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天臺宗】-佛教天臺宗

\

天臺宗佛教解釋)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創(chuàng)始人智顗常住浙江臺州的天臺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故亦也稱法華宗。

史略

  天臺宗學統(tǒng)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該宗思想,雖稱出自龍樹,實則啟蒙于北齊慧文。他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關(guān)于解釋《大品》“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結(jié)合《中論·觀四諦品》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確立了一心中觀空、觀假、觀中的“一心三觀”理論。慧思繼承此說,并結(jié)合《妙法蓮華經(jīng)》要義,又闡發(fā)“諸法實相”之說,慧思兼重定慧,實為以后天臺宗止觀雙修的起緣。后慧思傳智顗,智顗再發(fā)揮,終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的獨立學派。智顗一本師傳的宗旨,教觀總持,解行并進,一變當時南義北禪的佛教學風。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世稱天臺三大部,弟子灌頂?shù)闷湔鎮(zhèn),作?a href="/remen/niep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涅槃玄義》和《涅槃經(jīng)疏》,很有發(fā)揮。灌頂以一,四傳到湛然,以中興天臺宗為已任,對天臺三大部都有翔實注解,發(fā)揮三諦圓融的義理。又針對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寫了《金鋼錍》、《法華五百問論》和《止觀義例》等著作,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雖不免門戶之見,但對天臺宗以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滿等。經(jīng)過會昌禁佛和五代之亂,典籍湮沒殆盡,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傳弟子義寂,通過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日本訪求天臺宗典籍,高麗派諦觀送來教典等,才使該宗學說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因受同學之請,撰《釋難扶宗記》,駁同門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經(jīng)玄義》廣本為偽作而引起了一場歷時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具否三千等問題。山家主張妄心觀與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張真心觀,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這次爭論記載在《四明十義書》中。天臺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稱“私淑臺宗”,著《法華會義》等多種,對天臺教觀頗有發(fā)揮。晚近有諦閑著《大乘止觀述記》等十余種。

經(jīng)典與判教

  以《妙法蓮華經(jīng)》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jīng)》為扶疏,《大般若經(jīng)》為觀法。智顗的天臺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jù)《大般涅槃經(jīng)》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jīng)》;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jīng)”;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jīng)》、《寶積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伽經(jīng)》、《勝鬘經(jīng)》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jīng)》;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并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里,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五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nèi)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瘍x四教為頓、漸、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jīng)》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jīng)”(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使其由淺入深,轉(zhuǎn)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qū)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時,聽眾已經(jīng)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jīng)相配,《華嚴經(jīng)》就是圓教,并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jīng)”是藏教,小乘奉為圭臬。《大方等大集經(jīng)》沒且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jīng)》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三教的,稱為通教。最后《妙法蓮華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實相淵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的諸法實相說。智顗用以與十法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四圣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三種世間(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依報國土世間)等相配,構(gòu)成“一念三千”的理論。認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種世間,成三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種世間。這三千種世間,都不過是具在介爾(微細)一念心中,謂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諸法為介爾現(xiàn)前一念心的所觀之境,進而聯(lián)系慧文的“一心三觀”來考察,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cè)面,從全體看不應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假、中同時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假、中都是真實,稱為三諦。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無障無礙,是為三諦圓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諦圓融,見空為一切智,見假為道種智,見中為一切種智。所以三諦圓融也就是三智圓融。通過圓修三諦,達到頓斷三惑,圓證三智,此即天臺宗的中心理論。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兩層實相說作為觀法修修行,即觀三千、三諦諸法具于現(xiàn)前介爾陰妄一念之心,心即諸法,諸法即心,心法一體,無待絕待,謂之“觀不思議境”,此中能觀之智對所觀之境為第一重能所,能觀智境對所觀陰妄一念為第二重能所,這是總觀。另有九種助觀,即真正發(fā)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diào)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治愛等。合稱十乘觀法。是為天臺宗的圓頓止觀(禪法)。止觀是融為一體的。止是定,觀是慧,攝(散)心入止為定,靜明觀照為慧,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明靜”,即含止觀并運、定慧力等之意。

影響

  該宗是中國漢地佛教最早創(chuàng)立的一個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fā)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后,該宗學者往往兼倡凈土,形成“教在天臺,行歸凈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qū)雖幾經(jīng)興衰,但仍延續(xù)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并列發(fā)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臺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9]  11世紀末,義天到宋朝求學,把天臺宗傳到了朝鮮。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