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睡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癢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陽,后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浮而取之。一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端而短(一本作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波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旦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shù),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腹刺之。熱病無朕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轉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說,干唇口監(jiān),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隘千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自助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蹩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腦也。熱病數(shù)驚,浪啦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fā)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啃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147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頭痛須額,目糖脈痛,善啊,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現(xiàn)有余不足,寒熱痔。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腦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胳,得氣也。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朋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嗑里。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nèi)踝上橫脈以止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明脈之權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顴發(fā)赤吵者死;二日,泄而腹?jié)M甚者死;三日,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嬰兒,熱而腹?jié)M著死;五日,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廣口,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日,咳而覷,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日,髓熱者死八日,熱而痙者死。腰折,贏抓,齒嚶齡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七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nèi)側各三,凡十二清;五指間各一,凡八精,足亦如是;頭入發(fā)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瘠;更入發(fā)三寸邊五,凡十疼;耳前后口下者各~,項中一,凡六濤;巔上一,由會一,發(fā)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防大措之端,去爪甲如蔬葉,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氣下乃止。心店暴痛,取足太陰、顏陰,盡刺去其血絡。喉痹舌卷,口中干,煩心D痛,臂內(nèi)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目中赤痛,從內(nèi)時站,取之陰跌。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勝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瘤,取之陰額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男子如蠱,女子如粗,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涌泉見血,視蹌上盛者,盡見血也。
- 太上感應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篇感應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