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

  《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

  菩薩品第四

  菩薩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入一實乘,否則乃是權(quán)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真正凈佛國土,于是針對權(quán)乘菩薩不能通達二諦融通之實,雖知不住空有兩邊,卻不知空有平等。所謂中道并非站在中間,而中道并非指假名字,內(nèi)涵應(yīng)該是轉(zhuǎn)識成智,即是相應(yīng),正是如此,維摩大士為破權(quán)乘菩薩執(zhí)中之障,抹去分別的痕跡(觀念),如是才能轉(zhuǎn)識成智。

  因為聲聞乘人不敢承當(dāng)問疾之重任,與居士應(yīng)酬,于是佛陀只好派遣菩薩探病。

  彌勒是梵語音譯,也稱阿逸多,前者譯為慈氏,后者譯為無能勝,是名。此菩薩累劫修持,慈心無量,故稱無能勝。佛陀在世之際,生為印度婆羅門種,蒙佛授記,為補處佛。我國的傅大士和布袋和尚據(jù)說都是彌勒的化身

  【經(jīng)文】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正在此時,佛陀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你帶領(lǐng)大眾到維摩詰那里去看看。彌勒菩薩回稟佛陀說:我不能也不勝任到居士處探病。

  【經(jīng)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zhuǎn)地之行。

  兜率翻譯為知足,此天五欲具足,天人已知足,所以稱兜率。天王及眷屬知彌勒生此天為等覺大菩薩,即常來親近,請教修習(xí)菩薩行的不退轉(zhuǎn)之法。因天人沉湎天樂,無心修道,福盡退墮,而因緣有別,所以為他說四不退轉(zhuǎn):1,信不退轉(zhuǎn),即正信不盲從,不攀緣外境,即十信具足,到初住位才會信不退轉(zhuǎn);2,解不退轉(zhuǎn),由初住位到七住之后,具足勝解,對一切法不生疑惑,以前則退轉(zhuǎn);3,證不退轉(zhuǎn),到初地位(經(jīng)十回向十行),破無明,現(xiàn)法身,法喜充滿,就象站穩(wěn)樂腳跟,不會再搖擺不定;4,念不退轉(zhuǎn),七地之前,不能無功用行,即無住生心,觀照中,稍一松懈即失正念,八地始證無生法忍,雖處萬象紛紜,卻不見諸法生滅、增減、垢凈,此時念念與法性相應(yīng),無功用行。

  【經(jīng)文】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xiàn)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當(dāng)我正在為天主及眷屬說不退轉(zhuǎn)的次第,大家聽的入神之際,這時維摩詰突然來到聽眾面前,對我說道:彌勒,釋迦牟尼佛為你授記,一生當(dāng)?shù)脽o上正等正覺,不知道你是用哪一生受記作佛呢?你是用過去生呢?現(xiàn)在生呢?還是未來生呢?你如果用過去生受記,而過去生已去,不可受記;如果用未來生受記,未來未至,不可受記;如果用現(xiàn)在生受記,現(xiàn)在新陳代謝,還是不會停留,如是,正象佛所說,諸比丘!你們現(xiàn)在當(dāng)下的一剎那,即生即老即死,因現(xiàn)在當(dāng)下為一剎那,對過去的一剎那,對過去的一剎那已是老相,對未來的一剎那即是滅相,此即是過現(xiàn)未一切不可得。

  【經(jīng)文】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如果你彌勒以無生法得受記,無生也無滅,即空性,此即是正位,如此還有什么授記與不授記的呢?如果一定說有授記;則是生義,即有生則有滅,如是則非正位,如是正位之中無受記,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這樣的道理,為什么彌勒受記一生補處作佛呢?

  【經(jīng)文】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圣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大發(fā)感慨,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由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那么從大地眾生的相觀察,即是大地眾生;而從大地眾生的自性去觀察,即不是大地眾生,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如也。正如《華嚴經(jīng)》所說: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體即如。道遠乎哉,觸之即真,圣遠乎哉,體之即神。妙不可言。此即是“一切法亦如也”。(搬柴運水無非佛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而如即空即法性,即無所得,是一切學(xué)佛人最終的歸宿,回歸空性。所以說“眾圣賢亦如也”。彌勒等覺菩薩,自然圣賢之列,所以說“至于彌勒亦如也”。這同練氣功的感受神通之類,疑神疑鬼,故弄玄虛,皆不相同,那么,所謂佛法中的“有求必應(yīng)”則有了新的生命,即對于空性的理解和相應(yīng),即探求、能求與所求的本質(zhì)是空性,則是真正的“有求必應(yīng)”,否則即是“有求皆苦”,不能否認,眾生的一般心態(tài),是先從有求開始,乃至到無求,才會徹底知道求的真正內(nèi)涵,一切法不可得,即不著相,如器器皆金,不著器相。六道輪回也如是。

