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空、斷滅空、造作空與本來空
頑空、斷滅空、造作空與本來空
修學佛法,以開悟“空性”為入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起點,對于如今的人們來說,簡直有點兒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門外漢。所以,大家會覺得學佛很艱難,面對著浩如煙海的經(jīng)論與開示,面對著種種法門,無所適從。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嚴格說來,“空性”是無法被定義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關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標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為別人指出月亮的所在,這不難,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墒,想要指出“空性”的所在,就不那么簡單了,即便是佛陀,通常也會采用智慧觀察的方法,來幫助大家抉擇。
本文就是一種簡要的抉擇,這并非個人的創(chuàng)造,它來自于經(jīng)論的學習、消化、思維、觀察與實踐。然后,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而最終的抉擇呢,要靠您自己了。
所謂“空性”,也叫做“自性空”,它詮釋了一切法的如幻本質(zhì),并非實成,而是唯心所現(xiàn)。其覺悟絕不來自于想象,也不僅僅來自于學習和理解,它來自于內(nèi)心觀察,說白了,那就是禪修。如何修?您靜靜地坐在那里,或者在行、住、坐、臥當中,時常按照《金剛經(jīng)》的開示,從心里仔細反覆地觀察,觀察周遭的一切,那就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么是“有為法”?一切有生有滅的東西,都屬于有為法,萬事萬物盡在其中,種種心念、想法與概念,盡在其中。
它們像什么?像您昨晚的夢境,夢里感受挺真實,到頭一場空;像鬼神的幻術,或者精神病人的幻想,都是些騙人的把戲;像大海里的水泡,就是薄薄的一層皮,一會兒就破碎了;像水里的倒影,看起來挺真切,根本是假的;也像清晨草葉上面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蒸發(fā)沒了;還像閃電,就兇猛燦爛那么一下子,隨即消失。
您應當這樣觀察,這是佛陀的教導。
您這樣觀察,明白了一切都無常,都不實在,自然就看淡了一切。觀察到了極處,平時的那些紛亂思緒平息了,分別念歇下來了,執(zhí)著在意的心消散了,此刻,您的心并不曾死去,它是如此的平常,又是如此的明白,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
——這個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的心,它沒有任何形相,也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從來如此。無論如何,您也找不到它的來處和去處,它是心的最底層,再也無法被破壞,它就是“自性空”,就是最原始的“空性”。它更是法界的基石,超然于生死之外,自在于苦樂之中。它也叫做“本來空”,或者“本空”。
“自性空”是“本來空”,它不屬于“有為法”,勉強給它一個概念,方便叫做“無為法”。《金剛經(jīng)》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隨著修行人對于“自性空”這個“無為法”悟入的程度不同,將會顯現(xiàn)出各自證量與功德的差別。
即使是凡夫,也有資格初步覺悟“自性空”,因為,人人具備,個個不缺。只不過,凡夫修行人在覺悟“自性空”的過程當中,容易誤入歧途,錯把“頑空”、“斷滅空”和“造作空”當做“本來空”,錯認為是“自性空”。
下面,將從實修的角度幫助大家觀察抉擇。
首先,來認識“頑空”。
所謂“頑空”,是指那種妄念很少,卻有些冥頑無知的心境。有的人在修行當中,明白一點兒諸法如幻的道理以后,就開始禪修,他自己發(fā)明了一種修行方法,那就是:盤坐在那里,啥都不想。他覺得,這是在消滅妄想雜念,妄念沒了,自己就會覺悟的。
可是,他不知道,像這樣一直修下去,或許妄念會越來越少,同時呢,心中本有的光明覺性也會被抑制到較低的水平,而失去敏銳的覺照力。
于是,如果進展順利的話,這個人的妄想雜念的確是越來越少了,不久,他進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發(fā)現(xiàn),平時的妄想幾乎已經(jīng)不再產(chǎn)生,而他的心,已經(jīng)相當清凈舒適了,平等而廣闊,自在而無相,不見任何差別與煩惱,似乎印證了經(jīng)文所說的“不生不滅”與“如如不動”,哦,大概,這就是“自性空”吧。
——很遺憾,這不是“自性空”,而是“無念覺受”當中的一種,是“頑空”的初步境界。
隨著他如此深入禪修,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空境”將越來越深邃,他越來越不愿意起念頭,心越來越內(nèi)斂。他覺得,人世間越來越?jīng)]有意思,只有禪修才是他的最愛。如果有足夠定力的話,他最高級的結局,是達到“無想定”,去世以后,投生到“無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
而后呢,如《楞嚴經(jīng)》所開示,在最后的半個劫里面,他的心念會漸漸死而復生,并在天壽盡了以后,隨著自己過去世的業(yè)力繼續(xù)他的六道輪轉(zhuǎn)。
