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第一課

  《學佛第一課》

  ——界詮法師

  (根據法師于福建佛學院任教期間手稿錄入)

  【目 錄】

  一、什么是佛教

  (一)、佛教講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什么叫業(yè)報?

  (三)、怎樣才能得到解脫自在?

  二、學佛的方法

  (一)、信仰

  1、不信

  2、疑信

  3、淺信

  4、深信

  (二)、三皈——信佛的入門

  1、學佛必從受三皈依

  2、如何皈依?

  3、皈依的行業(yè)是什么?

  4、師有幾種?

  (三)、行解

  1、信

  2、愿

  3、行

  (四)、實踐

  1、持戒

  2、修定

  3、發(fā)慧

  三、切莫誤解佛教

  1、佛教教義上的誤解

  2、佛教制度而來的誤解

  3、佛教儀式而來的誤解

  --------------------------------------------------------

  一、什么是佛教

  簡單地說佛教是在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創(chuàng)立的。他少年看破世間種種缺陷的現象而放棄王位,入山修道。經歷千辛萬苦,終于目睹明星而悟道——人生宇宙的真理,將此真理宣示于眾生為佛教——佛之言教。

  再簡單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一)、佛教講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佛教是以人生為中心的一門學問。說明我們人生的種種現象,就是指出人生的不圓滿、缺陷,有許多苦痛以及各自果報不同。

  人生有身心之苦。

  有身則有:生、老、病、死苦。

  有心則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憂傷、嫉妒、恐怖。

  外苦:怨賊虎狼等害,風雨寒熱等災——自然界。果報不同,而有富貧貴賤的差異。

  是什么讓眾生形態(tài)各異,果報差別?

  促使我人各自不同的果報,有它的條件原因,那就是無知(無明),不能正確認識人生世界。(如一老嫗,見兒死,痛苦,佛令其找一無死人家乞麻,可令兒復生,老嫗豁然而悟。)

  人生是不凈、苦、無常無我,而人們以非為是,以妄為真。起貪瞋癡,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yè),有業(yè)則招六道生死之苦。(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二)、什么叫業(yè)報?

  業(yè)即行為的意思。業(yè)有善有惡,果報之好壞由業(yè)力堅定。業(yè)逼三世,即業(yè)報不同時期,有現生、未來不定等別。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狈鸾探⑷因果觀(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世間之苦有無安樂之處呢?有,成佛是。離煩惱,得大解脫自在的究竟涅槃

  (三)、怎樣才能得到解脫自在?

  即修道是也?创┤松、空、無常。不去貪著,不起貪瞋癡,攝心于善。世界不實,不妄追求。

  佛法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為目的。解決人生痛苦,得解脫涅槃為目的。

  二、學佛的方法

  (一)、信仰

  首先要有信仰!靶艦榈涝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毙艦殡S順義,信才隨之,不信則不隨!靶拧本茨搅x,尊敬仰慕。信有多種:

  1、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疑信

  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不好,今天遇知識來贊嘆,便增信心,明天遇惡知識,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與自矛盾。

  3、淺信

  信佛為好,而不識所以然。或信佛菩薩有靈,“能保佑我發(fā)財,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對象,沒有病,發(fā)財,什么事都好!蓖瑫r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謂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為醫(yī)師都是人,不如佛菩薩有靈,于是走到廟里去求簽問卦許愿,一旦病好就對佛教起信仰,不好則不信,搞不清何者為佛菩薩。

  4、深信

  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變,無論如何不改變,可謂定信、真信。無論什么磨難亦堅持,如鉆木取火,如鐵錘磨針,這樣經過一翻寒徹骨,才能有梅花撲鼻香的境界。山窮水盡,自然會有柳暗花明,要一門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對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隨順實行于行動。

  (二)、三皈——信佛的入門

  為什么要信佛?有信仰故,信的是佛法僧三寶

  佛——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言教,即今經典。

  僧——剃發(fā)染衣,依法修行出家人。

  寶——希有貴重。

  1、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

  受了三皈,才稱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所以學佛入門三皈為根本,皈依有救護之義,因近三寶故。

  皈依亦為一切戒的根本。

  佛教對能皈依的范圍很廣——人、天、鬼、畜,只要發(fā)心皈依者可受。對所皈依境,應選擇,天神不是歸(敬處),諸漏未盡,三寶具足無量功德,堪為人天之師。

  2、如何皈依?

  皈依時必須心境相當。因既是形式上,又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時,口念、身拜、心想,主要在于心的領受。

  三皈三結,必須要講明白,聽清楚,不能寄皈依。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即可,為隆重起見,故有請師開導、發(fā)愿、回向

  皈依師是作證明,不可以為干爹,應敬一切佛,一切經典,一切僧眾,為報恩偏重本師亦可,除本師以外,其余一切不恭敬供養(yǎng),錯也。

 、僬_:

  應當言:“我是從某法師受的三皈”。

  師應言:“某人是從我受的三皈”。

 、阱e誤:

  而一般人卻說:“我皈依了某法師”。

  師也言:“某人是皈依我的”。

  誤認為受三皈只是拜師父而已,而不研討何謂佛法僧,不去爭取做一個具備佛教徒的條件。

  3、皈依的行業(yè)是什么?

