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一、佛教對國家政治的貢獻
二、僧團與歷代政治的關系
三、佛陀對仁王政治的看法
四、吾人對當今政治的態(tài)度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圓滿日,我要和各位談談“佛教的政治觀”。許多關心我的信徒都勸我不要講這個題目,理由是一般人聽到政治尚且要回避三分,尤其佛教徒最好不要和政治扯上關系。事實上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人是群眾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勢必與大眾有密切關系,既然無法離開群眾,因此每個人也不能遠離政治而生活,與其逃避這個既敏感而又切身的問題,不如面對它建立正確的認識,因此我認為應該把佛教對政治的看法,坦然地向各位解說,讓大家都能了解佛教與政治的關系。
有人一提到政治,總聯(lián)想到黨派的問題;一觸及政治,總關涉到選舉的事情,其實除了黨派選舉之外,還有許多與政治有關聯(lián)的問題,需要佛教徒們?nèi)リP心、去了解。譬如每個國民都需要繳稅,成年男子需要服兵役,同樣的,佛教徒也必須繳稅、服兵役,這些和政治都息息相關,不能漠然不關懷,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對政治的看法:
一。佛教對國家政治的貢獻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的貢獻,歷代都有記載,不勝枚舉,我約略分成十類來說明:
1.幫助生產(chǎn):社會上有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譏諷出家人不事生產(chǎn),坐享其成,其實佛教對于促進國家社會的生產(chǎn)有很大的貢獻。譬如印度佛教的托缽生活傳到了中國,經(jīng)過百丈禪師的改革,提倡農(nóng)禪生活,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但寺院本身達到了自給自足,并且增進了國家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譬如我們各位吃的胡椒、胡蘿卜、胡桃,甚至綑綁東西的胡麻,都是西域高僧將佛法傳入東土的同時,從邊疆胡境帶到中國的日常用品,這是佛教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貢獻。
除了幫助國家的生產(chǎn),佛教對于山坡地的開發(fā)、森林的維護也功不可沒!俄樦位实圪澤姟酚袃删湔f:“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佛教的寺院又稱為叢林,自古名山僧占多,在叢山峻嶺之中,出家人披荊斬棘,開啟山林,創(chuàng)建道場,既培植了森林,也為名山增添了靈氣。
2.開發(fā)交通:許多的道路是出家人胼手胝足修建的;許多的河流是僧侶雙手開鑿完成的;許多的江邊灘頭是沙門撐起擺渡的槳木,方便過往的行人;許多急湍飛瀑的江上,是佛門衲子以慈心悲愿架起了橋梁,溝通了兩岸,引度多少的迷津。筑路、開河、擺渡、造橋等慈善工作,佛教徒都獻出了他們對國家社會的關懷。
3.保護生態(tài):文明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保護生態(tài)成為現(xiàn)代人流行的口號。幾千年來,佛教對于山林的保護、動物的愛護、水土的保持,整個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均衡維護,可以說盡了最大的心力。林木不輕易砍伐,山坡不任意濫墾,珍禽異獸不隨便捕殺,在佛教認為有情無情眾生皆有佛性,不可以妄加傷害,在慈愛不忍的悲心之前,生態(tài)自然獲得保護,人類也享受了自己播種的美果。
4.利濟行旅:佛教有時在路旁搭建一座涼亭,讓羈旅在外的游子有個歇腳休息的地方;或者在路邊挖掘一口水井,供給饑渴的人清涼甘露;甚至在路口施茶,讓疲憊的行人得到滋潤,恢復體力;晚上懸掛燈火,讓夜行的鄉(xiāng)客有了照明,以便兼程趕路。佛教施亭、施井、施茶、施燈的措施,提供了在外奔波流浪的異客多大的方便,替國家社會也盡了一份義務。
5.文化建設:歷代以來有不少的藝術家在敦煌、云岡、龍門、大同,雕刻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佛教藝術石像,在暗無天日的石窟中描繪巧奪天工的壁畫,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留下了瑰璨的遺產(chǎn),甚至中國佛教伽藍殿宇建筑之雄偉豪壯,至今還成為后代子孫夸耀國際友人的文化寶藏,佛教藝術的精美,在中華文化宣揚的工作上,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
6.安住軍民:過去每逢兵荒馬亂的時候,寺院往往成為軍隊駐扎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有一位將官告訴過我,他曾經(jīng)率領兩師的軍隊,住在四川的皇覺寺,躲過了一場兵災。民國二十六年抗戰(zhàn)興起的時候,我出家的南京棲霞寺,曾經(jīng)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之多,寺里的飯頭師父們,每天為了煮稀飯給二十萬人吃,就忙得人仰馬翻,不可開交,佛教的慈悲包容,使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于顛沛流離的痛苦。