“頑空”當中的“無念覺受”,與“本來空”相比,是多了一重“按壓”的微細念。這個微細念是隨著修行人的愿望而形成的,他在下意識地命令自己:不要起妄想雜念。于是,他真地做到了。同時,他也削弱了自心本來的覺照力,變得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即便得到了“無念覺受”,他的煩惱減少了;不過,他的智慧明了也同時減弱了。他因此而無法通達經(jīng)論,甚至因為不相應而不屑一顧。同時,他也沒有足夠的覺照力來發(fā)覺自己的問題所在,一旦癡迷于其中,很難回頭。
其次,來看“斷滅空”。
所謂“斷滅空”,是建立在“斷滅見”基礎上的禪修境界。最常見的“斷滅見”是唯物主義,認為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不會再有后續(xù)生命。
——這是目前多數(shù)國人的見解。在這個見解的支持下,必然導致及時行樂,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哲學。這樣的人,通常不會修行,也不太有宗教信仰。這樣的社會呢,也會因此而陷入物欲橫流,為了一點兒蠅頭小利,你爭我奪。
有意思的是,當親人長輩去世以后,在悲傷之余,大家就不太信奉唯物主義了,而寧愿相信自己的親人不會完全離去,花圈上面盡是些“駕鶴西歸”、“榮升佛國”、“高登天界”之類的悼詞。這說明,骨子里,沒有人愿意徹底死絕。
人們就這樣矛盾地活著,而不知何為修行,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會死絕,遺忘了自性的無量壽與無量光。
還有一種“斷滅見”,是部分修行人對于“涅槃”的錯解。他們充分體會到了人世間的苦難,非?释竭_“涅槃”,他們以為,“涅槃”就是生死輪回的徹底終結,自己歸宿于空,所以不再有苦。
為了這個目的,他們開始禪修。在“斷滅見”的指引下,一旦他們明見了心性的“本來空”,也會發(fā)生錯認,而不由自主地故意否定“心性”的后續(xù)作用,把它看待成不受后有的“斷滅空”,并將其作為“自性空”,以為它就是通往“涅槃”之路。
這個“斷滅空”,與真正的“本來空”相比,是多了一層渴望入滅的微細念,這樣,反而扭曲了“本來空”的真面目,偏離了不生不滅。這樣的覺悟,還不是“自性空”。
再次,來看看“造作空”,這是修行人最容易發(fā)生的錯覺。
例如,許多人喜歡持咒或念佛,或者修習數(shù)息觀,等等,而且很精進,假如他們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們就比較容易到達一心不亂,甚至,更進一步,忽然,念頭沒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現(xiàn)了。其中,沒有了任何煩惱,他也很明白,平時煩惱的那個,都是些念頭而已,絲毫也不真實。而此時呢,自己既沒有煩惱,也不曾死去;即無相,又明白。這,不就是不生不滅嗎?哦,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原來如此呀!原來,這就是“自性空”呀。
——很遺憾,這還不是真正的“自性空”,這是一種很好的“無念覺受”。
在這樣的“無念覺受”當中,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識的一位法師,就曾出現(xiàn)類似的情形,因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訴了我,我因此而對于此類境界有了直觀的了解。他說,那時,他忽然間變得極其敏銳,忽然具備了同時全方位觀察的覺照能力,就是說,似乎可以同時“看到”周圍每個人的樣子,而且,處處清晰分明,連每一顆紐扣,每一條線縫,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據(jù)藏傳佛教的開示,這屬于“明覺受”)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這樣觀修的話,將來,早晚可以獲得“天眼通”。
——不過,就當時狀況來說,以我對于他的觀察和了解,依據(jù)教法,雖然他修行很好,卻還不曾開悟“自性空”,那只是一個關于“空”的覺受而已,還屬于“造作空”,尚非本來面目。
“造作空”與“本來空”相比,是在“本來空”的基礎上,附加了一層微細念頭,或者是某種“正念”,或者是某種“殊勝的見地”,等等。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類似東西的促動,才會發(fā)起精進的禪修。但是,這層念頭太微細了,它接近或者屬于第七識,自己很難認識到。
在這樣的精進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時,所呈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殊勝的“無念覺受”,其種類很多,都還屬于“造作空”,而不是“本來空”。因為,一旦念頭重新生起,那個殊勝的覺受就消失了;顯然,它并非不生不滅,所以不是真正的“本來空”。其中的“無念”,也不是本然的無念,而是自己用微細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識的粗念,制造出來的“無念境界”。
與此類似,四禪八定的禪定境界,同樣屬于“造作空”,而并非“本來空”。那是從“制心一處”開始修行的,當?shù)竭_“心一境性”之時就是禪定,其中,也幾乎沒啥煩惱,也幾乎如如不動,似乎具備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滿。但是,出定以后呢,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顯然,它并非本來面目。其中,第七識的微細生滅念還在,它綿綿不絕,維系著生死輪回。
那么,如何才是“本來空”呢?