  【經(jīng)文】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yīng)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yīng)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既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眾生、諸法、圣賢、彌勒一切皆如,即毫無二致,平等無差別,如是二元對立被打破!包S花翠竹西來意,青山綠水古佛心”。如是受記同不受記等,所以說“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yīng)受記?。因為真如法性平等,沒有差異,無有佛道可成,怎么能有記別呢?此時正好學(xué)佛,即從法界眾生,同圓種智。開始,正因為自性佛的修證,不從外求得,所以說,如果彌勒菩薩得正覺,一切眾生皆應(yīng)得,因為一切眾生自性菩提(唯心凈土,自性彌陀)。

  【經(jīng)文】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dāng)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fù)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既然一切法平等無差,那么,如果彌勒得滅度,一切眾生也應(yīng)當(dāng)同樣得滅度,為什么呢?因為諸佛深知一切眾生變化的現(xiàn)象即是不變的空性,所以說,一切眾生不離生死,即是自性清凈涅槃,不再需另有寂滅的涅槃相。如同原始人與現(xiàn)代人不會取火的人,取火的方式不同,雖不同,火性本自存在,只是因緣有異,諸佛菩薩證果度眾生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法爾如是,本來具足火性,佛陀徹底通達而證佛果,卻并非佛陀所創(chuàng)造。正因為法性的不增不減,所以彌勒就不要把什么所謂不退轉(zhuǎn)之行法誘騙那些天王及其眷屬,可見,眾生自性已是菩提,不需要再發(fā)菩提心,因此實在沒有發(fā)菩提心的人,同樣也就不存在退失菩提心的人。

  【經(jīng)文】彌勒!當(dāng)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通過對以上的探討,維摩詰居士對彌勒說,你應(yīng)當(dāng)命諸天子舍去分別菩提之見,正如《楞嚴經(jīng)》所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時此地,一切的諍論,能所的計別,都已不復(fù)存在。正所謂: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即不能以幻化之身、無常變化之心而證得。

  【經(jīng)文】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愿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菩提不是生滅有相之法,所以是寂滅是菩提,生滅既滅,則無諸相,所以說滅諸相故;菩提不是緣觀之法,所以說不觀是菩提,有能觀之心,必有所緣之境,既無能觀,所緣也無,此時正如思想家所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為什么?因為緣觀不可得,如可得即掛礙;而不行是菩提,行是無陰之一,遷流為義,菩提圓滿,無有遷流的行相,所以是不行是菩提,即是: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也不受。如是則無所憶念的緣故,所以不行;斷諸邪見之執(zhí),如夢中被景所憂喜怖等,原無問題,執(zhí)則成景,不執(zhí)即斷,即是菩提;能離各種妄想、執(zhí)著,當(dāng)下即是菩提,不是妄想分別;一切的欲望即除,即是降諸怨故,即是降是菩提;菩提不入諸塵,即無貪著,即不是受用之境;菩提即是如實智,則應(yīng)隨順,所以順是菩提。

  【經(jīng)文】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xí)故;

  因為住于真如法性(即法位),所以住是菩提;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到于實際(本來面目空性),所以至是菩提;遠離主觀意識的分別,一切法平等,所以不二是菩提;能夠平等如太虛空,普含一切,所以平等心是菩提;因為無有生住滅三相真實的緣故,卻又不拒絕三相,只是不住三相,所以無為是菩提;因為能了了分明,知道眾生心中妄想起滅的緣故,所以知是菩提;因為六根六塵不相會合,根境自性空,相待有,所以是不會是菩提;因為遠離煩惱怨賊,煩惱無自性,我不可得,如是共生,合作無實,所以是不合是菩提;

  【經(jīng)文】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因有色相,即有處所,如陶器隨形各有處所,沙土則無形無所,所以無處是菩提(無色相);因為名字非有實即性空,不可執(zhí)取,假名即自性菩提,所以假名是菩提;因為真妄同一源頭,本無有二,迷則執(zhí)幻假為實有,悟則知幻假性空,此時全妄歸真,回歸空性,無取無舍,所以說如幻如化是菩提;因為恒常寂靜,一切聲色外塵不能侵擾,心中如如不動而無散亂,所以說無亂是菩提;因為靜無靜相,靜動平等,即是本性清凈,即是善寂,所以說善寂是菩提;因為真如法性,清凈無染,如是則無取著,即無執(zhí)取之實,則無有攀緣,所以無取是菩提;因為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同,所以說無異是菩提;雖有差別相,性是平等,學(xué)佛學(xué)性不著相;因為佛道平等無與倫比,沒有參考點,不可比喻,所以說無比是菩提;既然佛道無比無喻,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因無有能知所知,即是難知,所以微妙是菩提。

