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般若波羅蜜”原來是這樣

  “般若波羅蜜”原來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祖在《心經》中涉及到菩薩摩訶薩行深多時的修行法門時,用一句梵語“般若波羅蜜”一帶而過,并未具體指明究其具體原因我想有三:

  首先,從《心經》整體來看,其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對人類本性各種狀況的描述,起點比較高,但傳授對象卻是初學者,從釋迦牟尼佛祖?zhèn)魇?a href="/remen/f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法是有秩序的,佛祖先給大家做個示范,“即入三昧”意味著能夠隨時隨地“入定解空”,先解決“信任危機”,,佛祖隨后給求道者描述那個鮮為人知的境界,如果你想“度一切苦厄”,佛祖才會因人而異的傳授你修行方法!缎慕洝返淖饔脩撌菍Τ鯇W者的“誘惑”,也是對佛法根本的概括講解,尚未到傳授法門階段。

  其次,雖然按照各種法門修行的結果只有一個,“見到本性”,但修行的法門畢竟有“八萬六千個”之多,在《心經》當中,不可能一一道來。

  再則,修行者由于根器、種性的差異,以及學習時間的不同,導致在佛法傳授當中,除基礎教育以外,勢必采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法不傳六耳”就是這個道理,由于《心經》是對佛法根本的概括講解,是可以將眾多的修行者集中在一起講述的,在這里傳授修行法門是不適宜的,不但不能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反而容易導致“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適得其反的結果。

  由此可知在《心經》當中釋迦牟尼佛祖將“八萬六個修行法門”用一句“般若波羅蜜”一帶而過,處理是正確而恰當?shù)摹?/p>

  成佛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一是通曉佛理,堅定信心,明確方向;二是修行方法----法門選擇得當,堅持不斷,一步一怔,方可循序漸進,不走彎路,穩(wěn)步上升。

  如果你年輕,身體強壯,初曉佛理,選擇投師藏傳佛教的密宗修行應該是個正確的選擇,在基礎階段,你的身體一定是生起暖、頂兩個反應狀態(tài),如果向上師匯報了你的反應,他一定會告訴你忍, 如果進一步的反應出現(xiàn)了,上師就會傳你“世間第一法”了。

  修行過程是一步一反應的逐步上升過程,節(jié)點的反應狀況是唯一的,修行過程中無論是積累的程度不夠,還是修行的方法不當,都會難以到達修行的節(jié)點,指導者若是濫竽充數(shù)則會直接導致修行者停滯不前,指導者是過來人,對于修行的步驟過程了如指掌、爛熟于胸,指導修行者如探囊取物,修行者怎會停滯不前呢。如果修行者停滯不前,修行者就要警惕了,十有八九你碰到了個水貨了,如果指導者僅談佛法,不指導修行,恐怕你碰上的是假貨了,談佛論道是無法成佛的,光談論佛祖,自己不去修行如何能成佛呢?評文章的和寫文章的是兩碼事,你可以對張藝謀所拍的任何一部片子談三論四,說起來頭頭是道,但讓你拍一部片子,你的水平還不一定比業(yè)余的拍客高呢,學佛的人一定要打破一個誤區(qū),明白說到未必能夠做到,會哭的孩子沒奶吃,哭聲就停了。

  取得成就的上師總是從頭至尾貫穿于一個修行法門,輔助手段倒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持咒”是定心法門的一種輔助手段,所持的咒語應當能夠快速斬斷你的思想流,思想流一斷,心定了,大光明出現(xiàn)了,定心能夠出現(xiàn)大光明,定心就是法門,持咒則是手段,這個定心法門是從心體上下手的“修性”法門,它是有別于從身體下手的“修命”法門,大方向是不會交叉的,輔助的方便手段也不會另類,性命雙修則另當別論,雖然會產生交叉,但也是有節(jié)奏的互換,有節(jié)點的交替上升,各種反應也是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交替出現(xiàn)的。修行是一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反應有章可循的有規(guī)律的上升過程。

  修行法門有八萬六千個,大多是修行在階段過程當中的“對治”法門,而基本性的修行法門不外乎沿著修性、修命兩個主脈絡,對修行者進行完整而具體的指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