  皈依三寶,可得救護,但必須修習正行,才能真正得救護。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4、師有幾種?

  有三和尚,剃度,十戒,具戒。

  六阿阇梨(師父),剃度,十戒,羯磨,教授,依止授經——比丘言。

  優(yōu)婆塞有三:五戒,八戒,授經,三皈證明師。

  (三)、行解

  具足“信、愿、行”——出離心、菩提心、正知見。

  1、信

  正信佛法。信自,信他,信苦,信無常。常思惟諸苦逼迫,人命無常,人身決定死,死無定期,而發(fā)出離心,不貪著世間欲樂,衣食名望不過分追求,思惟人生的價值意義(人生難得,卻又微不足道)。常思惟業(yè)果輪回之苦,深信業(yè)的決定。

  2、愿

  愿離娑婆,愿成佛道,愿增善根,同時愿一切人同沾法味——菩提心,上求下化。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

  3、行

  實踐——具足正見,先衡量自己根器,后選擇修法,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經義?(無常,無我,涅槃),不可妄自世智辯聰(如念佛)妄執(zhí)邪成。

  凡夫修行,心志不定,很難一生做到徹底的信心不退,因果善惡夾雜不絕故,如善愿力不堅固,信心不落實,行為不清凈,念頭不正確,來生很難再信佛法,既種善根,過了相當時間,又將再度信佛,學佛有遲速之不同!凈土法門

  (四)、實踐

  信愿行,戒定慧是學佛人最要緊,以此三學對治“貪、瞋、癡”三業(yè)。

  1、持戒

  戒有分“有相”與“無相”,有相則身口戒,無相則心戒。

 、、心戒:對治貪毒諸煩惱,克服昏沉掉舉,不妄求色聲香味觸(紅塵),財色名食睡(五欲)。

 、凇⑸斫:指別解脫,各眾不同,居士一般五戒,以五戒約束身口,殺、盜、淫——身,妄、酒——口,因意的貪瞋癡,故導致身口之業(yè)。

  所以五戒又與十業(yè)相連,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三(貪、瞋、癡)。

  三皈、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因,出世法之基礎,不持者將是地獄、餓鬼、畜生之因。以后修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施、戒、忍、精、禪、智)。

  學佛應;雙具,誦經、禮拜、念佛為“修慧”,布施、供養(yǎng)、種種善事為“福德”,更重要應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觀經》所云),為往生之正因。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佛禮骨骸以表孝義,凈飯王死,佛親手抬棺。

  2、修定

  不生雜念,信心清凈,不為魔擾,不為境轉,如禪師抱女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學佛者的風格。

  3、發(fā)慧

  開發(fā)自己本能的智慧潛力,有智慧才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羅蜜故,能度一切苦厄)。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而智慧為能度,有智慧為導,行一切行不染著,處處知本心,認識自己,觀照自己,以此而回向。

  三學不獨佛法為然,儒家亦爾,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因為克己乃去物欲——戒。復禮乃恢復本然之性,本性之動——定。天下為仁,乃妙用無窮——慧。

  世出世法無二理,唯在一心。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薄秲裘洝:心凈則佛土凈,心出家則真出家。

  三、切莫誤解佛教

  1、佛教教義上的誤解

  佛法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白深義,只懂表面文章,隨便聽了幾句名詞,就亂講一通,根本不合佛教本來意思。

  A、戒殺放生:以為過于慈悲,國土難守,非為個人之過.大家都戒殺世界和平,是世界性,非專指某一地。

  B、人生是苦:以為消極悲觀,知苦求樂。

  C、出世:凈化身心,改造人格——修行。

  D、性空:一切皆空,以為空無斷滅。佛教只是說明,一切不實在的假名而已,萬物由各種條件而成。

  2、佛教制度而來的誤解

  A、出家(或學佛人)有四眾之別,非為(全部斷欲去愛)世界(人類)毀滅。

  B、作功課無定形(日常功課及個人念誦內容根據修學不同法門而有差別。)。

  3、佛教儀式而來的誤解

 、禮佛:表崇敬(非作偶像崇拜)。

 、燒香、供花、點燈亦表教禮。

 、鄱Y懺:因果通三世,禮懺是依據佛教懺法,懺除過去的身口意三惡業(yè),非盲目歸投禮拜。

 、軣垺柌、抽簽:此為民間方術,本非佛教所屬,縱有神通異能,亦為佛法所不倡導。

精彩推薦