  【經(jīng)文】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講述完往昔的一段因緣后,又向佛稟告說,世尊啊!維摩詰居士說這些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我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我不堪領(lǐng)眾到維摩詰處問疾。

  本經(jīng)中,維摩詰所說都是一乘佛法,因為面對大菩薩和大跟器的人群,今天我們能否接受這樣的不諱直言,不假方便的說法,也是考驗我們是否契機的因緣。我們一定要明白:惟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所以維摩詰居士修理聲聞,不是貪圖二乘的小果和菩薩的不究竟,面對我輩,更是慚愧,我們學(xué)佛連自己的煩惱都不能化解,甚至,貪圖名利,是是非非,陸力怪神,把好好的佛弄得面目全非,實可傷悲!

  所說的不授記,是從空性法身而言,即由差別見無差別,由生滅見不生滅,由二法見不二法,由煩惱相見煩惱性,因差別、生滅、二法、煩惱等都如陶器的形狀,由沙土隨時節(jié)因緣,如現(xiàn)出來的。菩薩觀之,則稱“隨緣真如”,因為無自性,迷而執(zhí)為無明則有煩惱等,悟則不待修證,法爾如是,即是如來清凈法身,如是都應(yīng)授記作佛,此是頓悟。我等與菩提天淵之別在我法二執(zhí)。

  【經(jīng)文】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謂光嚴童子,自性光明不昧,了了寂照,常能莊嚴自心;有童真之德,故曰童子。是在家菩薩位居補處(不是菩薩戒牒,是位置),F(xiàn)童子身助佛揚化,是同維摩、寶積等大菩薩一個鼻孔出氣,即志同道合。童子,世俗而言,無論男女,沒婚嫁沒破童貞的人都叫童子。另義是超脫根塵,不與萬法為伴的無分別智,喻直心似箭,照而常寂,不取不舍;寂而常照,不迎不拒,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梢姽鈬啦灰朗浪渍Z說,而是依義而言。

  佛陀見彌勒不堪,就選派光嚴童子,即佛告光嚴童子菩薩,你領(lǐng)眾到居士處問疾吧!光嚴童子回稟佛陀:世尊啊!我也不勝任同居士應(yīng)酬,不能問疾。因當(dāng)機者不是光嚴,不要誤會他不行。

  【經(jīng)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為什么這樣說呢?回顧我往昔的一天,出毗耶離大城時,正巧遇到維摩詰居士入城,相遇之時,我即作禮而問:維摩居士,你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維摩詰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不知其用意,于是又問他,哪里是道場呢?(對光嚴戀慕道場而言)此也是開示佛教徒對道場的看法。

  【經(jīng)文】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fā)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維摩居士回答我說,如以出世法說,修行者直心如箭,沒有絲毫彎曲和邪僻就是道場,因為這種直心猶如X光射線一下子透視我們?nèi)?是無虛無假的真相,如按一般人看,道場指修行者的場所寺院,這需要改變觀念。如《楞嚴經(jīng)》所說: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先發(fā)直心是解,后由直心而發(fā)萬行,即以萬行莊嚴道場,即是解行合一,或知行合一,因能隨機教化,承辦一切事物的緣故,如《華嚴經(jīng)》云:初發(fā)心住,能坐道場,成等正覺;信解具足就是深心,此心能腳踏實地,成為成佛功德的根本,并能展轉(zhuǎn)增長。所以說,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佛教徒若不發(fā)菩提心,則學(xué)佛無方向和目的,易入二乘、邪魔外道,若發(fā)菩提心,則有歸宿,即能統(tǒng)攝萬行,回歸空性,無所錯謬。

  【經(jīng)文】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禪定是道場,心調(diào)柔故。智慧是道場,現(xiàn)見諸法故。

