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fā)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luò),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發(fā)焦而后槁臘,不得汗。取三陽干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陽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木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luò);齒己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舉節(jié)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一本作。陽)之經(jīng)補之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fēng)寒,若有所墮墜,四支懈傳不收,名日體情。取其小腹臍下三結(jié)交。三結(jié)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guān)元也。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luò),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jīng)也。頸測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后,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精。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暗氣較,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睛。暴攣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疼內(nèi)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為天隔五部。臂陽明有人頎遍齒者,名日大迎,下齒蹈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人頂遍齒者,名日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項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日取之出鼻外。足陽明有秧鼻人于面者,名曰懸領(lǐng),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著取之,損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隊足太陽有通項人于腦者,正屬自本,名日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人腦乃別。陰跌、陽額,陰陽相交,陽人陰,陰出陽,交于目銳毗,陽氣盛則暖目,陰氣盛則瞑目。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阻于足,皆留之。舌縱誕下,頓說取足少陰。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悅,取手太陰。刺虛者,刺其去也;刺實者,刺其來也。春取絡(luò)脈,夏取分勝,秋取氣口,冬取經(jīng)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luò)脈治皮膚,分睦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jīng)輸治骨髓、五藏。①甚:原作"其",據(jù)擁乙經(jīng)八件素·寒熱雜說》改。145身有五部:伏兔一;排二,胖者股也;背王;五藏之偷四;項五。此五部有痛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大阻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站足勝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陽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凡利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誆,致氣則生為痛疽也。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一卷
- 太上感應(yīng)篇感應(yīng)選錄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遙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經(jīng)名句
- 始計第一
- 太上感應(yīng)篇后記
- 卷一 暢玄
- 捭闔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東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師序
- 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韜
- 齊物論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nèi)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謀上●天無陰陽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貧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經(jīng)簡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應(yīng)篇例證語譯 第三卷
- 馬蹄第九
- 人間世第四
- 第一計 瞞天過海
- 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