎陽縣。滇、慎,俱讀真。晉仍曰慎陽。劉宋因之。后魏初,仍屬汝南郡。永安三年,置郢州于此。天平四年,罷州,置義陽郡,兼置淮川郡。后齊廢郡,又并縣入保城縣。隋開皇十一年,廢保城縣。十六年,復置真丘縣,屬蔡州。大業(yè)初,改曰真陽。唐屬豫州。載初元年,改曰淮陽。神龍初,復故。宋仍屬蔡州。金改屬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成化十六年,復置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五里。
○白茍城在縣東南。梁置白茍戍城,又為白茍堆。后魏將堯雄謂白茍堆,梁北面重鎮(zhèn),請備之,即此。魏收《志》:梁置西淮州,治豫州界白茍堆;又淮川郡亦治焉,領真陽、梁興二縣。高齊廢州置齊興郡,郡尋廢,改為白狗縣。隋改縣曰淮川。大業(yè)初,省入真陽。唐初復置淮川縣,屬息州。貞觀初廢。元和十二年,李?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柵,即故白茍城也。○慎陽廢縣,在縣北四十里,自漢以來縣皆治此。明改置今縣。
新陽城在縣西南四十二里。應劭曰:地在新水之陽,故名。陳涉歿,其將呂臣起新陽,攻陳,下之,復以陳為楚,即此。漢為縣,屬汝南郡。光武封陰就為侯邑。晉省。○保城廢縣,在縣西北。劉宋孝建三年,置寶城縣,屬義陽郡。后魏改為保城縣,屬汝南郡。高齊因之。隋省入汝陽縣。
安陽城在縣東,與光州息縣接界。信陽北出之道也。杜預曰:安陽,本春秋時江國。漢置安陽縣,屬汝南郡。文帝封淮南厲王子勃為侯邑。后漢仍曰安陽縣。晉改為南安陽,以河北有安陽也。劉宋仍曰安陽縣。北魏仍屬汝南郡,后屬義陽郡,又置安陽郡,屬郢州!读簳:大通元年,夏侯夔自廣陵進屯安陽,遣別將屠楚城,義陽北道遂絕。是也。隋廢入真陽!独ǖ刂尽:安陽故城,在新息西南八十里。廣陵、楚城,俱在息縣界。江城在縣東南。春秋時江國也!蹲髠鳌肺乃哪,楚滅江。應劭曰:安陽有江亭!鸾ò渤,在縣南五十里。魏收《志》建安縣屬南郢州馮翊郡,蓋東魏僑置郡也。又《志》云:縣南八十里有臨淮城,今為朱家店。又有固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建置未詳。
○南龍岡在縣南三里。勢頗高峻,拱峙如屏。
○淮水在縣南八十里。自確山縣流入,又東經息縣境。淮河南岸,即羅山縣界也。詳見川瀆異同及大川淮水。
滇水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縣西王家沖,經縣南一里,東北流,入于汝。漢以此名縣!吨尽吩:汝水在縣東北七十里,接新蔡縣境。又汶水,在縣北三十里,亦東北流經安陽縣之青龍陂,而入于汝!鹛料聹虾,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之金牛山,流經縣北,又東北入于汝。
清水港縣南四十里。源出確山縣之橫山。縣南二十五里有閭河,亦出確山縣界。縣南諸小水,俱附二河東流入于淮。
龍陂港縣東六十里。舊《志》:源出遂平縣之洪山,流入縣境,合清水港而入于淮。唐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為龍陂監(jiān),蓋因龍陂港而名。○石塘陂,在縣西北二十里。東漢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鮑昱?石堰水,灌田數百頃。今堙。
○汶港柵在縣東北汶水上。唐時淮西拒命,立柵于此。元和十二年,李?攻蔡,遣兵下白狗、汶港二柵,即其處也。上蔡縣府北七十五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百里。故蔡國。楚并其地,謂之上蔡。漢因置縣,屬汝南郡。應劭曰:九江有下蔡,故此稱上。后漢安帝封鄧騭為侯邑。晉仍屬汝南郡。宋為汝南郡治。魏因之。隋大業(yè)初,復分置上蔡縣,屬汝南郡。唐仍屬蔡州。宋因之。今縣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三十六里。