  此段經(jīng)文是說菩薩的六度就是道場,并不如我們所以為的只能在所定位的寺院,一般人布施為得好報,乃人天之因,能觀三輪體空,雖不為得報而功不唐捐,不聲不響,默默耕耘莊嚴佛土,即無名英雄,所以說,布施是道場;所謂持戒是道場,即是持如來三聚凈戒: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戒,饒益莊嚴凡圣同居土,攝律儀聚即莊嚴方便有余土,攝善法聚即莊嚴實報莊嚴土,三聚不缺莊嚴常寂光土。戒德完全則有愿必從,所以持戒是道場;所謂忍辱是道場,即怨憎毒害、行苦、眾苦所逼,諦觀諸法,體性虛妄,則親證無生與法身相應(yīng),如是視眾生擾亂傷害等不以為意,即能心無掛礙,所以忍辱是道場,如是對煩惱則不迎不拒,實無煩惱,能所雙亡;所謂精進是道場,如能不攀緣一切存在的幻相,即常能與法性相應(yīng),無有懈怠,正如《華嚴經(jīng)》所說:若人心不起,精進無有涯。因能與空性法身相應(yīng),即是大精進,如是不會中途而返,所以精進是道場;所謂禪定是道場,如能與空相應(yīng),不動不亂,如如不動,心則調(diào)柔,即入金剛三昧,由此禪定,成正等正覺,所以禪定是道場;所謂智慧是道場,智慧是眼,五度是盲,輪回的根是無明,若去無明需智慧對治,智慧現(xiàn)前無量無明則萬法消融,哪里有惹你引起貪嗔癡的情緒呢?所以智慧是道場。

  經(jīng)文: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喙省O彩堑缊,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以上所說的六度是道場,現(xiàn)在要說四無量心是道場,諸佛成道利樂一切眾生,如能行平等大慈,即與諸佛平等,即如和煦的陽光,遍照一切差別相,所以說慈是道場,我想當(dāng)我們救生的時候,也要想到先救人,只有先救了人,動物才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所謂悲是道場,諸佛出世即為救世拔苦,如能行同體大悲,則愿救度一切眾生,不生疲厭,如是與諸佛同心、相應(yīng),不落我法二執(zhí),無生忍中無疲勞痛苦,所以說悲是道場;所謂喜心是道場,眾生沉淪不返,諸佛能見眾生一念之善即能隨喜,乃至能見眾生念念皆善,破無明顯法身,則大喜無量,菩薩能行無量大行,則能相契如來法身,法味無窮,愈樂人心,所以說喜是道場;所謂舍是道場,心無分別,即同諸佛菩薩同體悲、無緣慈,則愛憎二心都能遠離,即是舍心無量,即與法身相契,所以舍是道場。

  【經(jīng)文】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所謂神通是道場,如有神通,則同有手,則能拔濟沉溺之人,因有神通,利益眾生的事業(yè)才比較容易,所以神通是道場;而佛教所謂神通,則是般若智慧為本,即“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雖有六通,只是救度的方便,如同金器,器器皆金,是回歸空性。所謂解脫是道場,能遠離我法二執(zhí),即性相不再障礙,即得自在解脫,所以解脫是道場;所謂方便是道場,能以善巧隨機施教,游戲三界,目的是啟發(fā)眾生的般若智慧,即回歸空性,所以說方便是道場;所謂四攝是道場,四攝即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就四攝而言,以兩種方便攝受眾生:1,就布施而言,愚者以財施,智者以法施,2,就愛語而言,愚者以軟語,智者以法語,3,就利行而言,愚者令得俗利,智者令得法利,4,就同事而言,惡人誘以善法,善人增長善根,所以四攝是道場。

  【經(jīng)文】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所謂多聞是道場,即多聞佛法第一義即空性,而又能行如聞故,則是相應(yīng),所以多聞是道場;所謂伏心是道場,即降伏妄想、染污之心,因能正觀諸法本空,則能不降而伏,所以伏心是道場;所謂三十七品是道場,即依此三十七品舍離世間有為的染污法,而成就出世間無為法的清凈,所以三十七品是道場;所謂四諦是道場,因集是苦因,苦是集果,道是滅因,滅是道果,即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此是不誑世間的真理,所以四諦是道場;所謂緣起是道場,因為無明乃至生老死無有盡頭(怪圈),如離十二緣起而求解脫,如舍冰而求水,冰相因緣聚幻,幻相不實,生滅無生滅,所以緣起是道場。

