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蠢動含靈,皆具佛性

\

  人生在世,為貪戀財色名食,汲汲營營。時刻不斷,爭名奪利。“勤勞者”爭得多,“懶惰者”爭得少。爭得多、爭得少,全都活不好,因為爭而失去了方寸。失方寸者,日日打轉日日憂。

  末學自幼賦性悍烈,利欲熏心,爭功取利。有朝聞得佛法,才恍然:原來身挑百千擔重,皆是來時路,自己一個石子、一個石子地往肩上放,悲哉!不禁莞爾往昔愚癡。如今雖知佛法,仰望經(jīng)典之堂奧,卻已為人妻、人母。只能巴望傻楞,后悔莫及。但也真信因果,深知面對有情生靈,皆應以慈悲心懷,如親以待。

  “慈為善本”,佛之弟子,應有愛己之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人物一體的悲愿。于此,野人獻曝,提供二則自身體驗,供養(yǎng)諸眾!

  一者:約在七年前,某日夜里,家中浴室突現(xiàn)一條碩大黑亮的蜈蚣。蜈蚣身懷劇毒,若遭咬噬,將危及生命。當時,末學小兒子剛學會走路,跌跌爬爬,若不慎觸及,后果堪憂。眼盯蜈蚣,口念佛號,心中惦念有何方法不用殺害,毫發(fā)無傷地將其帶出?又恐其逃離視線,四處竄躲。

  正當躊躇猶豫之際,不自覺地對它說起話來,希望它能會意:“你的毒我們都很害怕,你進入家中,令人不安。我不愿傷害你,更不愿家人傷害你,請你爬上長刷子,我?guī)愠鋈ァ?rdquo;口中仍續(xù)念“南無阿彌陀佛”,見那蜈蚣竟不遲疑,爬上長刷,靜止不動,令人驚訝。見狀,便疾步謹慎,拖它帶出門外,沿路佛號不息,小心翼翼,將之放生

  二者:某日午后,適逢親友來訪,帶著兩個活潑好動、童稚可愛的幼兒。當時,店雖已開幕年余,但親友送來的祝賀盆景,依然林立,恰有只蝗蟲誤飛入店,佇立在盆景上。在都會中,能見蝗蟲已屬不易,何況體型肥長壯大者,更是少見。初見如此雄大氣赳之蝗蟲,讓吾等一干見識淺薄的化外之民大開眼界,新奇萬分。正當眾人雀躍觀賞之余,童心未泯的幼童,竟無知地拿起清潔劑噴灑向它,甚至手拿利器,企圖玩弄傷害。末學惻隱,見狀急切阻止,善巧引開孩童,勸其勿傷害物命。

  須臾,趁四下無人,信手拿出本書,遞向蝗蟲,示意其走上書本,帶它離開,放之外面的行道樹,以免被玩弄致死。妙哉!這蟲兒似能會意,也不畏懼,緩步走上書本,任我處置。行至戶外,高舉書本接上樹枝,請其離開。果真依語照行,走上枝頭。本以為蝗蟲即將離去,但此時它又轉回身軀,雙眼炯亮,直視末學。而后,四足卻退數(shù)步,才轉身展翅飛去。

  末學當下被蝗蟲謝恩之舉所感,久久不能自己。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物皆具如來本性也。若人心地純?nèi),?a href="/remen/xingsh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行善舉,施于無畏,將無言有情視之如己,即是慈悲的示現(xiàn)。

  古有明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惡曰殺生。此有色世界,非人類獨有。人與其他生命共存此界,應并育不悖,同榮共存,不應以殺相向。吾人周遭常見,蚊蟻蠅蟲,胎卵濕化,皆知痛癢,咸具情感。今蜈蚣通曉人意,蝗蟲謝不殺恩,其心之純凈,勝于凡人沉淪墮落、自以為是、不知感恩。吾人名為萬物之靈,豈不汗顏乎!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于護生畫集中載有一偈,對照此篇旨意,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節(jié)錄于此,以享諸眾。偈云:“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鳥兒如是,蜈蚣蝗蟲亦如是,萬物生靈皆如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