“本來空”就是“本來面目”,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從來如此。就是說,它與禪定無關,甚至與修行無關。它從來就在那里,認識它,需要“智慧明了”。它也只能夠認識,而不會被改變,更不會被破壞。
它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不定不亂”,所謂:“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是達摩祖師所說的“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亦如祖師引經(jīng)文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边@些開示,都是在直指“本來空”之所在,請仔細參悟,參透它就會明白。
真正明達“本來空”的人,一旦熟練以后,即便習氣發(fā)生了,暫時起了分別和造作,也不會失去對于“本來空”的明了,所以,他不會真地煩惱。古代禪師們說,那就好比“賊入空室”一樣,完全不必擔心什么了。
即便是初次開悟“本來空”,初次開悟“空性”,也和以往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那個剎那,修行人突然瓦解了第七識當中微細的念念執(zhí)著,透過那個心識的縫隙,他發(fā)覺了自己的“赤裸之心”,那放下了種種“自我包裝”和“自我美化”之后,才呈現(xiàn)出的“本來面目”,實在是大快人心。
——因此,開悟之后,有哭的,有笑的,有喊冤的,有叫苦的,有摩拳擦掌的,有感慨的,也有靜默不語的。
像這樣觀察到“本來空”,當下確認它就是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就叫做開悟“自性空”,這是初步的“明心見性”。之后,修行人還是需要參照經(jīng)論來印證,或者參訪高僧大德來印證。
通常,見性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面,其悟境是不夠穩(wěn)定的,甚至偶爾還會懷疑自己,功力還比較淺的緣故。要徹底摧破第七識,乃至于摧破無明,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需要老老實實地安住靜修,也可以參照經(jīng)論來升華悟境,否則,明心見性的功德就不會充分顯現(xiàn)。
如何衡量自己是真“開悟”呢?需要看悟境穩(wěn)定以后,是否具有相應的功德。就好比日出必有光明一樣,開悟“自性空”的人,至少應當具有如下的功德:
一、“出離心”堅若磐石
開悟“自性空”之后,修行人徹底明白了“苦”的根源,再也不愿意糾纏于其中了,所以,不需要刻意培養(yǎng),自然從心中升起堅固的“出離心”。
二、一切經(jīng)論法義無師自通
開悟“自性空”,意味著初步明達了諸法實相,生字、名詞、知識等等固然需要學習,但是,一切佛經(jīng)祖論之法義,不需要傳授,大體能夠無師自通才對。
三、禪宗公案基本可以明白
一切禪宗公案,都是在當下呈現(xiàn)“自性空”和“本來面目”,然后表達出來。只要突破了文字障礙,開悟“自性空”的人理應能夠基本明白。
四、煩惱越來越少,習氣越來越淡
這是見性的必然功德,“自性空”當中,本來沒有這些無聊糾葛。
開悟“自性空”,是初步的“見道”,打開了“智慧眼”,明達心本是佛,知道該如何進一步修行,才是正路。
六、平等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這是“自性空”當中本有的功德,不需要刻意培養(yǎng),它就會逐漸顯現(xiàn)。
其它,關于禪定和神通等等,則不再必要因素之列,那是隨緣后修當中的自然產(chǎn)物。尤其是神通,不可以作為悟道的依據(jù),因為,神通無關于解脫,它只是功能和能力,受因果業(yè)力的支配。
所謂的“解脫法”,就是“波羅蜜”,翻譯為“到彼岸”,如來講說了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其中,根本沒有“神通波羅蜜”,為什么?因為,神通不能代表“解脫法”,它充其量是“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附屬產(chǎn)品而已。
總而言之,所謂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它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造作空”,它是“本來空”。就在萬事萬物存在的當下,即是本來空。如法開悟“本來空”的人,就叫做開悟“空性”,這里所介紹的是大乘空性,不同于聲聞乘的空性,它是法界的本來面目,遠離一切造作,又具有不可量的功德。
但愿您能夠認識它,明了它,圓滿地覺悟它。但愿大家都如此,因為,誰都不缺,從來不曾失去,也創(chuàng)造不出來。
- 上一篇:啥叫“空手把鋤頭”
- 下一篇:宋代禪宗《十牛圖頌》略說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四)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一(之一)
- 超然法師: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一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五)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 超然法師:七佛傳法偈(六)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一(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超然法師]《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