○蔡城縣西南十里。《志》云:蔡國舊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其子蔡仲即封焉。春秋時為楚所侵,遷于新蔡,因以此為上蔡!吨駮o年》: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亦謂之蔡陽。秦昭襄三十三年,客卿胡傷取魏蔡陽?资显:蔡城在蔡水之陽也,漢因置上蔡縣。宋武分置臨汝縣,仍屬汝南郡。高齊省入上蔡縣。隋開皇六年,改置武津縣。大業(yè)初,改上蔡為汝陽,因徙改武津為上蔡。后因之。
武津城在縣東。劉宋置縣于此,屬汝陽郡。泰始四年,魏將趙懷仁率眾寇武津,豫州刺史劉π遣將擊破之。后魏亦曰武津縣。北齊廢。隋改置于廢臨汝縣!鸲}城,在縣北。漢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縣置,屬汝南郡。延光中,封尚書令郭鎮(zhèn)之為侯邑。晉仍屬汝南郡。后廢。《志》云:縣東北八十里有晉王城,相傳李克用屯兵處。
○蔡岡在縣東十五里。周二十里。又縣西五里有蘆山岡,俗名原王岡,亦曰蘆岡。陵阜峻聳,南北綿延,周四十余里。
○汝水在縣西五十里。自西平縣流入境,又東南入汝陽縣界。又澺水,在縣東。亦自西平縣流入境,南入汝陽縣界。
沙河在縣西南三十里。出遂平縣?岈山,流入縣境,至縣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又東北至姚家灣,入汝。元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兒討劉福通,復上蔡,駐兵沙河,軍中夜驚,遂北奔汴梁朱仙鎮(zhèn)!鹬祚R河,《志》云:有二,一在縣西二十七里,一在縣東二十七里,俱東合戚橋河,至新蔡三義河,入于汝。杜溝在縣東。舊有溝凡五,東流入于澺水。后漢初,縣令杜詩所浚,因名。蔡地西亢而東卑,五溝浚,民始無泛溢之患。故址猶存!鸩虦,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小茅河,在縣東六十里。下流俱入于澺水。
○鐵丘臺縣西南五十里。相傳漢光武曾駐此。又縣東北有厄臺,相傳孔子絕糧處。
新蔡縣在府東百四十里,東北至陳州項城縣百二十里,東至南潁州七十里。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徙都此,故曰新蔡。漢置縣,屬汝南郡。光武封吳漢為侯邑。曹魏分屬汝陰郡。晉惠帝分立新蔡郡。劉宋因之。后魏仍為新蔡郡。東魏兼置蔡州。高齊州廢,改郡為廣寧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舒州及廣寧縣。仁壽初,改縣為汝北縣。大業(yè)初,州廢,復曰新蔡縣。唐初仍置舒州于此。貞觀初,州廢,縣屬豫州,后屬蔡州。宋因之。金屬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洪武四年,復置,改今屬?h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陽城在縣北五十里。漢縣,屬汝南郡。?,水名也。漢明帝封陰慶為侯邑。晉屬汝陰郡,后屬新蔡郡。劉宋及后魏因之。東魏武定八年,置財州治此。北齊州縣皆廢。隋開皇十一年,復置,屬陳州。唐初屬沈州。貞觀初廢。今為?陽村!跺居钣洝:?陽城在沈丘縣西北三十五里。
楚王城亦曰楚王戍,在縣東北!端涀ⅰ:葛陵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北魏時嘗于此置戍,謂之楚王戍。蕭齊建武四年,魏兵南寇,豫州刺史裴叔業(yè)攻魏楚王戍,為傅永所敗。又梁天監(jiān)七年,魏三關、懸瓠俱來降,梁將馬仙?卑進頓楚王城,遣兵助守懸瓠。既復,遣別將張道凝屯楚王城,魏取懸瓠,道凝棄城走。八年,魏楚王城主李興國以城降,即此。