  【經(jīng)文】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所謂諸煩惱是道場,因為煩惱實性即是佛性,如《中論》觀涅槃品:“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有少分別!蹦苡跓⿶捞幱^照空性,所以諸煩惱是道場;所謂眾生是道場,因為眾生差別相沒有獨立實在的主載,即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即不再自以為是,所以眾生是道場;所謂一切法是道場,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見任何一法,都是空義,即皆是道場,因為現(xiàn)象界的存在都是緣起,緣起當(dāng)下即空,所以一切法是道場;所謂降魔是道場,因佛魔一如,眾生顛倒即使終日念佛念經(jīng)也是魔業(yè),而顛倒心歇,與空相應(yīng),則是不動道場,此時十法界都是佛業(yè),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所以降魔是道場;所謂三界是道場,因三界如幻,本是不來不去,如是則無能去所去,所以三界是道場;所謂獅子吼是道場,因為能透視事物真相,即為眾生如實道來,如獅子吼無所畏懼,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天魔外道以及一切邪說(*輪功等),都如煙消云散,所以獅子吼是道場。

  【經(jīng)文】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所謂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是道場,因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都是佛果所有之法,所以能遠離九法界眾生的過失與不及,所以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所謂三明是道場,因為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對事物通達無礙,所以三明是道場;所謂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因能于一念之間知真俗二諦圓融無礙,則能如實知一切法,成就一切智,得大自在,所以說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經(jīng)文】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yīng)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dāng)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如果能夠這樣觀照,菩薩則能與六度相應(yīng),教化眾生,如是則凡有所造作,抬腳走路,都能左右逢源,都是佛法真諦,即一切法皆是佛法,與空性相應(yīng)相契,語默動靜之間與安住于佛法當(dāng)中,哪里沒有道場、哪里不是道場?即“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如此方可謂真正居士!

  【經(jīng)文】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當(dāng)維摩詰說這些法時,有五百天人,都起成佛之心,我沒有智慧和辯才,所以不勝任問疾重任。

  【經(jīng)文】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持是執(zhí)持,世是世間,此位出家菩薩能持三世惡業(yè)不生,持三世善業(yè)不失,所以稱持世。此菩薩不居鬧市,離群索居,在山林中安坐,這也是他著魔后被呵的原因。

  【經(jīng)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為什么我不勝任呢?回憶我的過去,一天,我正在山林的靜室中打坐,正在萬念放下身心輕安禪樂之時,魔王波旬同一萬二千天女,當(dāng)時波旬的樣子就好象是帝釋天(玉皇大帝)的樣子,樂音悠揚,鼓樂弦歌,突然來到我的面前,頂禮我足,合掌恭敬,在我對面站立。此中波旬義為殺者、殺手,常要斷人法身慧命,又義為惡中之惡者,見持世菩薩厭喧囂,貪著寂靜即乘機而入,順情擾亂持世心意,可見,著魔是不知不覺之中,而著魔不一定是恐怖,往往是在順境之中妄失了自我,應(yīng)當(dāng)警醒,不要上當(dāng)于別人對你的贊嘆恭維。

  【經(jīng)文】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yīng)有,不當(dāng)自恣,當(dāng)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

  因為當(dāng)時我以為是帝釋天及其隨從,來到人間鼓樂弦歌而放縱,就對他們說:憍尸迦,你們雖然應(yīng)當(dāng)有福報,卻不應(yīng)該自己放縱自己,你應(yīng)當(dāng)觀照五欲無常速朽之法,正因為如此,應(yīng)當(dāng)尋找一個妥善的歸宿,就自己的身命財寶放下執(zhí)著即是堅固身命財。(不輪回是最好的身命財,法身慧命功德財。內(nèi)舍身心性命,外舍妻子兒女財產(chǎn),修出世的法身慧命)

  【經(jīng)文】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耍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所謂的憍尸迦,聽了我的開示,露出法喜充滿的樣子,好象說法非常契機,就對我說,大菩薩,請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供養(yǎng)您以作灑掃之用(外財),當(dāng)時我正言歷色地對他說:憍尸迦,不要把這些不合乎佛法的作法強迫我一個出家人接受,這不適合我,在此,波旬以獻女惑亂持世菩薩的心志。一般人早已顛倒,而菩薩威德清凈,以正念斥之,到此已然不容易。

  【經(jīng)文】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yīng)受。

  意即我的話尚未說完,那時維摩詰突然出現(xiàn)對我說:持世,不要上當(dāng),不要把波旬當(dāng)成帝釋(憍尸迦),此是波旬偽裝成的憍尸迦。(現(xiàn)在應(yīng)是不要把*輪功當(dāng)成佛教),用女態(tài)來迷惑你的堅固心志,(維摩詰用天眼通所見持世被困即用神足出現(xiàn)解圍),轉(zhuǎn)回頭對波旬說:可以把這些女人送給我,雖然出家人不能要,我在家人可以接受,意即一令魔驚怖,二受女教化,不為貪心。