7.興辦教育:過去寺院曾經(jīng)舉辦過不少的義學,禮請名師大德,免費教育失學的人,我個人也曾做過義學的教師。這幾年來,政府更是利用寺院的場地,舉行各種的講習會,佛光山也常常提供講習服務。除此之外,寺院更是供給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huán)境,例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名將宿儒,都是在寺院里苦讀成功的,先總統(tǒng)蔣公中正先生,也曾經(jīng)在雪竇寺讀過書。佛光山新竹分院的無量壽圖書館,有最舒適的冷氣設備、最幽雅的寧靜環(huán)境,是學生們最喜歡讀書的地方,每逢星期假日、寒暑假期間,更是座無虛席。另外寺院也創(chuàng)辦各種的學校,譬如泰北中學、慈航中學、僑仁中學、智光商職、普門中學等等,以佛教服務奉獻的精神,為國家社會作育英才。
8.醫(yī)療救濟:佛教不僅要用戒定慧三學來袪除我們貪瞋癡三毒的心病,更要以現(xiàn)代的科學醫(yī)藥來治療我們雜難奇癥的身病。我的家鄉(xiāng)江蘇揚州的前輩高僧監(jiān)真大師,他不僅將佛教及中華文化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的文化之父,并且把醫(yī)藥也傳播到日本。尤其它早在揚州已成立施診醫(yī)療,并且做得非常廣大,成績斐然。
幾年來佛光山先后在高雄、臺北成立佛光施診隊,每星期五天開車到窮鄉(xiāng)僻壤,替貧病的人看病醫(yī)療,每天平均有三百人接受我們的義診,我們的宗旨是:“把醫(yī)藥送到偏遠的地方,讓健康的人為貧病的人出力。”看到醫(yī)護人員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心,我勸他們休息的時候,第二天睡了一覺,他們又精神抖擻地對我說:‘大師!我還是去施診吧!’佛教“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精神,使他們忘記了辛勞,每日生活在為人服務的快樂之中。
除了施診醫(yī)護之外,佛教更從事多種的賑濟工作,例如施棺、施衣、施米,佛光山每年均舉辦有冬令救濟,為饑寒交迫的困苦者送一些溫暖。除此之外佛教辦有養(yǎng)老育幼的福祉事業(yè),如佛光山的宜蘭仁愛之家、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等,多年來為社會孤老無依、童稚失怙的人提供安穩(wěn)的家。
9.財務運轉:佛教過去開辦類似今日當鋪、磨房的設施,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幫助貧苦人士經(jīng)濟上的周轉運用,譬如北魏的僧只粟、南北朝的寺庫、唐朝三階教的無盡藏院,都是佛教為了便民利國的金融事業(yè)。佛教稱為當鋪的開創(chuàng)祖師亦不為過,只是佛教創(chuàng)典當?shù)闹贫,不同于今日一般當鋪的高利放貨,以剝削窮人血汗為目的。佛教是本著來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會的凈財做一個集中,然后再一次發(fā)揮其整體的力量,回饋于社會。
10.科技文學:社會流行一句口號說“科技救國”,大家相信科技文明可以富國利民,其實從佛經(jīng)里可以看出佛教已有前端的科技思想,譬如許多菩薩的名字: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等,把我們帶至虛空的世界,與日月太空貫聯(lián)起來。佛教認為宇宙最小的單位不叫電子、中子,而是微塵;最大的單位不僅僅是銀河系、星云團,而是法界、世界海,佛教的宇宙觀擴大了科技人員的思想領域,并且更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內(nèi)涵生命。中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西游記、老殘游記等,都與佛教有深厚的淵源關系,書中的作者受到佛教的鉅大影響,佛法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境界,終于創(chuàng)作了歷久彌新的不朽作品。
除了科技文學之外,佛教的典故如天女散花、目連救母等,提供戲劇說話精彩的題材。佛教的梵唄贊誦,給人一種清靜肅穆的莊嚴氣氛,尤其佛教的天女樂神們所使用的樂器,如琵琶、箏、琴等,其中有不少是中國樂器的濫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使用的國音字母,是從佛教的梵音演化而成的,佛教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至深且鉅。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的貢獻略舉之,除了上述十點之外,還可以從歷史上的幾件事例來了解佛教在烽火漫連的亂世,如何扮演攘敵安邦的角色?
