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洪修平: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創(chuàng)立最早的一個佛教宗派,它淵源于南北朝,初創(chuàng)于隋,興盛于唐。因其實際創(chuàng)始人智顗長期住在天臺山(今浙江省天臺縣內(nèi))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華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因此也稱法華宗。天臺宗的主要學說或教義有:一心三觀、十如實相、圓頓止觀、三諦圓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惡、無情有性、五時八教,等等。

  “一心三觀”是天臺宗的觀心法門。據(jù)載,慧文曾依《大智度論》修觀心法門,悟“一心三智”之旨而立一心三觀說以傳慧思,此為天臺理論之濫觴。其后歷代輾轉(zhuǎn)相承,觀心法門一直處于天臺理論的樞機地位。三智是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空)、道種智(菩薩之智,知種種法差別)、一切種智(佛智圓明)。三觀是從《中論》的“三是偈,,推演出的空觀、假觀、中觀,于一念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是一心三觀。“十如實相”是天臺宗的世界觀!斗ㄈA經(jīng)·方便品》中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慧思將此文加以轉(zhuǎn)讀并賦予自己的理解,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如名不異,即空之義;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名字施設(shè),各各不同,即假之義;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如于中道實相之是,即中之義。對十如的第十種本末究竟等,慧思解釋為佛與凡夫同樣具足十法,所以說成究竟平等。“圓頓止觀”是天臺宗修行方法的核心。智顗認為,止觀二法是轉(zhuǎn)迷開悟、成菩薩作佛的兩種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佛法雖廣,但“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而圓頓止觀又是三種止觀法門(另外兩種為漸次止觀和不定止觀)中的最殊勝者。圓頓止觀指不經(jīng)過由淺人深的階段,一開始即緣純一實相,以體證“實相外更無別法”境界的止觀。智顗所發(fā)展的天臺止觀學說,在中國佛教史上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諦圓融”是貫穿天臺思想始終的方法論原則。三諦即空、假、中。智顗認為,三者并不是認識上的先后次第關(guān)系,而是“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于一心中同時存在,相連相即,互不妨礙。也就是說,講空,假、中即在其中,講假、中亦如是。三諦圓融說是對大乘佛教空宗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念三千”是智顗依據(jù)《法華經(jīng)》而發(fā)展出的觀法。所謂“一念”是指當下日常生活的一念心。“三千”是《華嚴經(jīng)》十法界、《法華經(jīng)》的十如是及《大智度論》的三世間相乘所得的結(jié)果,指代一切法。一念三千的意思是由于一念心起的緣起總體即為空假中的中道實相,因此三千中任舉一法,必然同時具備三千的全部。

  “性具善惡”是天臺宗性具圓義的不共法門。所謂“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這種存在,不是單一的存在,是互相聯(lián)系作為全體而存在的。“性具善惡”是“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既然十界互具,則眾生界必具佛法界性德之善,而佛法界亦必具眾生界性德之惡。自竺道生倡“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以來,“具善”一說還能為佛教界普遍接受,雖然“善”之一義與通常所謂的“心凈”說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距離。但說眾生界特別是佛法界具性德之惡,這確為天臺宗一家所獨創(chuàng)。

  “無情有性”是唐代天臺宗荊溪湛然所提出的佛性理論。所謂“無情有性”,意謂不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就連墻壁瓦石等無情物也都有佛性。湛然借助于《大乘起信論》中真如的不變隨緣義,以及“依正不二”、“凡圣一如”的義理,認為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無情。湛然的無情有性說達到了中土性覺理論的極致。

  “五時八教”是天臺宗的判教理論。五時是就根據(jù)時間的先后分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就法的性質(zhì)分判的,即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化法是教化眾生的法門,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是教化眾生的儀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通過五時八教的判釋,天臺宗對全部佛教經(jīng)典作了一個安排,使其各自居于合適的位置,既調(diào)和了佛教內(nèi)部的矛盾,又突出了本宗所依的《法華經(jīng)》的崇高地位。

  天臺宗以《法華經(jīng)》為宗經(jīng)而提出的“會三歸一”理論,一方面把天臺宗的教義說成是至上的“一乘”,另一方面也為它調(diào)和融合其他學說打開了方便之門。在“方便”法門的旗號下,天臺宗對佛教各種經(jīng)典和學說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思想作出了融會貫通,并有選擇地把它們“會歸”到天臺宗的教義中來,表現(xiàn)出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在調(diào)和圓融的基點上創(chuàng)宗的重要特點。

  天臺宗的傳法世系,有“東土九祖”之說:初祖龍樹→二祖慧文→三祖慧思→四祖智顗→五祖灌頂→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九祖湛然。天臺宗人之所以把從沒有到過中土的古印度人龍樹奉為初祖,既是為了表示對龍樹的尊敬,也是為了標榜本宗的理論是承繼印度佛教而來的正宗。從思想理論上看,天臺宗與龍樹的學說也確實有一定的關(guān)系。二祖慧文是北齊禪師,因讀《大智度論》和《中論》而悟“一心三觀”之理,并傳給了慧思,奠定了天臺宗的理論基礎(chǔ);鬯际且粋禪智兼修的僧人,他既重禪法的踐行,又重義理的探究。在思想上,他不僅融合佛道,而且努力統(tǒng)一南北佛教的不同學風,對天臺宗的思想及其特點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四祖智顗歷經(jīng)梁、陳、隋三朝,為了弘揚佛法,積極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系,依靠統(tǒng)治者政治上與經(jīng)濟上的支持,為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智顗眾多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號稱“天臺三大部”,是天臺宗最基本的理論著作,尤其是《摩訶止觀》,代表了智顗的成熟思想,也奠定了天臺宗的理論基礎(chǔ)。灌頂在協(xié)助智顗創(chuàng)立天臺宗方面出力很多,思想上也主要發(fā)揮智顗的學說,因而被奉為天臺宗五祖。唐代唯識宗和華嚴宗創(chuàng)立并興起后,天臺宗便相形失勢。在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和八祖玄朗時,天臺宗的發(fā)展處于弱勢,直到九祖湛然提出“無情有性”說,不僅發(fā)展了天臺宗的佛性論思想,而且大大敞開了成佛之門,才使天臺宗出現(xiàn)了“中興”的景象。唐武宗滅法后,天臺宗典籍喪失殆盡,漸趨衰微。直到后來從高麗傳回智顗的大部分著述和其他若干論疏,天臺宗才在江浙一帶得以復興。

  天臺宗對海外的傳播主要是日本和朝鮮。九世紀初,日僧最澄入唐求法,從湛然門下的道邃、行滿等人學習天臺教義,回國后以比睿山為中心弘傳此宗。在日本平安時代(784—1192年),天臺宗與真言宗并行發(fā)展,史稱“平安二宗”。11世紀末,高麗僧義天人宋,學天臺教義,回國后創(chuàng)立了高麗的天臺宗。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