  【經(jīng)文】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能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與。

  【經(jīng)文意思是】此時波旬驚怖,全然沒有了剛才的慷慨和神氣,心中想到,維摩詰千萬不要為難于我,要隱身而去,卻不能隱去,用盡神通之力終究也沒有辦法隱去,因為,波旬所作的是滲透工作,即拉攏腐蝕那些“恐欲癥”的沙門,而不是維摩詰這樣的大菩薩,此時空中有聲音說到:波旬,把這些天女給維摩詰,便可以離去,魔王因為恐懼的緣故,不得已把天女給維摩詰。此是說明維摩詰以神通力降伏波旬,波旬無奈送女與維摩詰。

  【經(jīng)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dā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yīng)而為說法,令發(fā)道意。復(fù)言:汝等已發(fā)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yīng)復(fù)樂五欲樂也。

  【經(jīng)文意思是】當(dāng)時維摩詰對各位天女說,魔王把你們送給了我,從此將告別過去放逸浪漫的生活,洗心革面,發(fā)成佛之心,就此,維摩詰隨其各自根性和需要而為說法,使她們都發(fā)起真正道意,這時,維摩詰又對她們說,你們已經(jīng)發(fā)起道意,有佛法樂趣可以自娛,不應(yīng)再去以五欲之樂為樂趣了。

  【經(jīng)文】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yǎng)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nèi)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yǎng)師。

  【經(jīng)文意思是】對于維摩詰所說的法樂,天女就問:什么是法樂呢?維摩詰回答說:佛為覺者,是一切法的真實性,已發(fā)道意的眾生,應(yīng)當(dāng)樂常信佛,樂常聽法,樂供養(yǎng)僧眾,樂脫離五欲,此即是以出離心歸依三寶,其中信為根!度A嚴經(jīng)》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接下來則是,樂觀身是苦,即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nèi)入(六根)如空聚,樂隨時隨地護持道心以自利,樂隨時隨地饒益眾生以利他,而自利利他的功德都來自師父即善知識的教化,所以應(yīng)當(dāng)恭敬供養(yǎng)你們的善知識,目的是為自己,一定要記住,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倫理學(xué)也強調(diào)三寶的功德。

  【經(jīng)文】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凈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xué),樂于非同學(xué)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凈,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經(jīng)文意思是】樂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對治我們的習(xí)氣毛病,樂發(fā)菩提心(四無量心),樂降伏眾魔(外四魔),樂斷諸煩惱(貪嗔癡),即是凈土之因,如是則樂凈佛國土,如是則樂成就相好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是樂莊嚴道場,樂聞甚深佛法而不畏懼(真法樂),樂空、無相、無作三解脫空,不樂于此三門則雖樂而不究竟(即非時),菩薩則能于此究竟成就三三昧;樂親近善知識則使善增長,而善與惡都是因緣聚散,聚時躲不掉,散時留不住,如是樂法喜充滿,清凈無染,進而樂修無量道品法門,所有這些都是菩薩的法樂。

  【經(jīng)文】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fù)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

  【經(jīng)文意思是】正這時,波旬對諸天女 ,我愿同你們一起返回天宮,諸天女說,因為我們同這位長者,有法樂自娛非常快樂,不再貪戀天上五欲之樂,魔王又轉(zhuǎn)對維摩詰說,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給他們,這才稱為菩薩。維摩詰回答說:我已經(jīng)舍去了,即本來無取,今也無舍,你波旬就隨便把她們帶走吧,愿一切天宮中的眾生都能回心向道,即法愿具足。

  【經(jīng)文】于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于魔宮? 維摩詰言: 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dāng)學(xué)。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經(jīng)文意思是】于是諸天女問維摩詰,我們雖已發(fā)道意,卻不知怎樣在魔宮中安住而不退失?維摩詰回答說,各位姐姐,有一種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yīng)當(dāng)學(xué);所謂無盡燈,即如同一燈然百千燈,使黑暗成為光明,并且光明永不窮盡,此處指魔宮為冥暗之室,而無盡燈能一傳無量,且光光相續(xù),永不斷絕,這就是菩薩的傳染病發(fā)作,到處傳染,乃至都成為菩薩。