唐朝的安祿山舉兵造反,軍需短絀,佛教徒于是發(fā)起販賣度牒以增加軍費,為平定安史盡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接受大臣宗澤的建議,禮請昭光禪院的法道禪師入朝共謀國事,在禪師的極力奔走、竭慮盡忠之下,為國家勸募了豐足的軍糧,并且參戰(zhàn)軍旅、貢獻計策,穩(wěn)定了軍機。曾經(jīng)一度為禪僧的劉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賢能,特別征召他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了保全漢人的生命財產(chǎn),免得受無辜的殺戮,只有挺身而出,立朝儀、訂制度,輔佐耶律楚材進行漢化,延續(xù)了漢民族的命脈。至溫禪師,元世祖感動他的贊助王化,特地敕封為佛國普安大禪師。
降至民國抗日期間,日本對緬甸、錫蘭等佛教國家散播謠言,誣指我國沒有佛教,破壞宗教信仰,當時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于是組團出國宣揚國風,揭穿日本的虛偽宣傳,獲得英、美、錫、緬各國的支持,滇緬公路得以暢通無阻,美國軍需支援源源供應到后方,八年的艱辛抗戰(zhàn)賴此終于勝利成功。目前定居在永和八十高齡的樂觀老法師,年輕時曾組織僧侶救護隊,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后援工作,救了無數(shù)受傷慘重的軍民。西藏的達賴喇嘛,為了追求佛教慈悲、自由、民主的理想,為了保護西藏免于專制獨裁的奴役,率領西藏同胞抗暴。古來佛教徒面臨國家危亡的時候,都能竭盡全力去效命保護,出家人雖然早已身在紅塵之外,但是愛國救國的熱忱卻不落人后。
二。僧團與歷代政治的關系
歷朝以來僧團的沙門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來往,其中或有輔弼朝政被尊為國師者,或有轉而出仕朝中貴為宰相者,或有一度出家為僧再為人君者,更有舍棄九五之尊剃度出家者,而對于國家政治有深遠影響的出家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下面我舉出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ㄒ唬┳鲞^出家人的宰相
南朝宋有一位慧琳法師,宋文帝禮請他為宰相來治理萬機,南朝宋因此政治清明、國運強盛于一時,時人都稱他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份來輔佐國家之事。唐明瞻法師以善識治國之方而聞名于朝野,唐太宗召入內(nèi)殿,躬親鋪升床座,盛饌供養(yǎng),向明瞻法師請教古來明君安邦定國之道,明瞻法師因此為太宗陳述以慈救為宗的方法,太宗大悅,尊為帝相。“貞觀之治”的盛世,明瞻法師曾參與化育,可以說功不可沒。明朝的姚廣孝本來為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ǘ┳鲞^出家人的皇帝
明太祖朱洪武未即帝位以前和佛教有一段很深的因緣,朱元璋幼年家貧,十七歲曾在皇覺寺出家為沙彌,有一次貪玩夜歸,早過了寺院開大靜的時刻,山門緊鎖,只好在山門外露宿一夜,于是即興吟了一首詩說: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里不敢長伸腿,唯恐踏破海底天。”
口氣豪邁,氣宇非凡,大有佛印禪師“大千世界一禪床”的氣度,后來能夠創(chuàng)天下、管山河不是偶然的事。傳說朱元璋從小口氣就很大,并且常發(fā)生靈異的事情。有一次他負責掃佛殿,殿中供奉許多的羅漢像,因為一尊尊搬下來清掃非常麻煩,因此便對著羅漢像大聲說:
‘喂,羅漢們!你們下來,讓我掃掃地。’
說也奇怪,那些異相百態(tài)的羅漢好像聽懂似的一個個從佛龕上走了下來,等到朱元璋掃好了地,又一個個站回自己的位置。由于明太祖和佛教的這段因緣,因此即位之后極力建寺度僧,印纂經(jīng)書,對佛教護持有加。
唐朝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曾經(jīng)在感業(yè)寺出家,后來再度入宮,并且攬握一國大權當上了皇帝。提起武則天很多人也許會搖頭咋舌,驚詫于她的玩弄權術,其實在政治權力的爭奪之中,鮮有不流血的慘事,而武則天又出生于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因此所遭受的評議自然更多,事實上武則天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譬如佛教徒誦經(jīng)常念的開經(jīng)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武則天撰寫的。武則天對佛法有極深的造詣,曾經(jīng)為經(jīng)典做過注解,并且敕令開鑿敦煌石窟,巨大的彌勒佛石雕,就是在她的時代完成的。另外武則天對于僧團的敬重,歷歷披載于史書之中,例如華嚴宗的賢首法藏、北宗禪的神秀,都受武則天敕封為國師,甚至惠能大師也受過她的禮敬。