櫟城在縣北二十五里。今名野櫟店。《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南北朝為戍守之所。蕭齊建武三年,魏寇司州,齊櫟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即此。
葛陵城在縣北。后漢建武十五年,徙封姚丹為侯邑。又壺丘城,在縣東北。《左傳》文九年,楚侵陳,克壺丘,是也。○毛城,在縣西。梁大通二年,義陽來降,以夏侯夔為北司州刺史,鎮(zhèn)義陽。夔進拔魏毛城,逼新蔡。蓋是時戍守處。
舒城在縣東。隋開皇六年,置舒縣,屬舒州。大業(yè)初,廢。又永康廢縣,在縣東南。高齊置,屬廣寧郡。后周改曰澺水縣。隋大業(yè)初,廢。○四望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后魏景明初,王肅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齊。魏收《志》:新蔡郡治四望城。
○冢岡在縣西四里。岡勢聳峙,上多古冢,因名。又縣東二十五里有頓家岡,俗呼為鄧家岡。
○汝水在縣南。自汝陽縣東流至此,又東南入息縣界。《志》云:汝水經縣南十里,有官津,即魯昭公二十年夫子自楚反蔡問津處。今地名官津店。
澺水在縣北四里。上承汝水支流,經葛陵故城,又東南至縣東,注于汝水!吨尽吩:澺水注于汝,又東南徑下桑里,迤左為橫塘陂。又縣北四十里有延河,亦自汝陽縣境流入界,又東北至項城縣,入于潁河,不通舟楫。
東湖在縣城東。周四十余里。今堙廢,僅余十之一。
?陽渠在縣北七十里。《水經注》:葛陂東出為?水,俗謂之三丈陂,自?陂東注而為富水。漢和帝時,何敞為汝南太守,修?陽舊渠溉田,增三萬余頃,是也。
葛陂在縣西北。舊時陂方數十里。漢中平五年,鮑鴻破黃巾于葛陂。晉永嘉末,石勒掠豫州諸郡,臨江而返屯于葛陂,因筑壘于陂上,課農造舟,將攻建業(yè),瑯邪王睿集兵于壽春以御之!兑唤y(tǒng)志》:汝陽縣西南三十里有葛陂,即費長房投杖化龍?zhí)。青陂在縣西南。其接汝陽縣境者,亦曰青龍陂;蛟患垂徘嗖ㄒ病G囟蓝,秦兵復攻陳,下之。陳將呂臣走,收兵復聚,與鄱盜當陽君黔布復擊秦,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蓋潴水之處。后漢時,陂廢。建寧三年,新蔡長李言請復此陂。陂上承真陽之滇水,入縣境,又東南經息縣而為墻陂,灌溉凡五百余頃。今廢。
○繁陽亭在縣北!蹲髠鳌废逅哪,楚師在繁陽,以陳叛楚即晉也。又定四年,吳敗楚舟師,楚大夫子期又以陵師敗于繁陽。杜預曰:繁陽,楚地,在?陽南。又大呂亭,亦在縣北!独m(xù)漢志》云:故呂國也。
西平縣府西北百三十里。北至許州郾城縣六十里,西至裕州舞陽縣百里。古柏國。漢置西平縣,屬汝南郡。宣帝封于定國為侯邑。更始時,立李通為西平王。后漢建初中,置西平國,尋復故。建安八年,曹操擊劉表,軍于西平。晉仍屬汝南郡。劉宋及后魏因之,后又置襄城郡于此。北齊改文城郡。隋初郡廢,以縣屬蔡州。大業(yè)初,縣廢。唐初復置。貞觀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復置,屬蔡州。元和中,改隸溵州,尋復故。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二十七里。
○冶爐城在縣西七十五里。戰(zhàn)國韓鑄劍處。晉于此置鐵官。唐元和十二年,李澺遣將破吳元濟于?岈山,進取冶爐城,又破西平,是也。武陽城在縣西南。后魏置武陽縣,屬襄城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吳房縣,屬蔡州。大業(yè)初,廢。唐初置北武縣,屬道州。貞觀初,復廢。
○諸石山縣西一百里。勢甚高峻,其南曰云莊山。近《志》云:汝水源出二山間。蓋汝水故流變易,后世即以二山溪谷之水,目為汝水源耳!鹑晁诳h北。自許州郾城縣南流入縣界,又東南入上蔡縣境!兑刂尽吩:汝水在縣城西。水漲時派分入城,自西水門入,由東水門出。后數泛溢,侵城郭,乃移水道于城北二里。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