  【經(jīng)文】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dǎo)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shù)天子天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經(jīng)文意思是】正是因為這樣,各位姐姐,如果一位菩薩能開導(dǎo)百千眾生,破無明黑暗如燈光,使他們發(fā)起成佛之心,對于自身修道不但不損失,反而會隨所說法更加增益自己的一切善法,這就稱為無盡燈法,你們雖住魔宮,因為無盡燈法,就能使無數(shù)的天子天女,發(fā)起成佛之心,如是,即是報佛恩,也即是大饒益一切有情眾生了。無盡燈即是回自向他。

  【經(jīng)文】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xiàn)。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正當(dāng)時,那些天女都頂禮維摩詰,同波旬還宮,忽然不現(xiàn)。世尊!維摩詰居士有如是自在神通和無礙辯才,我不是對手,所以,我不勝任領(lǐng)眾去居士處問疾。

  【經(jīng)文】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處的善德是一位在家菩薩,此菩薩已宿植德本,具足善根,所以稱善德,佛陀見持世菩薩不肯去問疾,就派善德菩薩:善德!你帶領(lǐng)大眾到維摩詰處探病!善德菩薩回答說:我不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

  【經(jīng)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shè)大施會,供養(yǎng)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dāng)如汝所設(shè),當(dāng)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經(jīng)文意思是】我為什么不勝任呢?回想我過去的一段因緣,曾經(jīng)在祖上遺留的房舍中,設(shè)齋供眾,以對治那些下羊、中牛、上人的邪命祭祀求福。對象是出家、在家、內(nèi)學(xué)、外道、貧窮下賤、鰥寡孤獨等無遮大會求福,此是指財施(飲食、起居、醫(yī)藥等)。這時維摩詰來到法會中對我說道:喂,長者子,普施眾生的齋會不應(yīng)當(dāng)如你的作法,為什么呢?因為以世間財物賑濟人群使他們離苦得樂,是暫時和有漏的,是治標(biāo),因為眾生無量無邊,以有限的財物,賑濟無量無邊的眾生,不能辦到,就治本而言,應(yīng)當(dāng)作佛法的施會,即以有限的財物、時間、生命升華為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永遠解決眾生受貧窮之苦,怎么能用有漏有限的財物作施會呢?

  【經(jīng)文】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后,一時供養(yǎng)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

  【經(jīng)文意思是】我就問:維摩居士!請您說說什么是法施之會?維摩居士回答說:長者子!所謂法施之會,即是即財施以顯法施,即豎觀無前無后,平等不二,橫觀一時供養(yǎng)一切眾生,供養(yǎng)一眾生等于供養(yǎng)一切眾生,供養(yǎng)一乞丐等于布施十方諸佛,這才是真正的法施之會。對此,我又問維摩詰居士:為什么這么說呢?應(yīng)當(dāng)說施會是為眾生得樂而施設(shè),在此應(yīng)是菩薩為利樂眾生而發(fā)菩提心,如是即是無漏之樂,所以是應(yīng)以菩提心起于慈心,能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無緣大慈;應(yīng)當(dāng)施法使眾生解脫以救眾生,不忍眾生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起于大悲之心;應(yīng)當(dāng)堅持正法即中道無所得真如法性,如能以此布施,則能使眾生法喜充滿,不為一食一物之無常俗樂;堅持以大智慧,觀照諸法本空,即三輪體空,即以身命財施大作佛事,心無掛礙,行于舍心(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即是舍心無量。

  【經(jīng)文】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又有六度法會施于眾生,用以對治慳貪眾生起布施波羅蜜;用以教化犯戒,即起持戒波羅蜜;用以通達無我之法,起忍辱波羅蜜;用以遠離身心相,起精進波羅蜜;用以覺相不實,起禪波羅蜜;用以一切法平等作布施法會,則起般若波羅蜜。

  【經(jīng)文】教化眾生,而起于空。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xiàn)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財,起三堅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質(zhì)直心。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又有三解脫門法會施于眾生,用以隨緣教化一切眾生而無眾相可得,起空解脫;用以不壞世間法,即不舍有為法,起無相解脫,即幻即是空;用以示現(xiàn)受生而不是造業(yè),即不舍生死即是涅槃,即如菩薩幻生幻滅,起無作解脫;菩薩護持正法即用以空無所得之根本,起方便勝用之善巧,如得金而作巧飾;用以度眾生最善巧的方法,生起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之法,使眾生歡喜信受;用以敬事一切,見佛性平等,則能恭敬一切,敬心即起,則除我慢,如常不輕菩薩;對于身命財視之如幻化,天上浮云,風(fēng)中燈燭,以之捐舍,利益眾生,如歌利王舍身喂虎等,則得法身堅固不壞,壽命長而不夭(無量壽),功德財用之不竭,即是起三堅法;對于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生起思念相應(yīng)之法,即是法施;對于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見和同解等六和敬,要從本性直心生起,即平等心,而不應(yīng)是巧言令色,偽善等,說一套作一套,自欺欺人。