唐宣宗本來為唐武宗的叔叔,為了躲避武宗的殺害,隱遁寺院出家為僧,有一天和志閑禪師一同游山玩水,禪師看到一瀉千里、氣勢滂薄的瀑布不禁發(fā)出贊歎:
“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
宣宗聽了,也借詩來抒發(fā)情懷,接著吟道: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意思是說自己這條蛟龍豈能終日受困于淺灘,日后仍要隨著瀑流回歸大海興風作浪、一番作為,后來果然回朝主持國政。
當宣宗尚在寺院為沙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黃檗希運禪師在拜佛,于是上前對禪師說:
“禪師!你常常開示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請問禪師,你現(xiàn)在拜佛在求什么呀?”
黃檗禪師聽了,出其不備一個清脆的耳光打在宣宗的臉上,并且說:
“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當作如是求。”
“你說當如何求也就罷了,何必動手打人?太粗氣了。”宣宗申辯著。
“這里是什么地方?容你在此說粗說細。”
宣宗言下大悟,禪師的意思是要我們返求自己、內(nèi)觀自性,在清凈的自性海中早已泯除一切的差別對待,那里還有粗細可言呢?唐宣宗當了皇帝之后,回想起這件公案,特地賜封黃檗為斷際禪師,并且大舉復興佛教,使佛教在歷經(jīng)劫難之后,再度展開蓬勃的中興氣象。
。ㄈ┳鲞^皇帝再出家為僧
梁武帝一生篤信佛教,除了禮請達摩祖師東來傳法之外,并且拋棄位高權重的皇帝不做,三次舍身同泰寺為佛奴,自愿做佛的奴仆服務眾生,群臣無策,只好以一萬億錢將他贖回皇宮重新理政,如此三次,可見梁武帝對于出家生活的向往。
明朝的建文帝為了逃避燕王之難,二十六歲時逃到廣西,在壽佛寺出家,法名為應能,善說法要,每次聽他講經(jīng)說法的人眾如海會云集,德高望重于一時。有一次在寺中做完功課,掩卷閑眺的時候,忽然憶起在宮中百官朝拜的景象,感觸萬端地寫了一首詩: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回,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lián)Q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到了晚年由于思鄉(xiāng)心切,終于被迎回宮中供養(yǎng)。
清朝的順治皇帝從小就對佛教有一份孺慕之情,當了帝王之后,對佛教的向往之思更是有增無減,他曾經(jīng)寫了一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贊僧詩,詩中對于出家人灑脫自在的云水生活傾羨不已: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當他看到政治明爭暗斗、鏟除異己的殘酷情形,不禁要慨嘆: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最后毅然決然拋下皇位撒手西去,追求他心儀已久“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的出家生活。
。ㄋ模┳鲞^國師的出家人
歷代有不少的出家人受到帝王的敬重,尊為國師,為國家的仁王之治貢獻他們的智能。譬如禪宗的旁支,牛頭宗之祖南陽慧忠禪師,唐肅宗、代宗都曾封立他為國師。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經(jīng)跟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請他至宮中宣講華嚴要義,法藏為了讓武則天容易明了體用一如的道理,就近取譬宮門一對金獅,成就“金獅子章”的偉大著作,使華嚴宗在有唐一代大放異彩。而四祖的清涼澄觀更是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敬崇,被尊為七帝國師,受到未曾有過的殊榮。唐悟達知玄國師,幼年時候就表現(xiàn)他過人的聰穎,五歲時就曾做過一首詠花詩,來說明諸行無常的道理:
“花開滿樹紅,花落滿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悟達國師十一歲的時候,出家于資圣寺,唐文宗崇禮如師,宣宗即位后,曾頒賜紫袈裟,并且敕封為三教首座,曾經(jīng)襄助宣宗復興佛教,功績炳然!有教化君王的詩留世:
“生天本自生天業(yè),未必求仙便得仙;
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自古無百年。”
其它如寶志禪師曾為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為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臺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以上這些大師抱持方外之士超然胸懷,以佛法的無比智能,為國家的安樂、人民的幸福而提出了鍼言!
