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百喻經》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般泥洹經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
- 中阿含經
- 佛說千佛因緣經
- 《賢劫經》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般若波羅蜜”原來是這樣
“般若波羅蜜”原來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祖在《心經》中涉及到菩薩摩訶薩行深多時的修行法門時,用一句梵語“般若波羅蜜”一帶而過,并未具體指明究其具體原因我想有三:
首先,從《心經》整體來看,其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對人類本性各種狀況的描述,起點比較高,但傳授對象卻是初學者,從釋迦牟尼佛祖?zhèn)魇?a href="/remen/f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法是有秩序的,佛祖先給大家做個示范,“即入三昧”意味著能夠隨時隨地“入定解空”,先解決“信任危機”,,佛祖隨后給求道者描述那個鮮為人知的境界,如果你想“度一切苦厄”,佛祖才會因人而異的傳授你修行方法!缎慕洝返淖饔脩撌菍Τ鯇W者的“誘惑”,也是對佛法根本的概括講解,尚未到傳授法門階段。
其次,雖然按照各種法門修行的結果只有一個,“見到本性”,但修行的法門畢竟有“八萬六千個”之多,在《心經》當中,不可能一一道來。
再則,修行者由于根器、種性的差異,以及學習時間的不同,導致在佛法傳授當中,除基礎教育以外,勢必采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法不傳六耳”就是這個道理,由于《心經》是對佛法根本的概括講解,是可以將眾多的修行者集中在一起講述的,在這里傳授修行法門是不適宜的,不但不能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反而容易導致“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適得其反的結果。
由此可知在《心經》當中釋迦牟尼佛祖將“八萬六個修行法門”用一句“般若波羅蜜”一帶而過,處理是正確而恰當?shù)摹?/p>
成佛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一是通曉佛理,堅定信心,明確方向;二是修行方法----法門選擇得當,堅持不斷,一步一怔,方可循序漸進,不走彎路,穩(wěn)步上升。
如果你年輕,身體強壯,初曉佛理,選擇投師藏傳佛教的密宗修行應該是個正確的選擇,在基礎階段,你的身體一定是生起暖、頂兩個反應狀態(tài),如果向上師匯報了你的反應,他一定會告訴你忍, 如果進一步的反應出現(xiàn)了,上師就會傳你“世間第一法”了。
修行過程是一步一反應的逐步上升過程,節(jié)點的反應狀況是唯一的,修行過程中無論是積累的程度不夠,還是修行的方法不當,都會難以到達修行的節(jié)點,指導者若是濫竽充數(shù)則會直接導致修行者停滯不前,指導者是過來人,對于修行的步驟過程了如指掌、爛熟于胸,指導修行者如探囊取物,修行者怎會停滯不前呢。如果修行者停滯不前,修行者就要警惕了,十有八九你碰到了個水貨了,如果指導者僅談佛法,不指導修行,恐怕你碰上的是假貨了,談佛論道是無法成佛的,光談論佛祖,自己不去修行如何能成佛呢?評文章的和寫文章的是兩碼事,你可以對張藝謀所拍的任何一部片子談三論四,說起來頭頭是道,但讓你拍一部片子,你的水平還不一定比業(yè)余的拍客高呢,學佛的人一定要打破一個誤區(qū),明白說到未必能夠做到,會哭的孩子沒奶吃,哭聲就停了。
取得成就的上師總是從頭至尾貫穿于一個修行法門,輔助手段倒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持咒”是定心法門的一種輔助手段,所持的咒語應當能夠快速斬斷你的思想流,思想流一斷,心定了,大光明出現(xiàn)了,定心能夠出現(xiàn)大光明,定心就是法門,持咒則是手段,這個定心法門是從心體上下手的“修性”法門,它是有別于從身體下手的“修命”法門,大方向是不會交叉的,輔助的方便手段也不會另類,性命雙修則另當別論,雖然會產生交叉,但也是有節(jié)奏的互換,有節(jié)點的交替上升,各種反應也是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交替出現(xiàn)的。修行是一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反應有章可循的有規(guī)律的上升過程。
修行法門有八萬六千個,大多是修行在階段過程當中的“對治”法門,而基本性的修行法門不外乎沿著修性、修命兩個主脈絡,對修行者進行完整而具體的指導。
- 上一篇:什么是福?
- 下一篇: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