  【經(jīng)文】正行善法,起于凈命;心凈歡喜,起近賢圣。不憎惡人,起調(diào)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說行,起于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又能直心如箭,即是正行善法,以常行善法,著糞掃衣,阿闌若住處,腐爛藥治病,生起凈命之法,即知足常樂!耙缓勈,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樂在其中”。如是即不應(yīng)以邪命自活,殺生,害命,投機取巧等。菩薩坦坦蕩蕩,無有委曲,隨其心凈,即是凈佛國土,常生歡喜,生起接近賢圣一類善知識的身口意三業(yè);菩薩以平等大慈,不起憎愛,內(nèi)自調(diào)心,外能調(diào)伏惡人,而無嗔恚,意即度生沒有分別之心;菩薩以出家修道,心無雜念、掛礙,則志存高遠,為成佛故,是為深心,即以出家之法,起于深心,菩薩以如說而行,生起知行合一的多聞,并能以無有諍論,生起在空閑之處,因表面人多嘴雜,我執(zhí)、我見深重,難免爭論,深層義則是觀法如化,性是空閑,即是無有諍論,因為法性不可得,即生起空閑處,如能趣向佛智,即根塵識幻化無實,雖外境紛擾,心中卻如如不動,即識斷惑證真,如是自己無縛,能解他人縛,若能不見能縛所縛,則法法都是解脫。如國王合人民都是瞎子,用布的變化比喻不能認假為真,即是解眾生縛,生起修行,即實地修行。

  【經(jīng)文】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yè)。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yīng)說法,起于智業(yè)。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yè)。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度眾生,以無為法而不著相,生起福德之業(yè),如富潤屋、德潤身,所以能具足相好,凈佛國土;菩薩度生,以方便智,因機施教,隨眾生心,以如來妙法,為眾生應(yīng)機說法,如同日光普照,瓦、木等物所受熱量各各不同;菩薩修行以根本智,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平等一相法門,如金器歸金性,不著器之變化之相。

  【經(jīng)文】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yè)。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經(jīng)文意思是】菩薩空無相無作修行,則一切煩惱障,一切所知障,一切不善法則都能不斷而斷,即能隨緣而起一切善業(yè),因能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的緣故,則能生起一切助道之法,即是圓滿佛果的增上緣,而無論順逆都能助道。長者子!象這樣所說的自利利他,應(yīng)是菩薩法施之會,如果菩薩能如是住持法施之會,應(yīng)是最大的施主,功德無量無邊,這才稱為世間眾生真正的福田。此福田不再無常。

  【經(jīng)文】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

  【經(jīng)文意思是】善德講完往昔的一段因緣,又對佛說:世尊!維摩詰說這些法施之法時,婆羅門中有二百人,都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我在那時,心得清凈,即財施之時不著功德利益,所以是嘆未曾有,五體投地,禮維摩詰足,隨即解下佩帶的瓔珞珠,價值有百千兩金以上,對此,維摩詰不肯收受。我就對他說,希望居士一定要接受,隨意送給誰都好,維摩居士本是大富長者,不需要這些財物,只是為結(jié)緣眾生而接受。

  【經(jīng)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經(jīng)文意思是】維摩詰就接受我的瓔珞,分為兩份,拿一份分給在會中一個最下賤的乞丐,拿另一份供奉光明佛國的難勝如來。當(dāng)時,會中大眾都見到了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國土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礙,表實報莊嚴凈土。

  【經(jīng)文】時維摩詰現(xiàn)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經(jīng)文意思是】當(dāng)時維摩詰顯現(xiàn)神變之后,又對我說,如果施主平等心布施最下賤乞丐等,根據(jù)《四十二章經(jīng)》就所施得福,對于最下乞人與佛之間,實是天壤之別,此處所說的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即是見平等理,行平等行,作平等法施,自然得平等大悲福田,如是不求果報,則果報不可思議,這就稱為具足法施。

  【經(jīng)文】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經(jīng)文意思是】城中最下賤的乞丐,見到維摩詰的神通力,聽到維摩詰的說法,都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所以我不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此時,在場的各位菩薩,都深知不是維摩詰的對手,免的世尊派遣,就各各向佛陀敘說往昔被維摩詰呵斥的因緣,都說不能勝任到維摩詰處探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