。ㄎ澹┯绊憞艺蔚某黾胰
南北朝時代戰(zhàn)亂連連,尤其當時的石虎、石勒雄據(jù)一方,嗜殺成性,遭到無辜殺戮的百姓非常的多,西域高僧佛圖澄決定來度化這兩位殺人如麻的魔王,解救生靈于涂炭,于是獨自到軍營去見石虎、石勒說:
“大王!你們應該以慈悲來對待百姓,不可妄加殺害!”
石虎聽了,臉上現(xiàn)出陰狠鄙夷的笑容,對佛圖澄說:
“喔!你們出家人講究慈悲心,我倒要看看慈悲心究竟是什么樣子?把慈悲心拿給我看看!”
佛圖澄看到石虎如此刁難,毫不猶豫,立刻拿起一把利刃,把自己的胸膛剖開,拿出一顆血淋淋的心,隨即令徒弟拿一盆水來,把溫熱的心放在水里,口中念念有辭,說也奇怪,水里竟然長出一朵亭亭潔凈的青蓮花來,把石虎、石勒看得目瞪口呆,佛圖澄于是對石虎、石勒說:
“這就是慈悲心,能夠長養(yǎng)一切的清凈善法。”
兇殘的石虎、石勒趕快下跪懺悔,從此一改殘暴的本性,尊重佛圖澄為師,凡有國事都請教于佛圖澄。
歷代對國家政治深具影響的出家人非常多,譬如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zhàn),唐朝的玄奘大師一面要主持佛經(jīng)的翻譯工作,一面要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咨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的時候,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地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的仰崇之深可見一斑。唐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1)行慈、(2)減殺、(3)順氣、(4)奉齋。日本的圣德太子訂定十七條憲法,明文規(guī)定日本世世代代為篤信三寶的佛教國家,日本至今佛教依然如此興盛,圣德太子的貢獻不可謂不深遠。在泰國國王要即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出家人的威儀具足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備了,才能掌理政治,如此佛教影響政治,政治影響佛教,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佛教國家。
隋文帝曾經(jīng)贊歎靈藏律師說:“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師你是求道學法者的天子;律師你能以佛法度人為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為惡。”皇帝是政治上的國王,影響于一時;而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響于萬世。印度有一位阿育王,本來兇惡暴虐,后來皈依佛教之后,成為仁慈愛民的君王。他覺悟到一個道理,以武力來統(tǒng)治國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來度化世間,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國政期間,每五年要派一批大臣到全國各地去,考察佛法傳播的情況,并且在街衢要道設立了許多的石柱,上面刻篆佛教的經(jīng)文,他認為佛法愈弘揚,國家就愈興盛。從以上的史例,可以看到佛教和政治有不可分割的密切接觸,而佛教在興國安邦的方面,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 上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福壽觀
- 下一篇:《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忠孝觀
-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
- 慧能詩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意思
- 普化禪師振鈴入棺而逝的故事
-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
- 禪者的榜樣
- 經(jīng)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
- 學習是人生的原動力、希望所在
- 心懷大眾 胸懷法界
- 謹言慎行、攝身防意,不要讓三業(yè)把「福報漏了」
- 對于苦樂都能舍的人,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 貧富在于懂不懂得知足,能不能在當下尋出清淡人生
- 生活在因緣里 彼此相依相助
- 世間的風動幡動,其實是心動罷了
- 修行是一種最純凈的心靈活動
- 亟亟地尋找快速解脫之道 不如在因緣里歡歡喜喜乘涼
- 愿力可大可小,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 生命還握在手心 人生就沒有絕望
- 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
- 缺點需要有人點破
-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